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魏晉干飯人 第1258章 賑災

《魏晉干飯人》 第1258章 賑災

(4, 0);

  小滿的滿指的就是雨水之盈,正是江河與田地蓄水之時,所謂小滿不滿,芒種不管。

  一般況下,這個時節的雨水只有不夠,有多溢的,畢竟除了江河可以容納水之外,土地也可以吸納大量的水資源。  想看更多彩章節,請訪問𝓢𝓽𝓸5️⃣ 5️⃣.𝓬𝓸𝓶

  要知道,地下藏著暗河呢。

  所以江南此時暴雨,王導一開始不往心裡去,雖然這雨下的有點大。

  但連著五天暴雨,他就有點擔憂了,尤其北方的雨勢也很大,所以他立即向拍電報。

  趙含章只能命他小心防範災害,盯好糧價,做好百姓安的工作。

  江南暴雨時,一帶的雨水稍歇,還短暫的出現了兩天太,趙含章親自到鄉下去田地的況。

  去年秋冬種的冬小麥被淹了不,農民們正在排洪,想要救一救。

  倒是上個月撒下的高粱,因為它抗旱,本就種在略高的地方,之前已有一指長,此時壟里雖也是積水,卻滲得很快,而且太一照,它就神了,在下,還顯得水的。(5,0);

  趙含章呼出一口氣,問跟隨左右的里正,「這高粱大家種得多嘛?」

  里正慶幸的道:「平均一家種個七畝左右。」

  趙含章點頭,「雖然高粱產量不高,但七畝,也夠百姓活了。」

  里正憂慮道:「但賦稅卻是怎麼都不夠的,看這天也不知會不會晴朗,再過十一日是芒種,若水患就此打住,那我們可以種水稻,也,也可以補種一些小麥和粟米。」

  趙含章想了想後道:「待我回去請問郭卿,到時候會把天氣登在報上,也會讓衙門通知爾等。」

Advertisement

  里正連忙應下。

  趙含章就跑回去找郭璞。

  郭璞和傅庭涵正在對著各地報上來的降雨滴數計算降雨量,以及各地江河的容量。

  聽到趙含章問天氣,郭璞就走到外面,抬頭看了一眼天,掐指算了算後道:「明日晴,後日晴,其餘的莫問我,我也不知是晴是雨。」

  趙含章:「這就算出來了?」(5,0);

  郭璞瞥了一眼道:「這又不難,喏,庭涵正在算的東西才難呢。」

  傅庭涵搖頭道:「我倒是不覺得我算的東西難,你這掐指一算的本事比較難。」

  趙含章走上前去,「怎樣,黃河能容納這些雨水嗎?」

  「目前來看問題不大,現在剛夏,黃河還在充水期,它可是中國最大的河流,容量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是雨勢太大,而黃土滲水能力差,又鬆,大雨沖刷會將大量的泥沙沖黃河。」傅庭涵道:「幸虧我們疏通了黃河,不然就算黃河能吸納這些水,泥沙堆積之下,它也會衝出河床,淹沒村莊良田。」

  「但,今年大雨過後,疏通工作多半又要回到原點,年底我們還得再疏通一遍。」

  趙含章原地轉圈圈,「到時候再說,此時可以保住人和田就行。」

  道:「芒種將至,我還是想讓他們抓一波播種,不然,錯過芒種,地里能種的就只剩下大豆,今年的夏收我已經不抱希。」

  朝臣們也是這個想法,所以接下來排洪要,耕種也要。(5,0);

  明預到前線抗洪去了,趙含章看了一眼滿朝文武,派出不人到地里去勸課農桑,連武將都沒放過。

  跟著趙含章打仗的武將除部分出高外,大多數是大老,但人也有人的方法。

  他們直接回軍營,了幾百士兵就散到地里去,讓他們幫著老百姓犁地和播種。

  時,他們苦著臉在地里埋頭苦幹,一下雨就歡快的和村民們跑到屋檐下躲雨。

  見他們半大年不知愁的模樣,武將們甩著鞭子怒氣沖沖的罵,「高興啥,高興啥,我看你們就是懶的,欠,下次再讓我聽到你們的笑聲,我死你們!」

  一旁的村民連忙阻止,替他們說好話,「幹活是高興的事,將軍總不能讓孩子們哭著干吧?」

  「您看怎麼說的,孩子們來幫忙,還被訓斥了,我等心裡更過意不去了。」

  武將立即道:「既過意不去,那就多種些吧,那高粱和粟都可以多種一些。」

  「粟還罷,此時種高粱來不及了吧?」(5,0);

  「來得及,來得及,」武將道:「我們在來之前問過司農寺的人了,芒種前後十天,種啥都來得及。」

  村民們一聽,見他們目炯炯的,便只能著頭皮點頭,「好吧。」

  只是這樣一來就需要選更多的種子了。

  種子一選,家中存糧更了,等芒種過去,許多人家中都沒了糧食。

  往年這時候冬小麥已經可以收穫,即便不收,也不會一點糧食也無,可今年的冬小麥……

  雨水雖不再連續下,卻隔三差五的來一場,一直持續到現在,冬小麥沒有足夠的,穗便得不好,加上大雨淹過後很多小麥都生病了,能收穫的寥寥無幾。

  大部分人家的冬小麥是顆粒無收。

  於是,因為趕芒種許久不關注的糧價飛一般的上漲,邸報第二天就報導元立在汲縣抓了三家惡意哄抬糧價的人家,不僅將三家家產全抄,還當場殺了為首一人,三家其餘男丁皆充軍服役去了。

  當然,邸報會將此事報出來是有人彈劾元立濫用私刑,越過刑部和大理寺斷案。(5,0);

  趙含章轉手就將這封彈劾給趙雲欣,直接登報了。

  史為了說明元立之惡,歷數他的過錯,可是將元立的查抄三家的細節描寫得臨其境,對他所用之刑,三家刑之人的悽慘,以及被牽連之人的無辜也寫得很詳細,務必要勾起趙含章的憐惜之

  的確勾起了趙含章的憐惜之,所以把文章給邸報發表,然後將他從察事部正貶為副,罰他巡視各郡縣,查詢各地不法商人囤積居奇一事,以戴罪立功。

  然後命汲縣縣衙為被抄沒家產的三家重新分配口分田和永業田,並將其男丁的充軍服役的刑期都減半。

  文章一經刊出,民間百姓並不害怕元立,反而替他屈,紛紛議道:「這樣發國難財的商就該殺頭,元將軍並沒有做錯,這史何故彈劾元將軍?」

  「還是大將軍心,竟還給他們分田地,要我說就該全家都充軍才對。」

  「天殺的商,這糧價都漲到三十八文一鬥了,家裡都吃不起糧了。」

  「你們可以整個村一起買,一次買一石,這樣便宜些。」(5,0);

  「我問過價了,也便宜不了多,買一石是三百七十五文。」

  「我看這勢頭,糧價還得漲。」

  讓百姓驚訝的是,第二天糧價不僅沒漲,還低了一文錢。

  而隨著邸報一層層的往外傳,地方上的糧價也有所回落。

  百姓們以為是糧價漲到頭,要回落了,都高興不已,只有朝中的員和一些讀書人看出來了,這是因為一些人害怕了。

  趙含章登出的這封彈劾書,明面上是在斥責元立,實際上是在威脅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的人。

  的糧價短暫的在三十四文上停頓了兩天,然後又開始悄咪咪的漲到三十五。

  百姓們嘆息一聲,看了一眼家中微薄的銅板,到底強忍住買糧的衝,開始領著家人去田邊山腳下採摘野菜。

  城外一出現大量採摘野菜和樹葉的百姓,趙含章立即就知道了,來聽荷和伯,道:「通知各地,我們積存的糧食可以往外賣了,限價限量,一斗糧二十二文,一人一次只能買一斗。」(5,0);

  聽荷與伯應下。

  聽荷主要留在伯則去周邊的縣城巡視,當然,這個消息不是靠人送的,而是拍的電報,伯還在消息之後出門。

  吩咐完聽荷,趙含章便找來汲淵和常寧等大臣,道:「朝廷的賑災糧可以發放了。」

  早就提議發賑災糧的常寧鬆了一口氣,立即去安排。

  他們早已經準備好,章程也早就定好,人手都是現的,太學和各學堂的學生。

  賑災糧都不用現運,之前購買的時候,常寧便計算好了就地庫,由戶部派人清點,派士兵把守。

  此時只需發出電報,拿著電臺在災區的明預、祖逖和趙申等人便可電報去和糧庫接,組織地方賑災。

  一夜之間,分散在各的救災員就拿到了糧庫地點和糧食數量,以及詳細的救災計劃。

  荀藩正在為民生艱難而難過,「一災完又來一災,只去年算是風調雨順些,百姓要生存,為何就這麼難?」(5,0);

  陪坐的庾鴻嘆息一聲,正要說話,有一名小吏拿著一張紙飛奔而來,「郡守,剛剛祖將軍行營送來信,說賑災糧已到,讓我們明日去接收,準備賑災事宜。」

  庾鴻和荀藩神一振,立即接過紙看,見糧庫就在郡治之中,不由驚訝,「這庫房我知道,是被駐軍徵用,卻不知是存糧所用。」

  說完皺眉,「朝廷既然有存糧在此,為何不早些發賑濟糧?」

  荀藩卻是快速想到了,「此時糧種剛播下十來天,還都只是小苗,要想收穫,至還得三個月,若早早的給賑濟糧,接下來的三個月又該怎麼辦呢?」

  「元立殺儆猴,抄了三家也沒能止住糧價上漲,要是朝廷早早把手上的糧食送完,接下來三個月豈不是要看著糧商們為所為?」荀藩著紙道:「大將軍忍著罵名,為的是細水長流,讓更多的人活下去啊。」

  之前糧價飛漲,可百姓們都沒到山窮水盡之時,因為有國庫空虛,朝廷沒有賑濟糧的傳言在,沒有百姓敢多吃存糧,即便是農忙時,也只維持在不死狀態罷了。(5,0);

  這讓他們一口氣度過了青黃不接的三四月,又過了芒種,此時已近夏至,地里的冬小麥都收穫了。

  災輕的,家中自有存糧,災重的也表現出來了,外面採摘野菜和樹葉的就是,他們要賑災,便也知道要把糧食發給誰了。

  庾鴻嘆道:「可真是把每一步,每一個人都給算計進去了。」

  荀藩輕聲道:「有此慧者不,但有此智慧,又居高位,能忍朝臣諫言辱罵的人有。」

  從三月中旬開始下雨,斷斷續續下到了今日,足足有三個月啊。

  三個月來,上書要求朝廷賑災的公文,各地員求賑災糧款的書信,還有罵趙含章肆意妄為,借災排除異己的彈劾一起堆滿了的案頭。

  但就跟覺不到朝臣的焦躁和憤怒一樣,照常理政務,然後著他們出去排洪救災,派人四抓豪族糧商,罰款,甚至是抄沒……

  在朝臣們眼中,三個月的時間,明明罰了這麼多錢糧,抄了這麼多錢財,每次一和要賑災的糧款,就是國庫空虛。(5,0);

  這不免讓人懷疑私吞了那些錢財,只是吝嗇守財,而不願意給賑災的款項。

  要不是汲淵和常寧知道的打算,也會這樣懷疑的。

  畢竟祖父是趙長輿,上有吝嗇守財的脈。

  朝廷開始大範圍賑災,達不到領取賑災糧的民眾正不滿和擔憂,街上便開了新的糧鋪,一開門就是二十二文一斗,每人限購一斗。

  他們頓時顧不得傷心了,立即跑回家拿錢,把一家老小都帶上,一人拿了一個布袋,假裝不認識的去買。

  一人買完後轉又排到隊伍後面,想要再買一次,但收錢的夥計眼睛卻厲害得很,一看到人就道:「你這人怎麼又來了,這已經是第二次了,而且你家這麼多人,一人一斗,這都買了七八鬥了吧?夠你們一家吃上一個月了。」

  「胡說,我家就我一個人。」

  「別以為你們互相不說話我就看不出來,你跟那兩個小娘子長得跟一個模子出來的一樣,敢說不是母?」夥計勸道:「走吧,走吧,你們放心,我家存糧多著呢,明天再來買。」(5,0);

  「你家存糧真這麼多,為何要限購?」

  「限購是為了你們好,不然有個糧商來一口氣全買了,回頭再漲價賣給你們,你們哭是不哭?」夥計道:「知道我們家東家是誰嗎?」

  排著隊買糧的人一起搖頭。

  夥計就自豪的道:「我們東家是大將軍的母親!夫人憐惜百姓,所以花了家產買糧,低價錢賣給你們,放心好了,我們糧庫里的糧食都堆到屋頂了,足夠你們全縣的人吃上半年。」

  「真的假的?」

  「大將軍母親的生意,那能是假的嗎?」要不是伯說了,不能掛郎的名,他早扯出郎的大旗了。

  兩章合做一章,明天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