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清穿日常 第233章

《清穿日常》 第233章

第233章 (劇)殺機

木蘭圍場,塞罕塔。

塔下一不起眼的院落裡,太子胤礽正與十三對弈,兄弟二人各執黑白棋,棋盤上星羅棋佈,但棋勢卻人發笑。

十三胡一放,胤礽笑著落下一子,道,“十三,孤看你這棋力還不如你六歲時剛學棋時強呢。”

十三僵的笑笑,他搞不清太子怎麼能在這時還這麼鎮定,

屋裡只有阿寶一個在侍候,屋外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都是一刀甲的侍衛。

剛到木蘭時,一切還跟以前一樣。皇上帶著十五、十六、十八幾個小弟弟,直郡王去接待蒙古人了,他就跟著太子。

後來十八發了熱疾,一開始以為是水土不服,隨行太醫不敢開藥,就十八先淨食,。十八就在帳篷裡休息。因為怕病氣過到皇上那裡,十八的帳篷就圍了。他們幾個兄弟也只是派人送了些小禮過去。

後來病勢漸重,而皇上出行,太醫院裡的好手都皇上帶出來了,專小兒的也帶了兩個。這些人治不好十八,只能拖延,還說藥材帶得不夠,皇上就人從京裡把藥送來。

八百里加急的藥材剛送來,十八就咽氣了。

皇上因為每天都會親自寫一封請安摺子人送回京給太后,一般是由直郡王或太子代筆,最近他和十五、十六也有代過筆。

這次,皇上卻太子來代筆。

太子寫完後,皇上看過點頭才發出去。但十八病重之時,為免太后看了傷心難過,皇上就在摺子上說為了十八這個孫子,太后這樣的老人為他擔心是不孝,皇上也不能為了自己兒子的事,勞辛苦太后云云。

可摺子發出去沒幾天,十八死了。皇上大悲大怒,斥責太子不忠不孝。他們一堆兄弟趕跪下求也沒用。

Advertisement

當時太子跪下叩首認罪,但十三來說,也覺得太子看起來太平靜了,皇上在上面罵得涕淚橫流,十五、十六在下頭嚇得臉都白了,太子就是磕頭、請罪,神如常。

十三了下額頭,他那天磕青的額頭這兩天還有點腫。

對面的胤礽看到後:“還疼?你也是實心眼,打小在宮裡長大,連頭都不會磕了?”說罷那個寶公公,“阿寶,給你十三爺取那個五毒化淤膏來。”

寶公公輕聲應道:“是。”他很快去而複返,送上一個白玉扁盒,象棋子大小。打開裡面就是褐的凝狀藥膏。

接過玉盒時,十三免不了打量這位寶公公幾眼。

那次在帳篷裡皇上發火後,就他把太子帶到這裡來看管起來了。太子隨的人也都綁了起來,直到他過來時,太子這裡除了院外守著的侍衛以外,屋裡竟然沒有一個侍候的人。

屋裡倒是並不髒,太子還笑著說頭一次疊被鋪床,沒想到做起來還有趣味。

十三到底不忍這麼委屈太子,他心裡也清楚。皇上選在這裡發難,就是因為在京裡漢臣多,太子的份太敏。而木蘭都是滿蒙親貴,從在草原起,老子不想養兒子,扔出去喂狼的都有。

說到底,皇上這次斥責太子的‘罪名’,十三怎麼想都有種‘加之罪’的覺。

皇上最近幾年越來越晴不定,對太子也是越來越厭惡疏遠。可以說如今這一幕,十三並不吃驚。

但十三卻不認為皇上真的能憑太子對十八那莫虛有般的‘冷漠’來奪了他的太子之位。

等他們回到京城後,一切還不好說。

半是為了人,半是不忍心,也有約間的亡齒寒之。十三到了之後,漸漸把太子的待遇重新提了上來。雖然不能跟他是太子時相比,但至一日三餐,起居坐臥沒有再磋磨他了。

至於太子隨的侍候之人,他也問過太子要誰來侍候?

太子微微想了下,只說:“有個太監阿寶的,一向待孤十分盡心,就他吧。”

十三到了關押太子侍從的牢裡,提出那個阿寶的太監,發現是個年紀輕輕,不過二十餘歲,濃眉大眼,氣質頗佳的人。

他想起宮裡似有若無的流言。

都說太子有龍之癖。再從其他被關押的人的口中問出,太子確實最為寵阿寶,平時常常在書房就他一個侍候,旁人都會攆得遠遠的。

十三倒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外頭養戲子的宗親多不勝數。朝廷不許大家狎,男戲子卻不在此列,龍之癖真是算不上什麼。

考慮到阿寶的特殊,他帶他去見太子前還特意人安排,讓他洗了個澡,重新修面,換了服,有傷的地方也上過了藥。打理得乾乾淨淨,面面的才領去給太子。

結果太子看看阿寶,再看看他,笑得扶桌。

“十三啊十三,你真是……哥哥謝過你的好意了。”胤礽掉笑出來的淚說。

連阿寶都笑了。十三這才發現他可能誤會了什麼,一下子來了個大紅臉。

皇上他來守著太子,也沒有明旨說要如何待太子和太子的人。他心知肚明,皇上也要顧忌議沸騰。所以他就人把太子的人都關著,不許打罵上刑,平時一日三餐都給著。

至於太子這裡,他就天天在太子這裡守著。一來是怕他不在,外頭的人又慢待太子,二來也是為了皇上的吩咐。

幸好,太子並不為難他。來了就與他下棋,或找些書來一起讀,十三恍然仿佛回到了當年的上書房。

此時阿寶見他打量,也自然大方的一笑就退下了。十三回神,見太子果然一臉戲謔,十三清了清嚨,換了個話題:“不知皇上走到哪裡了……”

他們都知道,皇上不可能把太子一直關在這裡。只要皇上回到京城,他就必須向朝臣們待太子的事。十八阿哥那種小事是不可能拿出來當理由的。對太子來說,皇上回到京裡後,反而是他的轉機。

胤礽輕輕笑了下,知道十三是個心腸的人,這是在安他呢。

他放輕聲音:“曹家沒有找你?”

十三想起曹家還銀那件事,面複雜起來,胤礽舉棋掩住口,放輕聲音:“找曹家,他們會把銀子給你。”

那六十萬兩銀子確實是在十三心上的一塊石頭,但他卻沒想過找曹家。他仔細想了想,他離京後府裡送來的家信,兆佳氏確實說曹家曾經來拜訪過。不過他沒當一回事。

“曹家……是皇阿瑪的好奴才。他們是一個人都不想得罪的。”胤礽當年敢下手把銀子截走,就是篤定有人收場。皇阿瑪會掩耳盜鈴,也是為了喂他這只豬,好宰了過大年。至於曹家,那更是八面玲瓏,既不會得罪皇上,也不敢得罪他們這群皇阿哥。

畢竟曹家要想再榮華個百八十年的,就要找好繼皇阿瑪之後的新君來抱大了。

他們現在是搞不清哪條是潛龍,於是乾脆就哪個皇阿哥都不得罪。

十三也明白過來了,馬上高興起來。然後又連忙收斂,結果還是太子嘲笑了一番。

這棋一直下到天黑,送來晚膳,兩人用過後,又下了半盤,十三才告退。

太子一日未廢,他就一日是半君。臨走前,十三再三的告誡這些人不得冒犯太子。離開這座不起眼的小院落,十三疲憊的舒了口氣。

回到他暫住的地方,與關押太子的院落不過相隔數尺而已。洗漱後,來下人問一下木蘭的況。皇上是早就離開木蘭了,十五和十六還留在這裡。十三目前算‘失蹤’,都知道他去辦差了,可辦得是什麼差卻不能對人說,就是知道的人也要裝不知道。

所以那兩個弟弟也不能給他傳話。

十三倒是天天都要問兩句。今天來人就道:“兩位小阿哥想回京。”

十三搖頭:“再等等吧,這個要聽皇上的意思。”他也能理解,皇上是心疼這兩個小兒子,不想他們摻和進去,這才特意把他們留下來的。畢竟如果此時回京,就因為太子和皇上之間的暗流,他們幾個都逃不掉。

十六年紀畢竟還小,又剛剛沒了十八。

就算這樣想,胤祥的心還是很複雜。曾幾何時,皇上也曾經對他們這樣疼,事事替他們想到前頭。不管是現在被關在那裡的太子,還是他自己,都曾經是皇上捧在手心裡疼的阿哥。

塞了一腦袋七八糟的東西,胤祥睡得很不安穩,半夜時仿佛仿佛聽到了木蘭圍場裡的廝殺聲,馬蹄陣陣,漸漸近。

“十三爺!!醒醒!!有人來了!!”侍候他的小太監使勁搖晃他。

胤祥猛得驚醒,坐起就見外頭站著個高大的侍衛,正喊道:“十三爺,奴才奉皇上的話前來!”

胤祥悄悄握起被子裡放的刀,給自己的太監使了個眼

小太監驚覺,暗暗點頭,出藏在靴子裡的小刀。

主僕二人都準備好了,胤祥才道:“進來,皇上的旨意是什麼?”

來人進屋跪下道:“皇上十三爺趕帶著太子起程,前往護駕。”

十三一怔,握著刀跳下床:“什麼護駕?皇上被刺?”

那侍衛見到他手裡的刀,再看門口已經被兩個十三爺的太監守著了,十三爺邊還有個太監手握尖刀,眼眨也不眨的盯著他。

侍衛咬牙,解下腰刀放在地上,磕頭道:“奴才句句屬實,求十三爺明鑒!”

胤祥顧不上多說,見再問也問不出來了,扶這侍衛起來,他出去等著,匆匆穿好服迎著夜奔到關押太子的院落裡。

他心中有一個恐怖的念頭。

沖進太子的屋子裡,見他從榻上坐起,“十三?有事?”

阿寶點亮屋裡的燈,胤祥撲通一聲跪下,牙齒咯咯打戰:“殿下、殿下,皇上被刺……皇阿瑪遇上刺客了……”

他看到太子還是一派淡然,阿寶跪下侍候他穿上鞋,披上服,他過來扶起胤祥:“瞧你,不必張。皇阿瑪洪福齊天,必須能逢兇化吉。”

胤祥的雙得站都站不起來了,他一把抓住太子的手:“殿……二哥……二哥……”

胤礽看著這個年輕的弟弟,他還不明白嗎?皇權之下多父子兄弟都反目仇。

你的臉,不像話。”他道。

胤祥這才發現他已經嚇哭了,哆嗦著手連一方輕飄飄的手帕都拿不住,索用手胡在臉上抹了兩下。

胤礽緩緩吐氣,道:“快起程吧,皇上……還等著咱們去救駕。”

胤祥打了個寒戰,踉蹌的起去了。

兩人星夜兼程,不多二日夜就追上了聖駕。途中累死了兩匹馬,兩人也狼狽不堪。等他們到了聖駕附近,卻被當敵人不許靠近。

胤祥連忙人傳話進去,這才有人來帶他們進大營。

進了營中胤祥才發現傷兵,而且營中士兵並不對數。他不知不覺放慢了腳步,這一切越來越不對了。

胤礽道:“十三,跟上。”

胤祥這才發現太子雖然疲憊,但雙目炯炯有神,好像在眼裡點了火,就如漆黑中的啟明星。他步伐極快,幾乎快要越過在前頭引路的人了。

似乎迫不及待要見到皇上。

帳就在營中最顯眼的地方,周圍數十小帳拱衛著帳。帳前還有兩列刀甲侍衛,見到他與太子過來,不跪不行禮,連頭都沒有低一下。

胤祥突然發現,他沒有在帳前看到任何一個皇上邊侍候的人。不說梁九功,連以前見的小太監都沒有一個。

他腳下慢了一瞬,那兩列刀甲侍衛就向他圍上來。

胤祥馬上驚慌起來,不得已攆上前頭的太子。

……難道皇上把他當太子的同黨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