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號令幾乎和歷史上關羽接到的命令相差不多,都是『尋機而』,並沒有強制時間,但是李典覺得這個時間點攻打上庸,是最好的,也是出乎申氏等人意料之外的,若是等來年春天,或是夏天再來打,不僅是山路瘴氣重,還有可能給了申氏恢復的時間。
事實證明,李典的決斷是正確的。
不過打下了上庸,只是功了一半。
不管是從戰役角度,還是從路程來算,都是如此。
從南鄭到西城,再到上庸,有千里之遙。
再從上庸到宛城,也差不多是千里。
順流而下,到了西城不難,但是再想要通過西城到上庸,就不好走了。
上庸一帶,是典型的四周群山環伺,中間穿山過水的易守難攻之地。;
如果不走水路,要走山路的話,崎嶇環繞,盤山上下,不僅是費力而且費時。
就算是李典自己,打下了上庸之後,也都覺得疲憊,需要調整休息,所以李典才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星星點點的散落在上庸四周,延到房陵區域,作為手,收集信息,提前預警。
也是在做疑兵。
畢竟李典只在漢中駐守而已,手下兵卒數量也沒有那些敗退之卒所喊的那麼多,再加上還有留下一部分關注節點,保全糧道,所以李典現在真正可以用來作為攻擊房陵的主力部隊,也就是兩三千而已。
大規模軍事作戰,相互間隔千里,想要相互協同,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難題一件。
現在李典也同樣面臨著難題的選擇,是繼續走房陵,進攻荊襄側翼,還是繞向北線走漢水,打通鄖關,和龐山民以及廖化等人匯合?;
兩條路線顯然都是各有好壞。
李典思索良久,決定再等一等最新的報,掌握詳細的況再做決定……
……
……
房陵城,興高采烈。
守城氐人將看到了曹真的旌旗,接到了曹真帶著兵卒抵達的信息,頓時覺得有些底氣了,他下令通報全城,說援軍來了。而且為了增強說服力,凝聚士氣,他還直接吹牛說他是和曹真早就約定好了,來的是曹軍銳!
當房陵守軍看見山上出現越來越多的旌旗,雖然看不清楚山中究竟有多兵卒,但是按照一面旗幟五十人來算,怎麼也有兩三千人的規模,頓時就有些安心了。
尤其是當氐人將看見當曹軍旌旗出現的時候,那些驃騎軍的小隊便是漸漸的沒在山林裡面,不再往房陵近的時候,他更相信自己等待,沒有馬上投降的選擇,是正確的。;
曹真多算是荊襄之中的大將了,如果是曹真親自來救援,那絕對帶領著曹軍的銳主力。
同時如果曹軍真的前來,也說明了他這個地方的重要,那麼不管是後續向那一方談價錢,都能談出比原先更高的價格來。
這一點對他來說,更為重要。
所以氐人將一本正經的強調,讓手下加重整防線。
不過也有人提出,曹軍只是在山頭立旗,並沒有見到兵卒面,氐人將表面上呵斥那小頭目胡言語,但是心中不由得也有一點嘀咕。
可是很快,曹真派人送來的糧草和械,讓氐人將打消了疑慮。
拿到東西的氐人將顯然很是興。
他挑了一件最好的盔甲穿在了上,然後炫耀的朝著手下展示,『你們看看!這些可都是好貨!要不是我們在這裡守,那些傢伙怎麼捨得給我們這些好東西?!』;
他昂首闊步,興致昂揚,不久前的頹喪一掃而空。
在氐人將有限的腦容量裡面,拿到手的東西,就自然是他的。
曹軍兵卒來不來,沒什麼關係,這些值錢的東西送來了就好!
更何況要是真的曹真到了房陵,那麼他豈不是要將房陵的權柄出去?
還不如現在這樣,房陵上下都是他說了算。
氐人將沒想著要和驃騎軍殊死搏鬥,但是他希手裡的東西越多越好。
那麼這些好東西,又是怎樣才能拿到手呢?
當然是讓曹軍覺得他們可以在這裡抵擋驃騎,就會源源不斷的送東西過來。
氐人將召集了自己心腹,『派人告訴那曹將軍,我與房陵共存亡!但是!現在沒有兵糧草!所以……再讓他們多送一些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