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紹宋 第十章 手段

《紹宋》 第十章 手段

 “姓名?”

 “周鑌。”

 “哪個莊屯的莊頭?”

 “鄭州河縣西河甲字第一屯……”

 二月最后一日,宣德樓西側第三門前,因為一個特殊序號的出現,包括旁邊一名路過的中年緋袍員在,許多人都扭過頭來,但很快又轉過頭去,畢竟嘛,總得有這個甲字第一屯,而且就應該是落在河的。

 這是因為當年家收復東京后,就是在河搞得閱兵與大聚義。

 “落籍時間?”負責記錄的吏員也立即恢復如常。“原籍何?”

 “建炎三年三月,原籍汝州。”那名喚做周鑌的莊頭小心以對。

 “時間是對的。”吏員說著終于再度放下筆來,然后蹙額以對。“可汝州這麼近,為何不回家?”

 這一問,引得旁邊的緋袍員也重新好奇打量了過來。

 “好讓這位押司知道,此事有兩個緣故。”那名喚做周鑌的莊頭見到旁邊大來看,雖然畏,卻對答如流,似乎讀過書一般。“一個是我當時是被裹挾了逆賊張遇軍中,是被赦免安置的,由不得去;另一個,乃是后來建炎四年許歸鄉了,一打聽才知道,老家整個鎮子都被張遇裹挾走了,并不剩下幾個男,便索就近安生了下來,就地了家……”

 負責登記的戶部吏員聽完之后微微嘆氣,然后低頭記錄:“那幾年都是如此,說是遠,其實也就三四五年……看你樣子,是讀過書,又娶了河北渾家,所以才被推莊頭?”

 “是。”周姓莊頭答得干脆。

 “我其實曉得你這種人,經歷那些事,什麼心思都熄了,就只想好好安家。”戶部吏員繼續低頭記錄,卻又嗤笑以對。“是也不是?”

 “是。”這莊頭依然干脆。

Advertisement

 “那好,眼下是這樣。”戶部吏員收起笑意,正言道。“我們之前辦了開封府的無息屯產貸,多曉得,如今沿河屯點莊頭,如你這般的還是,更多是營退下的軍士,并不好說話。而你既讀過書,又曉得他們深淺心意,且留在此,替我們做兩日涉……不耽誤你三日后取貸,還包吃住,回頭你們縣中是有一種宣告差事的,一個人對著十個屯,專門給軍屯、民屯的莊頭說政令、做匯總,錢不多,但事也不多,多算是個差遣,還有免費的邸報收……要不要來?”

 “押司給臉,如何不來?”周莊頭趕應聲。

 也就是這時,在旁邊稍微看了一陣子的中年緋袍員終于轉,卻是在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進斜對面的邸報院后,將剛剛那一幕給拋之腦后。

 這緋袍員不是別人,正是侍史李經。

 且說,自古以來就有百史的說法,何況有宋一朝,擁有鉗制宰執能力的史臺地位相當之重,而李經又已經是臺中地位最高的侍史呢?

 故此,他一邸報院,院中聚集的許多吏紛紛拱手作揖之余,卻也紛紛避讓不及。

 年不過三旬有余的李經頗顯尷尬,卻又只好順著眾人閃出的道路往里走,直到有一人遙遙相呼:

 “是叔易(李經字)嗎?來這里坐。”

 李經定睛一看,卻見是吏部尚書陳公輔正獨坐在院中角落一個長條凳上,不由大喜過,趕上前拱手問候……而陳公輔對面一名緋袍員也笑瞇瞇的站起來,很自然的將座位讓給了李經。

 話說,陳公輔雖然是反對道學最起勁的那個,但卻是一開始便反對的,而不是后來見風使舵,這就使得陳公輔依然與李綱兄弟在的許多朝廷數派保持著離而不決的姿態。

 而且不管如何,雙方畢竟還都是東南老鄉(李綱、李經兄弟是福建邵武人,陳公輔是臺州臨海人),都還有政治上的香火。再加上陳公輔如今位居吏部堂,地位顯赫而重要,而且雖然耿直,年紀卻有些偏大。所以,雙方之間一直都算是比較面的。

 “大司士也要屈尊來等邸報嗎?”落座之后,李經立即改了東南口音,苦笑相詢,言語中也異常禮貌……這個禮貌更多是給陳公輔的年紀,而非職。

 “侍史都能來親自等,我一個堂又如何不能來?”陳公輔隨口而應,還是那個灑。“再說了,你看這滿院子緋綠,何曾你我二人?”

 “也是。”李經也著滿院吏微微嘆氣。“與其說是這麼多人屈尊,倒不如說是如今邸報的分量早就不是一個鴻臚寺下屬雜務可比的了……大司士,吏部就沒說法嗎?”

 “當然有說法。”陳公輔坦誠以對。“但都被都省駁斥下來了,想來是家抓的,不好干涉,且認定了胡銓這人好用。”

 “若是這般。”李經扶著膝蓋若有所思。“應該是過兩年,等胡銓資歷到了,漸漸將邸報扶司,再升到監……總不至于是部……只是這等要害位置,常年握于一人之手未免會有些私人傾向摻雜其中。”

 “家正是要借胡銓的私人傾向來掌握邸報。”陳公輔依然有一說一,言語耿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北伐功之前,應該不會有什麼變化的,就好像幾位宰執一般,趙相公固翼實后,張相公一往無前……”

 李經終于沉默了一下,然后忍不住苦笑以對:“大司士也知道這兩句話了嗎?”

 “雖然不知道今日邸報要說什麼,但這兩句話卻早就傳遍了。”陳公輔也跟著笑道。“張相公可不是個能沉住氣的人,便是叔易不也是因為張樞相做的暗示才早早來此等著看個究竟嗎?”

 李經沉默了一下,沒有應聲。

 陳公輔笑了一下,也轉而看向了院中。

 話說,隨著時間越來越近傍晚,越來越多的員紛紛涌邸報院中,正等待著今日做足了氣勢的邸報版印出來……和以往不同,如今的邸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版印作坊,除去一些特定增刊外,每旬都會有一次專門的匯總版印,整整齊齊十六張紙,將一旬的訊息匯集起來,進行大規模版印,以減本。

 不過,這種版印之前因為有校對、排版、刻版的存在,不了各種訊息被提前,也就不大可能出現今日這種現象。

 而這一次,委實是有緣由的:

 首先,當然是張浚張德遠的大子……這廝那天給趙家講了自己的《水滸傳》讀后后,得到了一個一往無前的評語,實在是忍不住,所以,在整個二月間,張相公已經通過各種正式非正式的場合把家給他的這個評語出去了幾十遍。

 對應的,大家也大概知道了,張相公似乎是弄出了一個了不得的君臣奏對,弄了一個大新聞,只是家有言語,一時不好而已。

 隨即,在場的其余幾位相公,還有史中丞李、開封府尹閻孝忠,以及許多當時在場的近臣,都大約驗證了這個消息……而且幾乎所有人也都表示,家應該是有了明確指示,要等推行桑基魚塘做村屯公產這件事進正軌后,才會通過邸報將張相公的奏對給刊登出來。

 最后,終于到了二月底,眼看著三月初一的邸報要出來,非但參與校對的太學生不許私自離去傳訊,便是宮中都派出了前班直看守版印房,而這些作也反過來驗證了之前那些說法——張相公真就搞了個大新聞!

 “應該早就印好了。”目從幾名全副武裝的前班直上掃過,須發花白的陳公輔回頭相對自己前的李經。“只是胡銓這廝故意在拖時間罷了……”

 “他能拖到幾時?”年不過三旬有余的李經看了看天,冷笑以對。

 而陳公輔聞得此言,微微心,卻忽然轉了話題:“叔易如今也是緋袍了。”

 李經微微一怔,旋即再笑:“全賴家恩典。”

 “這倒也是。”陳公輔點點頭,然后忽然再問。“既如此,可有外放一任州府的打算?”

 李經心中一驚,張口對,但心下百轉,終究只能無言以對。

 陳公輔看到對方反應,心下醒悟,卻并不追問,只是靜待邸報放出。

 話說,二人最后這幾句話,看似寥寥,卻是真正說到了李經眼下的痛

 須知道,史臺改制前只有一個紫袍一個緋袍,分別是史中丞與侍史知雜事……前者是事實上的臺長,后者是事實上的副臺長,只是不長設而已……其余全部是綠袍。

 不過眾所周知,如今在位的建炎天子在某些方面素來是大方的,自從他移駕南后,大宋朝廷一直在往名實相符這個方向進行斷斷續續的制改革,放到史臺這里自然也不例外,史中丞提到正三品不說,以往的侍史知雜事這個職務也被直接取消,變了正經的史臺丞,為從三品,也是紫袍。

 正所謂水漲船高,隨之而來的,是侍史被直接提為正五品,著緋袍。

 那麼李經說是家恩典,倒真是一點都沒錯。

 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什麼袍子,而在于李經如今既然做到侍史,前面固然還有一個副臺長的位置空著,但從五品到三品,從緋袍直接到紫袍是毫無道理的。那麼一般而言,這個時候,如李經這般資歷侍史是沒理由不去求一任外放的。

 尤其是李經,年紀才三十出頭就做到侍史這個顯赫位置,接下來真的前途遠大:

 走運了,完全可以仿效著刑部尚書馬的路子,哪兒出了點子,自請出去宣監察,趁勢以功勞留下來做一任經略使,再回來便是一任尚書。

 而如果說馬還有點趕上了三年尚書五年宰相的特殊時期,那再不濟,以李經眼下狀態來講,普普通通自請外放一任,也肯定是頂尖的州府,回來也能是個侍郎,然后從容登上閣。

 當然了,袍什麼的,到時候肯定也是紫的了。

 而那個時候,大約算來,這李叔易恐怕還不到四十歲……不到四十歲的紫袍閣大員,此生何求?

 但是,誰讓李經還有另外一個份呢?

 誰都知道,他是李綱李伯紀的三弟!而且誰也都知道,兩人年紀相差極多,與其說是兄弟,不如說是父子那種

 同時,還是誰也都知道,李經雖然是十來年前就中了進士,可他能夠飛黃騰達、平步青云,本質上還是因為他是李綱的三弟。

 趙家也好,遠在東南的李綱也罷,只是把李經當了一個工人,一個李綱留在朝堂的傳聲筒。

 那麼,他外放不外放,可以是他自己的事嗎?

 就在一紅一紫兩個東南老鄉面對面想事的時候,隨著西斜,邸報院院墻的影子漸漸漫過整個院落,忽然間,版印工房的大門被一起打開,然后便有說不清的力工抬著幾十個籮筐走了出來,而籮筐赫然是一份份尚帶著油墨香味的邸報。

 隨即,邸報院吏中職務偏低的吏員與部分綠袍小蜂擁而上,復又與涌出來負責登記的太學生們撞到一起,雙方就在走廊做起接……個人是沒有資格領邸報的,他們需要報上自己的職和代表的部門方可領取固定數量的邸報。

 陳公輔堂堂吏部尚書,當然不需要親自排隊去領,很快便有吏部相關吏員拿了邸報匆匆給自家堂送上,而李叔易顧不得統,直接站起來到陳公輔后,便蹭了人家的報紙。

 不過,陳尚書在長凳上打開邸報掃了幾眼,須臾之后,便直接起負手捻著邸報而去,只留下面發白的侍史李經,與漸漸沸騰起來的邸報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