當年蒙古人橫掃天下,忽必烈儼然也是一代雄主,大元的疆域廣袤兵甲足,結果卻兩次在遠征日本當中挫,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兩次都遭遇到了強烈的颱風。
這兩次征伐,都選在了秋天進軍日本,第一次是在當年的十月登陸九州,第二次是在當年的八月,然而日本群島四面環海,除東北部沿海外,均被容易被來自大洋當中的海風侵襲。在每年八、九、十月間,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颱風襲擊;北九州恰好正位於颱風的襲擊區,因此兩次攻伐都上了令人棘手的颱風,結果運輸船大部分都被颱風掃,兩次攻伐的軍隊也因其而大大首創。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認為是天神庇佑自己,於是在全國範圍展開了大規模拜神活,稱為「神風」,對日本不侵的安全也開始深信不疑。
大漢自然要吸取這些教訓,所以一開始就為防範颱風這種天災因素而在做準備,進兵的時間大家一致同意要放在為進風季的時段,也就是七月之前。
但是到底是放在五月末還是六月,討論的人們當中產生了一些分歧。如今時間已經是五月中旬了,集中的人員資已經大部分到位,訓練也持續了一個多月,兵上下的士氣高漲,而且保障也十分充足,希早日進兵,在近日就發進攻。
但是還有一些人覺得應該繼續等一等,把接下來要用於九州攻伐的全部軍資籌集儲存好再發。
他們的理由是現在還是多雨的季節,一定會對依賴火藥武的大漢軍隊的發揮造影響,按照當地的氣候況來看,六月當中雨量就會小很多,更方便大漢的進攻。
另外,九州島適合登陸的地方不多,適合運輸的港口就更,在大漢發攻勢的時候,長崎港肯定會造極大的破壞,很有可能一段時間無法發揮港口的作用,只能把其他地方作為兵力和補給的輸地。
當年大元進兵的時候,就是面臨適合登陸地點太的困境,不得不集中大軍兩次都從博多灣進攻,結果兩次都到了挫折,第二次更是在早有所備的日軍擋在了石牆工事之外,蒙了巨大的損失。
既然如此,還不如再等等,在高麗就囤積好所有需要的軍資,然後在未來進兵九州的時候將釜山作為基地,將所有的軍資都集中在那裡,然後沿著海岸慢慢進兵,最後再佔領九州全島,獲取一個足夠穩固的立足之地。否則,難免會有重蹈大元不得不將船隊和士兵集中在局促的博多灣而被日軍趁機圍殲的覆轍的風險。
不得不說兩方面的考慮都很有道理,所以各自都在軍事會議上爭執不下,就連主帥趙松和太子殿下本人,也都還在考慮,沒有做出決定來。不過,時間已經一步步臨近,太子心裡也一直在為此糾結,不管怎麼樣,應該做出一個決定來了。
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巡視四邊,來到嶺南發現這里一切與眾不同……富庶的黎民百姓,發達的商業建設,威武的軍隊士卒……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里的封王十八皇子朱拓胡作非為、窮奢極欲、橫行霸道。朱元璋:兒子啊,要不把大明交給你,你在大明隨意為非作歹。朱允炆:十八叔就是我遙不可攀的高山。朱棣:有十八在,我對皇位沒有任何想法,我愿意做他帳下大將,為大明開疆擴土。于謙:我心中只有一個太陽,沒錯,那就是十八皇子。
突然穿越到了古代,飯都吃不飽怎麼辦?什麼,男人快被打完了,官府發了個漂亮老婆,明年必須生孩子?什麼,外族又來入侵中原?……沒關系,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草原騎兵勢不可擋?倭寇的大船堅不可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