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武俠仙俠 大唐山海行 第275章,五木之戲

《大唐山海行》 第275章,五木之戲

就這樣在蓬萊耽了十幾日,要走時趕上了正月新春,牛氏父子說什麼也不讓江朔他們走,軍營雖然樸素,但登州繁華富庶,蓬萊水城之中自然什麼都不缺,每日里烹牛宰羊,大盞喝酒,倒也快活。

徐來、彭孤帆則愈加歡樂,因為可以玩博戲,博戲就賭博,其實歷朝歷代都是賭的,大唐也概莫能外,《唐律》就規定聚眾賭博者要打一百板子,本朝圣人初登大寶之時,更規定在家開設賭坊,所贏錢財做盜論,然而博戲在民間卻屢不止,軍旅、腳力、船民這些貧苦人扎堆的地方,博戲更加流行,難以絕。

但平日里軍卒只能賭錢,明面上總還是不準賭的,只有新春正月十五上元節以前,普天同慶的日子里,軍營中亦有所放松,軍卒們可以盡盡興地賭一會子,軍中最流行的博戲是樗,樗興自漢末,因博戲中投擲用的骰子乃樗木所制,故稱樗者“簙”之音轉,乃棋戲之意。

沒想到獨孤湘居然也深諳樗之道,每日里跟著徐來、彭孤帆出軍營,擲采為樂。樗共有五個木制骰子,故而又稱“五木之戲”,骰子外形兩頭尖中間扁,形似扁的杏仁核,樗木樹枝上葉子會留疤,即使斫了骰子,木上結疤依然清晰可見,如同鼠噬蟲咬一般,賭徒便稱之為“齒”,擲出的花稱為“齒采”。

五木都是一般正面涂黑畫一白牛,反面涂白畫一黑,“齒采”最上者乃五木皆黑,稱為“盧”,四黑一白稱為“雉”,此為貴采,以下還有“梟”、“犢”、“塞”就是雜采了。

博戲之時,在素旃棋盤上布上棋子,各人按所擲骰子行棋追逐,得貴采者可以連擲、打馬、吃子等等,雜采則只能任人宰割了。人人想得貴采,投擲骰子之時都嘬口呼“盧”,因此樗又稱“呼盧”,正月這幾日整個軍營中都回著獨孤湘大呼小的呼盧之聲。

Advertisement

軍卒雖好博戲,但都是苦人兒出,所博者無非幾個銅錢而已,徐來知道湘兒和江朔最好,便大方地給了一貫銅錢做賭本,一吊錢在兩京市井算不得什麼,在軍營里可算得是大錢了,就是輸也夠輸個幾日了,萬沒想到獨孤湘博戲技巧竟然十分高超,一天的功夫,就贏回了幾百文,此后越玩玩順手,最多一日竟然贏了兩千多文。

其實獨孤湘能常勝不敗,一來是聰穎,于算計行棋路線,不似軍中老行棋全憑運氣,但最主要是手上有功夫,拋擲五木莫不按照的心意,想要“盧”便有“盧”,想要“雉”便有“雉”,如此一來焉有不贏之理?

好在獨孤湘絕不吝嗇,其實熱衷博戲并非因為財,只是當作玩耍罷了,每日贏了錢都全數給徐來,買了食玩之分與一齊博戲的軍卒。因此雖然每日都大贏特贏,水城的軍卒們卻對非但不怨恨反到都盼著贏,因為贏了大家還有的吃喝玩樂,要是換了旁人還不趕揣自己兜里牢牢捂了。

江朔卻不喜這些熱鬧,每日里窩在衙署里看書,大家都笑稱看樣子獨孤湘才像是紈绔公子,江朔倒似個大家閨秀。

牛肅雖是水軍司馬,但他是文吏出,衙署中除了通奏報公事的“邸報”之外,還有各類“抄報”和“雜報”傳遞各地的文章、詩歌,江朔做李白書時經常到縣城借閱雜報,看上面抄錄的詩詞,如今復見,覺直如前塵往事一般。

徐來之類的江湖豪客,識字不多,別說詩詞,就是“宮門抄”、“轅門抄”這樣不講文采的文書都不一定看得懂,但見江朔持著雜報細細品讀,牛肅不好奇,心道:這江主年紀輕輕武功就已經如此出眾,想必是從小練的子功,又能有多時間用在讀書識字上,怎麼可能識得這麼多字?想來只是做做樣子而已。

但見江朔展卷一路讀下來,看的津津有味,卻似乎真能看得懂,牛肅卻不知道江朔自小陪著伯禽爺讀書,后來在積金中又隨趙夫子學了兩年文墨,別說千字文這樣的發蒙之書,就是四書五經也能略知一二,詩詞而論,詩經、楚辭、漢樂府也都通讀過幾遍了,江朔有過目不忘之能,雖然彼時年紀尚,不解其中真意,但詞句卻記了個七七八八,單論識字與記詩,恐怕不比同齡的太學生要

牛肅觀察了良久實在忍不住,問江朔道:“溯之,這些詩文你都看的懂麼?”

江朔道:“字盡都識得,只是有些典故不知出。”

牛肅有些不信,指著其中一篇,道:“溯之,你把這篇念給我聽聽。”他這樣是說話簡直像師傅教學生一樣,略含命令的語氣,江朔卻不以為意,朗聲誦讀道:“

梁山杞妻,慟哭為之傾。

金石忽暫開,都由激深

東海有勇婦,何慚蘇子卿。

學劍越子,超騰若流星。

捐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

白刃耀素雪,蒼天誠。

……

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

……”

讀到這里,江朔忽然停下,道:“北海李使君,這位為東海勇婦上奏免罪的李使君,是李邕李使君嗎?”

牛肅對于江朔能讀出這首詩已經頗出意料之外了,而聽他話里意思竟然還認得李邕,更意外,道:“不錯,這里寫的李使君便是北海太守李邕,這位勇婦替丈夫報仇之故事發生在今夏,世人多為夫報仇之節烈,正是李使君上奏朝廷,才免了一切罪責。今秋故翰林李太白攜友同游齊魯之時,聽聞此事,才寫下了這篇五言古詩《東海有勇婦》。”

江朔一聽,更是驚喜,道:“我說這首詩怎麼文筆如此悉,原來是太白先生所作,他也在北海郡麼?”

牛肅聽了更奇道:“溯之,你還認得李太白?”

江朔叉手道:“牛司馬,實不相瞞,我本是太白先生的書僮,當年陪著他走水路北上西京,但在漢水上遇到了意外墜河中,從此主仆再未相遇。其后,太白先生京為翰林侍奉,又被賜金放還,我則誤打誤撞做了江湖盟主、漕幫幫主,又游歷了東北半壁山河。現在想來雖只四五年景卻恍如隔世。”

牛肅驚訝的合不攏,道:“此話當真,你真的曾是李白的書僮?”

江朔道:“千真萬確,不信司馬請看此。”他從懷中掏出一個油布包,打開來看是一個隨卷子,遞于牛肅。

牛肅見那卷子甚厚,外層沾滿了黑的不知是是油的東西,展開來看,這卷子由不同紙張拼連綴而,邊緣已經多有磨損,更有水沁火燎的痕跡,展開卷子,只見卷首寫了李太白詩集第十一,上面以蠅頭小楷麻麻記載了一首首詩歌,開始十幾首的字跡甚是稚拙,到后后來就寫的練圓潤的多了,墨有濃有淡,顯然不是一次寫就的。

細看其中的詩篇,有一些他在雜報中曾見過,大部分卻都沒未曾見過,他見過的多是李白在寺廟或者酒樓的題壁之作,未見的則是李白日常所寫,李白作詩隨寫隨棄,若非江朔記載,這些詩歌可就難以存世了。

牛肅是文士,手里握著此卷軸如獲至寶,如何肯放下,這樣看了快一柱香的功夫,才不舍地掩卷慨嘆,對江朔道:“溯之,你果然是太白先生的書僮,何等奇遇,竟然讓你做了江湖盟主……奇哉,奇哉……”又道:“你說你四五年前還是李白書僮?如此說來你習武至多不過五年景?難道說……世人說李白師從裴旻,劍非凡,竟然是真的?”

江朔道:“不敢欺瞞司馬,我確是四年前才開始學藝的,武功并非太白先生所授,只是其中種種神奇經歷、機緣巧合,可說是一言難盡了。”

牛肅知江朔不愿提及自己功夫傳承,這在武林中原也是常事,江朔兼兩個大幫的盟主,背后的師父定然是武林響當當的耆宿,他既然不愿說,牛肅也不好深問,不過他可完全想錯了,江朔要刻意藏的不過是自己所學神功的來源,背后卻沒什麼名宿高人。

牛肅此時的心思卻難以從李白詩集中出,道:“溯之,這卷軸紙張不佳,更兼毀損嚴重,若不重新謄撰,恐怕難以就存啊。”

這卷軸自那日江朔墜落漢水時,就攜在上,幸得油紙保護,才沒有毀去,但留下水沁的痕跡卻是難免的了。此后他出生死,在松漠更是經歷了煙熏火燎,染征袍,這個隨卷子還能大致保存完整,已是殊為不易了。

牛肅建議道:“不如重新謄寫一遍吧,我這里有上好的剡溪藤紙。”

江朔叉手道:“怎敢有勞司馬,給我紙筆我自己來謄吧。”

牛肅笑道:“可不是我謄,我這里刀筆吏有的是,正月里沒有公文往來,閑來無事讓他們謄寫也無妨。不過我可也不是白做,這卷子須得讓我也留個底稿。”

江朔這才知道牛肅也深太白之詩,欣然應允,將卷子留給牛肅重新謄寫。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