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浮屠化緣的事暫且略過,北方的事中,他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
十月,北方的天氣已經冷了下來。
渤海郡的麥苗已經種下,崔淶一勁裝,騎在馬上,觀看著一片片的麥田。
如今北方是三季換之田,棉花收穫後,便種豆類,換替,否則太耗費地力,玩家們已經研究過了,古代的棉花產量不過一百多斤,吸力遠不如現代能產五六百斤棉花的良種,只要施好農家,第二年種豆,便能維持耕作。
而冬麥如今已經漸漸為北方的主食,麥的種植範圍要高過粟,以前推廣不足,是因為這東西真的割嚨,而在石磨推廣後,就不再是問題。
他肆意騎行在田間的小道里,意氣風發,宛如玉樹游龍。
當年在潞城外求生的年,如今已經一位頂頂的好男兒,且弱冠之際,就已居一郡太守之職,更是渤海公嫡系,真真是走在了北方諸人前邊,讓人又羨又嫉。
崔淶正回府,便見前方橫立著一馬車,堵住去路。
他正要要求去方讓路,便見車簾一掀,走出來一名三十五六的儒雅中年文士。
崔淶瞬間神大變,差點掉頭就跑。
……
府邸里,年輕的崔太守一邊殷勤地給人倒茶,一邊略帶埋怨道:「父親親自前來,怎地不說一聲。」
崔悅神冷漠:「聽聞你生辰已至,卻不願回鄉,想是威甚重,族人請不你,老父便親自前來相請,不知可願屈於老宅,前去加冠啊?」
崔淶面無奈,他是真不想回清河郡老家,一回去,那家裡的長輩親戚催起婚來,簡直天地無,日月無。
「還有你妹妹,也是一樣,我已不求辭去縣令一職,可如今已經十七歲了,再不嫁人,這拖下去如何是好?」崔悅越說越怒,「你一兄長,不勸就罷了,還日與串連,久不歸家,是想做什麼?」
崔淶腦筋急轉道:「父親莫急,兒是有苦衷的。」
崔悅神冷漠,仿佛在說,編,我就看你怎麼編。
「父親,如今渤海公治下嚴謹,有並冀幽三州之地,關外有鮮卑俯首,關有諸胡稱臣,如今又大興業,必不只圖三州之地,」崔淶看到父親神漸漸嚴謹起來,繼續道,「而幽冀並不太平,渤海公不以士族治政,已是多家不滿,衝突必生,諸族長想用吾聯姻士族,以期左右逢緣……」
說到這,他忍不住提高聲調:「父親!渤海公如有如今家業,豈是能隨意欺瞞的妄人,我崔氏若真首鼠兩端,主公治下人才濟濟,何能容地下我?」
他也知道家族難做,這幾年,幽州做到太守高位的,就他一人,而如今渤海公派人於各興建產業,深地方,更讓本地士族恐慌,為求自保,必然多出奇招,結盟崔氏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這兩年,崔氏的年輕子婚姻幾乎可以說是任君挑選,他和妹妹更像兩塊,被人撕來扯去,煩得他哪怕只隔了兩百里,也過年都不想回家。
崔悅嘆息道:「兒啊,給我個底,渤海公,真的不願立九品之制麼?」
「絕無可能!」崔淶說得斬釘截鐵,「父親不妨也回復諸公,主公治下,唯才是舉,不以品行門第而論,只是不濫殺,並非心!」
相比於需要拉攏士族、承認貴族特權的匈奴漢國、南方晉室、西邊涼州,北方是真的拋開了門第之見,不敢說絕對公平,但至給下位者上升的機會。
而那位子……崔淶莫名地出手,想到初見之時,靜地塢牆之上,看著他們一刀刀,把那叛賊人活剮而下,該出手時,從來不會心。
崔悅長嘆一聲:「如是,我清河崔氏,怕是麻煩了,你是看好渤海公了?」
「自然,」崔淶被那麼多玩家輔助六七年,充分吸收了先進思想,斷然道,「父親不妨想想,自曹魏立九品中正制之後,士人多行荒悖之舉,王權旁落,廢立勝行,且不說八王之,便說武帝奪魏,有多人為了自家,視若無睹,任其發生,惠帝為太子時,又有幾個真心拒絕?天下者,正是士人也!」
司馬炎祖孫三代奪取曹魏江山,靠的就是士族支持——司馬家給的權利更多,而惠帝一個白痴當上太子,更多是士族樂見其,畢竟沒有比一個白痴更能忽悠的皇帝了。
殺張華一家,更多的是因為他出生寒門,卻躍高位,看劉琨這些在無數勢力里反覆傾倒,卻總能居高位,就知道士族的力量有多強。
崔悅當然明白這些,於是越加沉默。
「父親,這天下安穩,家族才能興盛,否則,縱是士人,世之中,也難活命,南渡之時,有多部曲為爭一船位而拋子棄?」崔淶沉聲道,「您知道南方是何種況,再看北方,有短弱之相嗎?」
南方如今占山圈地,矛盾重重,劉琨的朋友祖逖已經在南邊當上徐州刺史,想要北伐收復,南邊晉王的回覆是撥了一千人的糧餉、三千匹布帛,讓他自募戰士。
指他們打過來,下輩子吧。
「你可知,此注若下,我清河崔氏一門氣數,便全托於北方了。」崔悅凝視著兒子的臉龐,「如今我家已是名門族,可真要賭此、賭此滿六命?」
「哪有滿門,您不是早就派弟潛、湛兩人數位族弟南下晉室了麼?」崔淶平靜道。
崔悅氣了個倒仰,大呼了幾聲逆子,喝了好幾口茶才平靜下來。
但看兒子那堅決的模樣,只能長嘆一聲:「罷了罷了,事已至此,也奈何不得,北方族便就那麼幾隻,寒門低品,吾也讓人幫你聯絡,唉……」
北方士族並不是鐵桿一片,相反,在晉朝時為了爭奪權力,沒相互下絆子。
他崔家當牆頭草想待價而沽也得看準時間,不能太過,否則等雙方都失去耐心,中間隊會是兩方第一個要消滅的不穩定因素。
所謂不站隊就不參與是不可能的,且不說第三方有沒有機會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是兩方有人勝出之後,也不會放過沒幫他的人。
現在,只能聯絡想要上位的寒門小族,讓他們效忠北方,安定治下,以此做為給的渤海公的禮了,不敬意。
至於那些想要鬧事,勾結石勒匈漢的士族們,當然是拒絕,這便是站隊下注了。
他把這些想法說給兒子聽,崔淶瞬間大喜,謝過父親。
看到兒子喜悅的眉目,崔悅長嘆一聲,覺得生了個債主,但又有些驕傲,家有麒麟兒,功業將,為父親的,豈能不支持?
崔淶,恭送父親去休息。
說服了父親,還又逃過了一次婚,崔淶心甚好,穿上儺,戴上面,就去不遠軍營中一番大跳,祈求勝利,獻神靈,引行軍卒好,超解。
走時他看到徐策默默著天空,仿佛思念著誰,不由得嘖了一聲。
這樣子就是為所困吧?
還是那些異人說的對,單最幸福。
第141章 大幕將落
十月底的北方已經全線降溫,渤海開始封凍,部分地方甚至飄起了浮冰。
312年即將結束了。
雖然北方的玩家們搞的風生水起,但北方三州之外,卻是一點也不平靜。
失陷,皇帝被俘虜,北方又被殺了逃了一大批郡守刺史,很多都了無主之地。
劉琨看魏瑾沒有收地的心思,便派自己侄兒劉演去當了兗州刺史。
黃河下游兩岸的兗州刺史原本是司馬越,已經沒兩年了,於是王浚先前派李述為兗州刺史,琅邪王司馬睿又使郗鑒為兗州刺史,而劉琨又使劉演當為兗州刺史,據魏郡鄴城,三人各據一郡,發出各種相互衝突的政令,讓兗州人民一時茫然,不知所措。
當王浚敗亡後,李述就乖巧地退位,將自己占的那郡給了劉演。
但這時,從年初開始吃敗仗的石勒打南方未能功,於是便帶著兵去了兗州找食駐紮,還準備去收鄴城周圍的野麥——對他們來說,只要是城外的地上的,都是野麥。
鄴城離著上黨和旁邊的廣平郡特別近,就一個太行山道的距離,也因此,畏懼於沿途巡邏的北方騎兵,這魏郡雖然也有盜賊,但總來說還算平靜,各家塢主的生活還算好過。
魏郡當時正是六月夏收,聽說大賊石勒來了,一時嚇得沿途人口拼命逃亡去廣平,好多沒收的麥子都不要了。
這消息甚至直接讓北方糧食價格上漲了一錢。
正為秋收夏收傷腦筋的魏瑾對此很不滿意,石勒只需要帶著兵就可以掠劫上黨郡到渤海的商隊。
石勒的謀士張賓為此前來向魏瑾說和,表示想各占一地「互不侵犯」。
被魏瑾表示「想多了」後,直接趕了出去,甚至沒有一點想要招攬的意思。
其實很理解如張賓這種謀略驚人,又有天下大志的寒門在晉朝時鬱郁不得志、想要買投資王侯的心,但理解歸理解,你既然買了對家,那就是兩路人。
在趕走張賓之後,立刻令早已在上黨的烏桓部首領薄盛出擊石勒,絕不能讓他扎在鄴城。
薄盛出生乞活軍,當年被石勒打敗後抱准大,又在石勒攻上黨時碾的對方,這位年輕將領兵強馬盛,又有優秀的裝備,石勒打仗特別從心,見狀,立刻就跑到黃河南邊的廩丘去了,只讓薄盛吃了一地灰。
魏瑾於是讓他駐守鄴城,劉琨的侄兒對此舉手歡迎,而石勒則在廩丘開始經營的勢力,並且在三番四次挑選後,把目盯住了山東半島,開始攻略那邊的郡縣——這裡的王彌手下的舊地,王彌已經被他殺了,相對北方來說,這個柿子比較弱,好一點。
匈奴漢國那邊,自從攻下了,這個匈奴人的國家就覺自己天下無敵了一樣,但打個關中,都一敗再敗,劉聰又攻打了幾次劉琨所在的晉,但旁邊靠著的拓跋鮮卑已經被肖曉曉派來護衛晉,劉聰被強悍的鮮卑鐵騎一掌就呼了回去。
東出的路被阻,打關中晉人豪強都打不過,這可能是深深地刺傷了年輕氣盛的皇帝劉聰,他一怒之下,便開始破罐子破摔起來,先是廣納後宮,把父親的小老婆和很多大臣的兒都收了。
然後又魚蝦應不足而斬殺水產採購部的主、宮殿沒修好殺了包工頭,後邊更是出宮去汾水邊看人捕魚,不回去理政事,有勸他上進的人都被打死牢,百勸了他他也越發憤怒,認為這些人都是覺得他是紂桀一樣的暴君嗎?
反正一番折騰,完全沒功夫攻打四方,和他父親完全是兩個概念,魏瑾的手下甚至因此說這都是因為沒有思想指導啊……
南方的晉王還為將南渡的士族而困擾,這些大爺一來南方就攀親帶故,占山占水占田,偏偏他還得賠著笑臉,因為他的統離晉室帝系太遠了,軍權都不在手上,沒有士族支持,法理上是站不住的。
解釋起來就是,大家都很忙,沒有空。
因此,在沒有皇帝的況下,除了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人民生活在紛之中外,其它地方,還是勉強將就著過下去了。
而在玩家們的加持下,北方的手工業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
草原的畜力對農業的補益極強,以前北方的人拉犁基本很見了,因為鐵犁的暢銷,那種兩牛拉一犁的直犁也被淘汰,有時急著用,也可以找府借牛,但價格不低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