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202章 文化滅絕
「倭島貧瘠,山嶺縱橫、火山布,瀕海之地每年更要承颶風肆,生存環境無比惡劣,故而上古之時人跡罕有、一片荒蕪。直至秦時,方士徐福始皇帝之委派出海尋訪仙山、搜覓神藥,因風暴席捲偏離航線,抵達倭島。船隻損、人員傷病,已然無法完始皇帝待之任務,徐福不敢回去大秦唯恐罰,故而帶著船上所存貨之男、在這倭國之上落地生、繁衍生息……」
「只是因存活之人極,為了繁衍族群不得不相互通婚,數代之後緣相近,便導致族人材矮小、質不強、甚至畸形……但無論如何,倭人的裡都流淌著華夏脈,這是不爭之事實。」
聽著房俊侃侃而談,李謹行與李義府瞪大眼睛,滿是懵然。
方士徐福的傳說他們自是聽過,可傳聞出海之後便渺無蹤跡,大抵早已在風暴之中船隻傾覆、葬魚腹……可曾有人說過渡海來到倭國,且繁衍族群至今?;
在座三個倭人比他們更懵。
這也能扯上關係?
不過三人互視一眼,都覺很是興。
毫無疑問,唐人統便是天底下最純粹、最高貴的統,天下無以計數的番邦蠻夷希冀於為唐人,也不過是一個唐人戶籍而已。
如果倭人當真與唐人源出一脈,乃是先秦之時渡海而來的秦人後裔……豈不是說所有倭人都與唐人有著一樣的統? sto.🎉co🌸m提供最快更新
這可比區區一個戶籍高貴太多了!
蘇我赤兄猶豫一下,小心翼翼道:「可這般說法空口無憑,如何能夠取信於人?」
房俊信誓旦旦:「你以為我在胡說八道?隨後汝等派人前往難波沿海,仔細尋訪,必然會發現當年徐福登陸、生活之古蹟。」;
蘇我赤兄:「這個……當真會有?」
他已經無法辨別真偽了,居然覺得房俊既然言之鑿鑿,想必定有有據,或許是真的也說不定……
房俊點點頭,一臉嚴肅:「一定會有!」
蘇我赤兄:「……」
一旁,部足利已經無法忍這個蠢貨了,悄悄拉了蘇我赤兄的袖一下,鄭重頷首:「太尉乃大唐最著名的文人,詩詞無雙、譽天下,肯定也是遍讀古籍、學究天人,所掌握的知識又豈是吾等化外之民能夠相比?他說有,那就一定有。」
既然能夠使得倭人擁有華夏統,那麼不管徐福的蹟到底有沒有,最終肯定有。
弄一些大唐的瓷、竹簡埋在地里之後挖出來,又有什麼困難?
房俊笑呵呵的,表示讚許。;
部足利得到鼓勵,心下大喜:「不知太尉還有什麼的條件?」
房俊鄭重其事:「詳細條款我不參與,你們自與大唐禮部去談,我只要求一些重點……其一,既然全倭人決定附於大唐,並且恭迎一位大唐親王前來統治倭國,那麼口說無憑,必須落於紙面讓人無可指摘,且勒石以記此事,傳諸於後世。」
蘇我赤兄頷首:「沒問題!」
房俊又道:「其二,一旦倭國附於大唐,則漢話為方語言、漢字為方文字,倭人私下不得說本地土話、更不得擅自創建文字。」
大伴咋欣然道:「求之不得!」
「其三,倭國文化貧瘠、歷史混,連一本正兒八經的史書都沒有,所有歷史淵源皆靠著口口相傳、甚至拿一些七八糟的神話傳說當真,這怎麼能行呢?既然附於大唐,那麼大唐便有責任為倭國之歷史正本清源,使得倭國傳承有序,所以必須在大唐禮部的監督之下編纂一本倭國正史,就取名《古事記》如何?」;
蘇我赤兄面難:「按說太尉之言對倭國傳承極為有利,吾等求之不得,但如今倭國之狀況極度貧困,編撰這樣一部史書必然耗費無數人力力財力,倭國實在難以為繼啊。」
「修書編史」這種事,倭國從未有過。
對於一個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的國家,編撰史書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那是唯有大唐這樣的天朝上國才能幹的事,自己的歷史只要在華夏的史書之中有那麼一些文字涉及,就足以自傲了。
自己「修書編史」?
且不說花不起那個錢,就連會寫字的人手都湊不夠……
房俊不以為意:「既然如此,那我本人可以無償資助,且會組織人手幫助倭國編撰此書。」
亡其國,先亡其苗裔。
亡其苗裔,先亡其文化。;
而歷史乃文化之源,掐斷歷史,文化自然無從談起。
除去源遠流長、從未斷絕傳承的華夏文明之外,其餘無論東西方都在拼了命的編造、篡改歷史,何也?就是為了證明自家歷史傳承之存在,有了傳承,才有今時今日之文明。
沙漠裡不會平白無故的開出花朵,無無源,花朵從何而來?
為了避免他們所謂的文明最終被證實皆乃華夏之分支,甚至他們祖宗的種種「文明」皆竊取自華夏,他們必須完善自己的歷史。
即便明知是偽造、篡改、甚至竊取,也必須去那麼做。
反正謊言說上千次萬次便會為真理,過去五十年、一百年,誰還繼而今日之真偽?
倭國的歷史本就七八糟、恣意編造,既然未來他們自己造得,為何不能現在就替他們造得?;
草雉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這些東西如今本就不曾出現在倭國王宮之,民間倒是有一些關於此的傳說,卻無人將其當回事……直至《古事記》《源平盛衰記》等書編撰完,才從神話一躍而為歷史。
世界上但凡文化貧瘠之民族,因歷史之匱乏、淵源之混沌,便不得不將神話傳說當做真正的史實,以此愚人、愚己,編造一個文明燦爛、源遠流長之假象……
如今的倭人哪裡有這般高端之認知?
聽聞房俊個人願意出資,且組織大唐的文人才子幫助編撰史書,在場倭人紛紛大喜,阿諛諂之言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能夠有一本關於倭國的史書已是不易,且還能攀附上大唐、使倭人與華夏「同出一脈」,那就是驚喜了。
房俊笑了笑,續道:「其四,倭國此後所有書籍之編撰,無論是公開發行亦或私人收藏,必須取得禮部之指導、規範與監督,並且予以審核通過,否則將視為非法,最高甚至有可能被認定為『謀逆』,編書之人家產抄沒,夷三族。」;
「這個……」
幾個倭人遲疑猶豫起來。
雖然他們並未有歷史人掌控之認知,但卻本能的察覺到危險。
文化何以承載、傳承?
自是在於書籍。
華夏何以在王朝更迭之中一次又一次的沉淪、崛起?
便是因為華夏有著無以計數的書籍承載著祖輩的智慧,後代子孫能夠從書籍之中學習祖輩的知識、經驗,即便國家淪為廢墟,也能通過這些知識、經驗快速復興。
可如果倭人之書籍到大唐的全面掌控,會是什麼好事嗎?
房俊面和煦,笑著道:「諸位不必糾結,因為這不是談判,而是通知,我所列出這幾條倭國必須無條件接,否則一切免談,吾等馬上乘船返回大唐,倭國將會到皇家水師最為嚴厲之制裁。」;
徹底掘斷倭人的傳承才是大事,至於相互通商、政治制等等,則微不足道。
那些自有禮部員前來與倭人洽談。
不過無論大唐開出何等條件,倭人都沒有商討或者拒絕的能力,自今而後,倭國諸島必將全部淪陷於大唐的統治之下……
部足利等人無奈,面對房俊的強勢,他們束手無策,毫無反抗之餘地。
「太尉之條件,吾等只能遵從,但還請大唐出兵幫助倭國驅除蝦夷人,恢復倭島之完整。」
倭人能夠接大唐之統治,即便自己親手葬送王位傳承、從此淪為大唐之附庸,因為大唐足夠強大,強者需要尊重。但蝦夷人不行,作為世世代代以供倭人驅策、奴役之奴隸,豈能占據倭國之半壁?
房俊斷然拒絕:「這必然不行,大唐乃天朝上國,要承擔各族和諧發展、共存之責任,世間所有民族無論強大、弱小皆一視同仁,彰顯大國擔當!蝦夷人祖祖輩輩與倭人一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卻被倭人驅逐至寒冷貧瘠的蝦夷島,仍然殺戮、奴役、使其滅族嗣、斷絕苗裔……這是大唐絕對不會允許的。為了保障弱小民族之利益,倭國將會在大唐統治之下、各族和平共存。」;
製造矛盾、激發矛盾,這是上位者施加統治的不二法門,有矛盾便會有鬥爭,有鬥爭便能分強弱,扶持弱者、打擊強者、維繫平衡,如此才能高枕無憂。
部、蘇我、大伴三人面面相覷,很是挫敗、沮喪。
原本興致前來與唐人談判,意為自己、為家族、為倭國爭取更多利益,甚至做好了如何出賣國家、如何換取利益的預案,孰料上房俊如此之強盛,本沒有任何討價還價之餘地。
與其說是談判,倒不如說是單方面前來聽取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