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臨高啟明 第102節 鑄炮(1)

《臨高啟明》 第102節 鑄炮(1)

“火炮生產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現在開始!”

在機械廠簡陋,但是足夠寬敞的辦公室,豎起了一塊黑板,以機械組長展無涯為首的兵好者們齊聚一堂。氣氛極端的熱烈,每個人都在熱烈的討論該上哪一種火炮。

“現在,我先介紹下與會者。”展無涯把參與會議的人都介紹了一遍,機械組的主要骨干力量,諸如王賓、姜野、蕭白朗之類自不必說,還來了一些并不太懂機械,但是屬于武好者的人,這里包括把“炮,更多的炮”掛在邊,屢次自封“炮兵上將”的張柏林,有喜歡揮舞斧頭王瑞相,還有擔任過機械弩結構設計和現場施工指導的李運興,兵設計與工程設計相關專業、裝甲兵指揮專業的白羽……最后是林深河同學,他擁有大量實踐經驗。

這次頭會的目的不是布置生產,而是確定技路線,所以應該做“技路線研討會”。

“大家先不要考慮造什麼12磅山地榴好還是造92步兵炮好,從實用角度和制造水平手來討論。”展無涯定下了討論的基調。

從穿越者擁有的機械加工能力來說,加工水平凌駕于這個世界的每一種文明之上。現在又煉出了鋼,制造簡單的鋼制線膛后裝炮已經不存在太大的技難題。當然做管退炮有個彈簧的瓶頸不好解決,但是架退炮毫無問題。

即使是19世紀中期的工業水平也足以制造出15英寸口徑的大炮,甚至連鋼都不需要,許多超級口徑的海岸大炮都是鑄鐵炮。穿越者沒有鐵甲巡洋艦對抗自然不需要造這麼變態的怪

穿越者的需求是什麼呢?據參謀組的建議,主要是為海軍的艦船和炮臺裝備火炮。

Advertisement

“自然是線膛后裝炮了!它的優點可太多了。”李運興第一個發言。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火炮的程自然是越遠越好,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現代火炮的程越來越遠,是建筑在現代觀瞄、火控系統基礎之上的。穿越者的不超過19世紀晚期的工業水準上是無法實現的。即使靠從21世紀時空拉來的材實現了也是暫時的。

一門24磅的前膛重炮,有效程不會超過900米,這樣的炮裝到了戰艦上,因為穩定的關系,有效程至一半。英國皇家海軍在18~19世紀的擊教范明確規定24磅長炮的最大擊距離是400碼。相對于戰艦上更多的32磅大口徑短炮,它的有效程已經夠大了。實戰中雙方戰艦彼此對轟的距離往往都在100米之

17世紀的火炮,肯定不會超越這個水平。穿越者的海軍后裝線膛炮,目的不在于大威力與長程,而是著重于速與減重。就算程因為線膛有所增加,也應該控制在2000米。超過這個程,在陸地上或許還有些價值,但是打擊海面上移的點狀目標,以穿越者的火控水平來說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過大的程完全了一種浪費。

既然在程上要求不高,就可以把火炮的管減短,以節約其重量和制造本。

使用了后裝線膛炮的另外一個好是,線膛炮使用的尖型彈而不是圓彈。尖型彈不僅在空中飛行比圓形彈要穩定,而且它的形狀關系――它是長形的,可以向后發展,同口徑下可以調整重量。同重量的尖彈與圓彈,前者的口徑只有后者的70%左右。如果就橫截面機而言,只有49%。這也就是說,假如兩者同樣炮口初速的話,那麼尖彈的撞擊能集中在一半的截面積上,單位能量度是圓彈的2倍。再考慮尖錐彈的低阻力,同重量的炮彈,尖彈的穿甲威力達到圓彈的3倍以上。

這也就意味著后裝線膛炮一門12磅的尖彈(口徑約70mm),在采用相同的推進藥與裝藥量的前提下,其有效程將遠高于12磅圓彈,同時穿甲威力相當于24磅的圓彈重炮!

70mm的后裝線膛炮,倍徑在16~18,無論在過去還是現代都是很小的火炮,重量只有400~500公斤左右,完全可以裝在300噸級的帆船上,如果上了管退裝置,還可以裝在150噸級的小船上。這就表示,這裝了70mm后裝炮的中型帆船,完全和風帆戰艦鼎盛時期的英國海軍一級戰列艦相對抗。

考慮到它的擊速度遠大于24磅前裝加農炮,再加上在有效程上的優勢,結果就是大型風帆戰列艦不但對其無可奈何,還很可能強反被日。

也就是說,在17世紀早期,只要發展生產出這樣的小型后裝炮就完全就足夠了。在面對當時的任何海軍海盜都已經擁有的優勢。

“那我們直接仿制92步兵炮不就得了?”聽了這番線膛后裝炮的好的闡述,有人說,“92步兵炮75mm口徑,最大程2800米,正好符合上面說的能。而且92炮的重量才210公斤,比預估的500公斤都小。”

“92步兵炮的問題是倍徑太小了,才6,造它的初速過小。作為海軍炮來說,彈道越平直越好。92步兵炮給陸軍用很不錯。”

賓提議,這種海軍炮可以采用Armstrong炮的結構,它是一種比較可靠,工藝卻又相對簡單的后膛火炮。與之前的多種后膛炮、前裝線膛炮相比,特在于為后膛炮導了螺紋炮閂和閉塞。取下炮閂以后的Armstronggun和一門打通了炮尾的前膛炮非常接近。管的鑄造加工工藝也類似。

Armstrong的缺點是采用早期型的閉鎖設計,結構非常復雜,穩定低,故障率高。穿越者自然不會一味的模仿,可以采取螺紋炮栓,技水準也沒有太高要求,基本上做的出螺就應該做的出來。

“說得簡單,”蕭白朗潑了一盆冷水下來,“誰知道怎麼造炮的?我看大家也就看過幾本書吧?92步兵炮就不用說了,都是現的無管做得,現在上哪去找這麼的無管?”

“自然以鑄炮為主了。畢竟沒有大型鍛機,如果要采用深鉆法的話還要制造專用的設備。”林深河說,“我倒是在國鑄過炮,不過都是膛炮。”

白羽說:“其實我擔心的不是大炮能不能造出了,而是彈藥問題。前面的后膛炮好的種種說明,這些我都同意。但是有一點似乎沒說清楚――后膛炮的炮彈,這個比后膛炮本要難造多了。只是實心穿甲彈還好說,如果是榴彈、榴霰彈該怎麼造?尖型炮彈彈制造要用到金屬延工藝怎麼解決?還有炮彈的引信,都是問題。”

姜野說:“炮彈彈制造沒什麼問題,我們的設備是造得出來的。”

“那只是造得出來,不等于能夠批量制造。一條子彈的生產線都有30多臺專用設備,炮彈需要得更多,工業能力顯然還上不了這樣的生產線。”

“沒錯,”展無涯承認,“而且材料也不見得能過關。”彈不管是采用冷拔還是熱拔,都得有專門的圓棒料,還需要制造專用設備。倒不是說工業部門做不到,而是這需要一整套工業系才能支持,否則本高得難以想象。

“不,老式的尖形彈沒這麼復雜的,”林深河說,“早期后膛炮彈彈是鑄鐵的,外面包鉛,用簡易式炸引信,彈裝黑zha藥,用黑火yao包作發藥,不帶藥筒,也沒有底火,發的時候也是用點火點火。1890年前生產的炮彈大多屬于這一類。這種炮彈用在92步兵炮是不行的,用在Armstrong炮上絕無問題。”

線膛炮炮彈之所以要包鉛,是為了將炮彈彈膛線,鑄鐵或者鋼太,會嚴重磨損膛線。所以即使現代的炮彈也是鋼制彈(直徑小于膛線徑)和銅制彈帶(直徑略大,可以嵌膛線)。

賓說:“但是包鉛是有些問題的,我記得當年Armstrong炮在短暫裝備以后被除役,大英帝國走回前裝線膛炮路線的原因之一就是Armstrong炮開火時,由于熱鍍鉛與鐵之間附著力不好,撕的鉛碎片會散布在炮口前短距離上對己方士兵造傷害。”

“這個我覺得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林深河說,“我想機械部門的人是能夠想出辦法來解決的。”

“另外,我個人覺得,膛炮也可以造。”林深河說。

膛炮工藝簡單,對材料也無太大要求,如果鋼材不夠用,可以直接使用鑄鐵。Armstrong炮這類的早期后裝線膛炮和膛炮在鑄造工藝上相差無幾。除了林深河之外誰都沒有鑄炮的經驗,用比較簡單的膛炮來練手,悉鑄炮工藝是個好的選擇。

“我建議商業部門把膛炮列外銷商品目錄。葡萄牙人現在已經了大明的軍火商,這個銀子不能讓他們賺去了!”

注:本章關于在17世紀鑄造線膛炮的評論節,全部來自SB論壇的SANJYSAN,關于Armstrong炮的說明由王賓本人提供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