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恐怖靈異 地師 一百九十五章 無字碑銘

《地師》 一百九十五章 無字碑銘

……

第二天,按照早就定好的行程,薛奇男要去參觀李莊古鎮,仍然是楊彬與艾小聰陪同,出發之前,薛奇男還特意買了一束鮮花。

全國李莊的地方很多,以宜賓城外的李莊古鎮最爲著名。此地在春秋時是古老而神的僰人聚居地,屬古僰侯國境,生活在宜賓的僰民族早已銷聲匿跡,只留下神的僰人懸棺蹟。

而這座古鎮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文古蹟衆多、人文景觀薈萃,古時號稱有九宮十八廟,宏偉緻的古建築羣大完好的保存了下來,如今還能見到明代的慧寺、東嶽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文昌宮、南華宮、天上宮、張家祠等。

除了這些宮觀祠廟,鎮中還有保存完好的街巷,錯落有致的木閣樓、青石板鋪就的小巷、高高的老式門檻、深深的天井庭院、細生的木雕石刻裝飾,似乎在無聲的訴說著從古至今的故事。

Advertisement

幽靜的古鎮與浩的長江,人工與天然之間、靜之間竟有一種無跡可尋的和諧意境。

遊方在朝天門悟到紛繁中尋浩之靜,在寶會到靜謐中奔流轉之,一直在思索此二者相合之境究竟如何?而李莊古鎮的山川風水意境,令遊方有一種似頓悟的覺,對,就是這種神識見知!

見知攜襟,便是今後移轉靈樞的修行印證之途,古人云讀萬卷書、行千里路,道理莫過如此。

……

薛奇男並沒有直接去李莊古鎮,第一站去了李莊外幾公里的板栗坳,據說那裡有一塊立於1946年的石碑,碑額是甲骨文“山高水長”四個字,刻有“留別李莊慄峰碑銘”,下面是很多人名,包括當時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員傅斯年、樑思永、樑思、李濟、夏鼐等。

1937年,日寇侵華,北平淪陷,中國營造學社幾次遷,先後輾轉於武漢、長沙、昆明等地,於1940年遷李莊,隨同遷的還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院和同濟大學,師生多達一萬餘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在這裡繼續科學文化研究、培養人才,新中國的中科院院士中,就有數十人曾在這個古鎮教學或求學。

樑思就是在李莊完了他的學鉅著《中國建築史》,這裡還保留了他與林徽因當年的故居。而李莊的山水風貌以及人文古蹟,也是這位大師諸多的學資料以及靈來源,樑思將旋螺殿、奎星閣、九龍石碑、百鶴窗譽爲李莊四絕,尤其是旋螺殿被他贊爲“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

板栗坳中的石碑便是那一段歲月的見證,然而遊方等人並沒有見到那塊碑,它於1966年下落不明,他們只看見了一座保存還算完好的龍虎雕欄牌坊。據薛奇男介紹,碑就立在牌坊後不遠,年輕的時候見過,第一次是吳老帶來的,後來又來過不止一次。

薛奇男在原先立碑的地方獻上鮮花,然後對著空空如也之鞠躬致敬,背誦了早已消失的石碑上所刻的“留別李莊慄峰碑銘”——

“江山毓靈,人文舒粹。舊家高門,芳風地,滄海驚濤,九州蔚灼,懷我好音,爰來爰託。朝堂振滯,燈火鉤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興,泱泱雄武。鬱郁名京,峨峨學府。我東曰歸,我依遲。英辭未擬,惜此離思。”

出來遊覽帶著鮮花本就很見,“參觀”的居然是早已不存在的東西,兩名陪同人員有點目瞪口呆,楊彬作爲接待科長曾迎來送往那麼多客人,這一幕還是第一次見到。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