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魏晉干飯人 第1317章 第二代技術更新

《魏晉干飯人》 第1317章 第二代技術更新

(4, 0);

  .

  謝父謝母被說得臉通紅,直到回到隊伍中臉上的熱意也遲遲不退。

  趙含章只當不知,王氏倒是關心了一下,別人不知道,可是知道謝向榮是為什麼來的。

  見二郎這傻孩子只把人家當師姑,是很歉意的,好像是讓人白跑了一趟似的。  所以把一家三口邊,介紹謝向榮和北宮團圓認識,道:「你第一次當,可以和團圓取經,場和家中不一樣,那裡面的男人不僅不會憐惜我們

  ,還會看不起我們,覺得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想要在場中站穩腳步,有所作為,得自己撕咬開來,以前三娘是如此,團圓也是如此,你多和團圓學習,以免被欺負。」

  謝父謝母心頭一涼,太后也同意謝向榮仕?

  倆人有些迷茫,這和他們認識的世界有些不一樣。

  如果說謝向榮也就算了,他們已經確定,兒已經沒有爭取這門婚事的機會,可北宮團圓……太后和秦郡王顯然看上了,太后怎麼也不反對北宮團圓出仕?  (5,0);

  這可是兒媳婦。

  謝父是夏縣學堂的老師之一。

  他其實不太喜歡班裡的學生,更知道,很多家長是被迫將家中的孩送到學堂里讀書的。

  他的鄰居們也常抱怨這條政策,認為送家中的孩去讀書以後,家務和農務越發繁重,耽誤了他們不時間

  除此外,還有些的,不足以為外人道的原因

  皇帝也就算了,他們以為太后會和他們一樣,也不喜家中的場的。

  王氏才不會那麼想呢,恨不得兒媳婦天下第二厲害,兒天下第一厲害,這樣將來兒子就有兒媳婦保護,不會被人欺負。

Advertisement

  胡思想間,他們就到了水邊的水磨坊。

  水磨坊擴大了三倍,可以聽到流水和吱吱、鍾鐘的磨聲和舂聲,及周圍的百姓現在多依賴於這座水磨坊。

  城中的飯館、酒樓每半個月都要來一次,水磨坊除了給人殼、磨麵外還經營米糠和麥麩,每個月也是一筆收。(5,0);

  雖然這點收益很,卻能支撐好幾個工匠的俸銀。

  趙含章覺得另一邊的百姓來此路途太長,最近正打算沿著水上下再建幾間水磨坊,既方便百姓,也可以分擔水磨坊的力。

  而在水磨坊上游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一個擴建出來的更大的作坊。

  那裡本來是水鍛坊,但後來慢慢擴建,已經擴建了十倍不止,慢慢延到了水磨坊這裡眼也可見的地方。  那裡分布著很多部門的格司,工部的分司也在此,為了保護裡面的東西和人,趙含章不僅在那裡駐紮了一支趙家軍,還將東營大軍挪了過來,其駐地就

  在作坊五里外。

  這個距離,一旦作坊有事,立即便可向東營大軍求助。

  趙含章把大部分人留在水磨坊,只帶了主要人員前往上面的作坊。

  如今這一片作坊是工匠便有千人,匯聚了全國各地各領域最優秀的工匠,相信,以後聚集來的工匠還會更多。  傅庭涵和郭璞站在門口等他們,才一面,他便忍不住揚起笑容,「一刻鐘前景純算出你們要到了,我還不信,沒想到他算得這麼準,我們剛走到門口你們就(5,0);

  上來了。」

  趙含章看向笑著行禮的郭璞,便道:「這可不是他算出來的,曾越提前派了人上來通知。」

  郭璞:「這是機緣,不然這作坊這麼多人,怎麼就我看見上來稟報的人了?」

  趙含章微微一笑,沒有再反駁,而是將趙二郎和北宮團圓上來,「郭卿,這是秦郡王和北宮將軍的。」

  郭璞目微微一閃,仔細打量起倆人來,片刻後道:「天作之合,看來過不了多久臣就可以討一杯喜酒喝了。」

  趙含章哈哈大笑起來,拉著傅庭涵一起

  後的王氏聞言也很高興,小聲和北宮夫人介紹道:「這是郭璞,通卜算相面,他說好,那就是一定好。」

  蕙娘當然聽說過這人,可以說,新帝能那麼快登基而沒有造惡果,郭璞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和北宮純都認為郭璞會選擇趙含章,是因為他知道上天選擇了趙含章。

  既然他說了是天作之合,那就一定是天作之合了。(5,0);

  蕙娘臉上也不由帶出笑來。

  傅庭涵帶他們去工部的格司,是一個縱深很深的套院,每個院子研究的東西不一樣。

  工部的格司還是以民用的研究為主,他帶他們去紡織的分司。

  院子很大,也平坦,分了幾堆人湊在一起研究,聲音都很小。

  趙含章一臉的驚訝,傅庭涵便解釋道:「他們聽說這次還有太后陪同,所以都收斂了許多,就是爭執都輕聲細語的。」

  「所以要是我來,他們就不收斂了?」

  傅庭涵:「你常來,他們在意不過來。」

  他們做出了新的紡機和織機,它比原來的紡織機小了近一倍,但紗錠卻增加了,現在的紡機足有四十八個。  傅庭涵道:「就以紡麻為例,之前的改出來的紡機有二十個紗錠,一天可以紡麻線二十五斤,現在卻可以紡麻六十斤。而非我們改造前的紡機,普遍只有兩到

  五枚紗錠,一天最多可以紡紗三斤,而且,通用的紡機還是以手搖為主,現在我們還是延續上一次的改良,用腳踏。」(5,0);

  雖然早在永嘉元年那一年傅庭涵就改良了紡機和織機,也沒有拒絕技外流,但新紡機和新織機還是只在小範圍傳播,並沒有普及來。

  趙含章讓各地縣衙做過統計,目前第一代改良紡織機最多的是豫州,但也只占戶口的百分之二十,然後是蜀地。

  蜀地的新式紡織機是諸傳帶去的,聽說他買了十架紡機和織機,千辛萬苦運到蜀地後就讓人拆了兩架,讓工匠照著仿製。

  但蜀地的占比也不高,只有一些大戶人家和部分中等收的人家換上了新的紡織機。

  占有率這麼小,有好也有壞

  好是,推廣第二代新的紡織機損失會小很多,更換通用的紡織機本會降低;

  壞是,第一代都那麼難推廣,何況第二代呢?

  趙含章問:「質量怎麼樣?紡機和織機貴重,一戶人家可能買一臺要用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平時只更換紗錠之類的零部件。」

  傅庭涵道:「我們連著用了三天,目前沒有發現大的問題,但有些地方還需要稍加改進。」  他讓人坐下紡紗,然後給趙含章指出有問題的地方,「我們紡線的纖維有四種,除了蠶是長纖維外,其餘的、麻和棉都屬於短纖維,我覺得它織出來的線(5,0);

  對於蠶來說略,不利於布料的織造,我想從紗錠上手,可以再做一套可替換的紗錠,當需要細線時,用一套紗錠,需要線時,用另一套紗錠。」

  趙含章:「一般百姓家中很有人能夠去替換紗錠吧?」  「不錯,要換一次紗錠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普通百姓家可能還不會換,得請工匠上門,又是一筆花銷,所以我想做一個可以細轉換的紗錠,這樣一來

  會節省很多更換的時間和本。」

  趙含章:「做出來了嗎?」

  傅庭涵:「已經有頭緒了。」  一旁的工匠連忙道:「陛下,我等皆認為這種細都可的紗錠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民間養蠶的人多集中在豫州、荊州和蜀地,蠶農一般為了省力,就不會再種

  麻,都是將蠶和綢緞賣出去後再轉手從別人手中購進麻線或麻布,所以紡機只需做兩種就可,一種標明是細線紗錠,一種是線紗錠。」

  趙含章:「有的人家不僅綢緞要做細線,棉麻也要做細線呢?」  工匠就笑道:「這個問題傅尚書也提過,但我等試驗過,這線紗錠紡出來的麻線,只要稍加技巧就可以細一半,這個織娘們都會,不然麻布為何分細兩種(5,0);

  呢?」  「傅尚書之所以想琢磨細線紗錠,是因為蠶可以做得更細,一些珍貴的綢緞錦需要的線極細,通用的紗錠這才不能滿足,可依下臣看,這世上會用這種紡機

  的人本來就極,我們工部是要做,卻沒必要在民間推廣。」

  趙含章明白了,「細紗錠是有針對的售賣,用者極。」

  工匠點頭。

  一旁的傅庭涵言又止。

  趙含章知道他想說什麼。

  現在養蠶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豫州、荊州和蜀地一帶,但後世他們知的養蠶地區是江南。

  而現在的江南經濟和技發展都遠比不上中原一帶,他們的綢緞產量並不高,的,可以得到全國認可的更是之又

  但現在有電臺,還要修路,將來南北流會越來越頻繁,加上青州和州的碼頭已經建,將來國的布料會源源不斷的銷售出去。

  江南一定會為區域的經濟中心。(5,0);

  既然一臺紡紗機這麼貴重,他就想一步到位,為將來考慮,不讓百姓因為更新換代而重複花錢。

  趙含章沉片刻問,「你有算過一個雙功能的紗錠壽命是多久嗎?」

  傅庭涵:「比現在我們用的紗錠壽命減三分之一。」

  趙含章就道:「那就依照大匠們所言,直接先出兩臺紡紗機,重點推廣線紗錠紡紗機。」

  傅庭涵不解。

  趙含章就道:「你忘了嗎,我們的技還會進步,難道五年十年之後,我們不能將紡機的紗錠再增加一些嗎?或者,我們不能改變力系統嗎?」

  傅庭涵幾乎是立刻領悟,「你想改蒸汽力?」

  趙含章挑眉。

  傅庭涵道:「我試過……」

  一旁的工匠幽幽的接口道:「炸了。」

  從前他們都不知道蒸汽是什麼,但現在知道了,他們自覺膽子已經足夠大了,但發現和傅尚書比起來還是差得遠。(5,0);

  工匠道:「傅尚書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炸了三臺紡紗機。」

  所以在他們的強烈反對下,他這才退一步,又回到人力上,總算不想著借外力來驅紡紗機了。

  傅庭涵有些尷尬。

  趙含章鼓勵他,「不要灰心,現在不行,我相信以後一定會行的。」

  紡紗機有了大進步,織布機自然也不差,而且傅庭涵除了腳踏織布機外,他還做了一個巨大的水力織布機。

  此時就放在另一個房間裡,那裡有從水邊引進來的水做力設施,帶了織布機。  比起第二代腳踏織布機,他更喜歡這臺水力織布機,「我還想在旁邊做一臺水力紡紗機,我算過,紗錠可以增加到八十個,不需要人踩踏,只需要添加麻,一

  天就可以紡麻上百斤。」

  這個產量,如果開一個布坊,不知能賺多錢。

  不是覺得人力嗎,人力這不就節省出來了嗎?

  趙含章目炯炯,大手一揮道:「做,等研究出來,我在水邊選址建一個布坊。」(5,0);

  看過紡織機,傅庭涵就帶他們穿出去走甬道,甬道很寬敞,可以容兩輛馬車經過的那種,但現在,只有一邊是人走和馬車走的,另一邊地上鋪了一排鐵軌。

  王氏等人都好奇的看著。

  趙含章和趙二郎卻已見怪不怪,一陣鈴響,一長串像蟲一樣的鐵箱子嘟嘟的順著鐵軌走過來,頂上還冒著黑煙。

  王氏等人滿眼好奇,因為不了解,所以並不覺得震撼。

  等蟲到了跟前,他們這才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怎麼沒有人也沒有馬拉?」

  趙含章笑道:「阿娘,您可真厲害,第一句就問到了點上。」

  曾越上前拉開車廂門,趙含章便扶王氏上車,大家陸續上車,裡面的坐位是固定的,趙含章很快選了位置坐下。

  大家一坐好,車就開起來,從這裡一直開到末尾最深,那裡是兵部的格司。

  王氏車壁,又來回看了一眼車上的人,不由驚嘆,「一次能拉這麼多人,豈不是說將來不用馬,人也可以乘此車出行?」(5,0);

  趙含章點頭。

  蕙娘驚得說不出話來,雖然沒怎麼讀過書,卻也知道馬是戰略資,它有多麼的重要。

  趙含章道:「可惜鐵礦,鐵也,所以暫時不能普及。」  雖然不能普及,但一些礦場卻可以用起來,專門拿來往外運輸重的東西,雖然短途,卻可以省去很多人力和力。

  【麻煩您手指,把本網站分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