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帶著系統來大唐 第2887章 神醫遠去情仍存(第二更)

《帶著系統來大唐》 第2887章 神醫遠去情仍存(第二更)

第2887章神醫遠去仍存(第二更)

中秋一過,天一天冷過一天。

收穫的季節是忙碌的,糧食要理,該賣的賣,該留的留,吃的需要加工一下。

菜也得做乾菜、梅菜、泡菜、酸菜、鹹菜、醬菜……

大棚蔬菜種上了,有的提前一個月開始種,一般種黃瓜和茄子。

北方地區有固定窖的在收拾菜窖,沒有固定窖的挖坑,準備好木頭和草席子,到時候把菜放進去,上面搭上掩土。

大水缸安排位置,大白菜一收穫,曬一曬,放進去漬酸菜。

李家莊子低價出售辣椒面和辣椒醬,該是給百姓吃的時候了。

出口賺錢依靠市舶司,不準把辣椒面便宜地帶出去。

灞水的莊子準備製作辣白菜,蘋果、犁、蘿蔔切乾。

辣白菜做的時候掰菜幫子,不掰下來,掰開后往裡塞蘋果、犁、蘿蔔,辣椒醬填進去。

繼續掰,繼續填,直到把一顆白菜填滿,辣椒醬要咸,不然得額外放鹽。

這是正宗的朝鮮族辣白菜,不像李易那時東北市場上賣的,那個就是直接用糖、辣椒面腌。

朝鮮族自己家從來不那麼做,那個便宜。

關鍵在於辣椒醬,用這種辣椒醬拌什麼都是朝鮮鹹菜味兒,可惜後來很多人都不會了。

……

轉眼間進臘月,趕考的學子進,明年二月要參加科舉。

Advertisement

他們自己想辦法來,來不了就別考了。

縣裡和州府組織人手幫忙,縣裡把學子送到州府,州府安排,大家一起走。

若是被困在某個地方別怕,領隊的有電報機,呼飛艇。

飛艇其實一次能帶過來,偏偏不管,學子趕路的過程可以看看沿途的風土人

看人家李白,拎把劍敢到溜達,沒錢了也不怕,路過個小店什麼的,給人家寫首詩,就有飯吃。

而王維還會畫畫,他到小店的時候給人家……錢。

他的隊伍人多,一首詩或一幅畫,人家不會答應的,小店承不起。

「娘,休息一下,不能太拼,要慢慢養。」

李延承跟丈母娘說話,親未,不過他和秋小娘住一起了,得喊人家娘。

他給做的車,『老嫗』手上有控制開關,不開的時候自己在裡面推著走,走不一坐,開車回家。

作完手,目前屬於康復期,好多年沒走過路了,得一點點適應。

像嬰兒學走步的車,只不過加了蓄電池和傳系統。

之前看著蒼老的人,此刻年輕了二十歲,康復鍛煉時特別認真,想走,更想跑和跳。

不需要別人鼓勵,別人反而總得勸歇歇。

「好好,去前面的亭子。」李延承岳母點頭,收起,雙手作,小車嗖就開走了。

兒,跟上。」李延承招呼下秋小娘。

秋小娘上車,上自行車,雙人自行車,兩個人蹬著追趕。

這種自行車不用李易出圖,工匠自己就琢磨出來了。

甚至有並排的雙人自行車,兩個前,中間加聯裝置,騎的時候要轉彎,兩個人要麼一起轉,要麼一個人主控制。

二人中間能坐個孩子,在李易時候親子自行車。沒啥用。

不如挎斗自行車,遇到況,一個人空方向更安全。

進到亭子,一群小孩子在此玩耍,他們玩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小寒天冷穿厚;你拍二,我拍二,糯地瓜兩角貳;你拍三,我拍三,池塘碧水映雲天……」

一群孩子圍著一個孩子在那拍手,這個孩子說話總說錯,卻依舊開心地跟著學。

「這孩子學得真快,東主神醫呀!」

李延承岳母認識小孩子,過來賣人蔘的孫鹿的兒子孫故恆,天聾地啞。

「娘,此乃莊子傳統,嬰兒出生後學走路和學說話,大孩子會組織小孩子在寶寶醒的時候在旁邊玩耍。

寶寶困了、了的時候再離開,故此莊子的寶寶學走路和說話的速度快。

始終在一個特殊的環境氛圍中,寶寶願意走,哪怕爬也想跟其他人一起玩兒。

說話則是聽多了要模仿,開口音最好學,等再大一大就在莊子里上託兒所。

寶寶白天扔在託兒所沒問題的,家長去工作。

故此東主在努力推全大唐的兒園,孩子早一點跟其他孩子接,對於發育就越好。

京兆府、河南府都是這樣。不然總是抱在懷裡,也不怎麼說話,孩子走路晚、說話晚。」

李延承在旁邊慢慢講解,莊子里的常規作。

他丈母娘高興:「不愧是進士及第,懂得就是多。」

李延承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突然發現有三輛車過來:「娘,千萬別提進士。」

『老嫗』扭頭看去,笑了:「不提,不提,跟他仨比,天下無人了。」

「太好了,在一起,不用多跑路。」

車進亭子,青黛小丫頭開心,過來看孫故恆,還要去看『老嫗』,現在省事兒了。

……

「天冷啊!一片雪白。」

灞水李家莊子,一群人跑這裡來了,下一點雪,全化了。

眾人想看雪,那就回長安,長安這廂有雪。

盧懷慎高興,長安城有四十個坊改造完畢,大家用上暖氣,換上雙層的玻璃窗。

「在哪過年?」宋璟需要提前安排,過年有過年的儀式。

「既來之,則安之。」李隆基選擇在長安,外面沒有雪。

莊子里有雪和冰雕,人為弄出來的。

眼下的雪人更真實,他想去看看改造完的坊,問問百姓好不好住。

他決定,別人去安排一應事宜。

張家村子的人高興,他們的孩子跟著李易走。

李易到,孩子們跑去莊子讀書,每旬放假的兩天,乘火車回家。

放寒假,提前回來,心卻總在

李易一到灞水莊子,孩子們把給『忘』了。

張家村子的人口多了,他們有閨的不往外嫁,只招上門婿。

娶媳婦兒更不可能出去給別人當上門婿,跑人家作甚?

招的上門婿待遇不低,尤其是上的,當自己家人看待,不氣。

張家村子說了,村子里的閨跟李家莊子學習,知道許多,故此無法外嫁。

別人一聽,有道理啊!於是把兒子送過來,但孩子姓跟男方的。

(本章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