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肯定不會將這些事到講,那麼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孫氏的僕從之中,有驃騎的細!
魯肅幾乎是立刻得出了這個結論,卻不知道這結論和實際上的真相謬之千里……
斐潛再怎麼能耐,也不可能再孫權邊的僕從之中安什麼細,畢竟那些孫氏僕從很多都是家生子,也就是祖祖輩輩都跟著孫氏的,有的甚至跟隨過三代孫家之主了,普通人本混不進堂,更不用說聽見孫權和魯肅之間的商議容了。
斐潛之所以知曉這些,因為這都是後世給予的答案。
當然,後世的答案裡面也未必都是正確的,也有不是杜撰出來的。比如後世之中就有所魯肅有投奔鄭寶的計劃,甚至還有一說是劉曄勸說魯肅投奔誰的……這基本上來肯定就是假的了,魯肅再怎樣沒眼,也不會去和鄭寶同流合污。
三國之中,似乎是一種巧合,又或是一種必然,都有一位戰略級的智囊存在。魏國和蜀國就不提了,吳國之中很多人以為是周瑜,其實並不是。周瑜和孫權的關係十分的微妙,倒不如魯肅這樣的人,更能獲得孫權的信任。;
對於歷史之中的吳國來說,魯肅的重要甚至超過了周瑜。因為魯肅不僅是能提出戰略,更能隨時調整,並不會拘泥於一,或者是一條道走到黑。典型的實例,就是魯肅在一開始的戰略中,本來是打算二分天下,全據長江以南,然後與曹抗衡的……
當然,這個策略也有可能是周瑜提出來的,或者是周瑜和魯肅共同商議出來的,只不過周瑜短命,所以自然就算在了魯肅頭上。
在劉表占據荊州時,魯肅知道劉表可以拿下,所以大膽提出二分天下的策略。但當一半荊州被劉備占據後,魯肅很快意識到這新勢力銳不可當,以為只可拉攏而不能強攻。於是馬上修正戰略,勸說孫權聯劉抗曹。
可惜周瑜、呂蒙都中了二分天下的毒,孫權又是個搖擺不定,放不下眼前利益的主。以至於後期孫權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今天打曹打不過,明天就去劉備那點食。背刺關二爺後,吳國和蜀國徹底撕破臉,面對劉備大軍,孫權不得不裝孫子,向曹丕俯首稱臣。孫權的這副臉,連赤壁之戰前主張投降的張昭都看不過去。;
一個人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很難的,太多人只會選擇一條路走到黑。
對孫權來說,全據長江的大餅實在是太過人,所以一直念念不忘,但是魯肅卻能預見到自己戰略的不可行,並果斷放棄自己的原設想,並且立刻選擇更優化的方向,不得不說是魯肅高明之,這種眼界和大局觀,足以傲視江東群英。
這種眼界,其實也從斐潛最開始稱讚魯肅散財之舉,可見一斑。
當時魯肅家鄉裡面的老者,不能理解魯肅行為的用意,都說魯家有魯肅這個敗家子,肯定完蛋了!他們那裡知道,在世之中,有錢財而沒有實力,就是砧板上的。而且即便是魯肅召集了年團,依舊被人盯上了……
後來這些事,被史書描繪得似乎是周瑜和魯肅惺惺相惜,但是斐潛覺得更有可能是雙方見過面之後,便是臭味相投對上眼了!;
別以為魯肅的武力低,穿著文吏服飾很能迷人,實際上這傢伙能開弓,可以直接一箭穿櫓盾!
至比斐潛這個戰五渣要強……
所以魯肅真的是各個方面都很強。
斐潛之所以用言語兌魯肅,其實也多有一點想要留住魯肅的心思。
要是真能將魯肅留在關中,江東就幾乎可以說是斷了一條手臂,外加了一半的大腦!
可是這事,真的能如斐潛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