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言傳教方為良(第二更)
「明府!」「明府。」「竟然是明府到來。」
學子們一下子熱鬧起來,紛紛搶著與裴耀卿打招呼。
裴耀卿笑著回應,然後看看冰雕,發現是只兔子。
他笑笑:「兔好,明年乙卯兔,你們也很好,看你們誼深厚,好,樂府有詩,煢煢白兔,東走西顧。不如新,人不如故。」
說完,他背著手繼續溜達。
後面的學子恭聲相送,回過頭繼續研究怎麼畫、寫什麼詩,再不復剛才爭執的樣子。
他們聽出來明府的意思了。
裴耀卿又看了幾,不滿意,他聽到居然有說要花錢找人代筆。
看了這些人,他不免想起李易,那天李易隨口說、隨手畫,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
「不知道易弟現在作什麼呢?最近忙,不出過去看。」裴耀卿自語了一句,搖搖頭,繼續走。
被人記掛的李易,剛剛落下最後一筆,本草綱目整理完畢。
他活著手腕,穿上皮大走出去。
守在外廳,隨時等吩咐的宮桃紅在打,羊。
李易教的,他發現買來吃的綿羊,羊剃下來要打氈子。
棉花不夠多,莊戶只能穿皮的服,怪沉的。
豬皮的、羊皮的,穿在上出了莊子能顯擺一圈。
羊皮還是山羊皮,帶著。
綿羊的皮都出來了,剃了做氈子。
李易捨不得,氈子有什麼用,不如。
洗羊、掉一部分脂、梳、紡線,開始織吧。
他原來就會平針,用來練習手指靈活度。
一織一大片,跟麻袋片子似的。
不過現在有圖能看到,跟系統查資料,就可以使出來別的針法。
教給宮和太監,現在桃紅就不是很練的織著,另的翠柳和兩個太監跑出去傳授給別人呢。
「李東主,你看,我織出來這麼多了。」桃紅放下竹針和線,讓李易看。
「好,此法越用越練,打聊天兩不耽誤,織出來穿在上保暖,就是不能穿,。」
李易誇獎一句,說起的弊端。
「總比麻的強。」桃紅不覺得的扎人,麻的服不也有人穿麼。
「對,比麻好。等你休班回去,宮中的人去東西市買羊,打氈子怪可惜的。」
李易給出主意,不好的羊做氈子,好的做服。
吐蕃的好羊就做了氆氌,不過氆氌是按照織布的方法織出來的。
莊子上就有,上次吐蕃過來送盟書換醬油時當錢給。
「嗯!」桃紅放下東西站起來,知道李易要去外面,得跟著,順便把藥箱挎上。
李易看桃紅挎藥箱沉,想一想,走出去直奔工坊。
到地方,找個工匠:「師傅,我畫個圖給你,你做出來。」
說著他拿過紙、尺子和炭筆畫圖。
很快一個拉桿箱的架子圖畫出來,遞給師傅。
「這個簡單,就是銅片製筒,加上軲轆軸也用銅,合起來,得有個八九斤。」
他一眼就看出來是幹什麼用的,先說一下重量。
「無妨,總比背著省力。」李易說。
莊子的路面好,拽著就走,到外面,就乘坐他的四馬車了。
師傅找人,大家一起按照不同的部件比著尺寸咣當咣當做起來。
李易微笑看著,俺這莊子的工匠統一尺寸,不會瞎造。
兩刻鐘,一群人把拉桿箱的架子給做出來組裝完畢,還在的位置上了油。
李易接過桃紅的急救箱,放到架子上,用踢壞的足球膽皮子製作的繩子一卡:「試試,拽著走。」
桃紅接過,拉著走兩步,使勁點頭:「不費力呢。」
「走吧,去河邊看看。」李易滿意了,轉出去。
他不給背箱子,更不負責拉。
他知道自己若是那樣做,宮和太監便會失落。
桃紅果然笑出兩個酒窩,跟在後面,拽箱子嘩啦嘩啦響,沒辦法,就這工藝技。
工匠們等著人出去,師傅招呼:「快,多做幾個,東主不定什麼時候又要用。」
一群人繼續做。
灞水邊,更多的人在鑿冰。
李易站在那裡看,幹活的人與莊子無關,張家村子雇的人。
冰也不是莊子用,張家村子早挖了村子的冰窖。
去年賣蛤蟆賺錢了,家家富裕。
準備明年夏天看看拿冰能不能賺錢,順便村子人也一下。
村子給的工錢比長安城裡高出三,搭建起幾個小茅屋燒灶。
灶上的大鐵鍋中燉著豬骨頭和大片子,旁邊就是摞在一起的陶碗。
用大陶缸積好的酸菜切,在水裡泡泡,拿手攥出水團,扔進鍋里。
幹活的人隨時過來舀一碗吃,基本上都是酸菜,都煮『飛』了。
干香菜和干蔥花一撮扔到碗里,幹活的人喝起來直說舒坦。
「東主,他們學咱們莊子呢。」桃紅看了,對李易說。
「學得好。」李易滿足。
說明張家村子的人確實有積蓄,同時對其他人不那麼剋扣。
因為莊子曾經對村子的人便給出很好的工作待遇,村子在學。
教化百姓,不僅僅是告訴他們要如何,更要打出樣兒來。
自己做不到的,憑什麼要百姓必須做到?
「走,去嘗嘗他們的湯。」李易聞到酸菜味兒了,想吃兩口。
「一準兒沒咱莊子的好。」桃紅現在是小迷妹,什麼都是莊子的好。
「東主。」「東主。」「東主。」
張家村的人看到李易,紛紛打招呼,打完招呼繼續做事。
李易點頭回應,他比較慶幸張肖的權利慾不是那麼強,不然還得斗一斗。
張家村民稱呼他的時候不加姓,意味著把他當主心骨。
他自己拿著勺子和碗,舀兩勺子湯,帶一點酸菜,轉遞給桃紅。
再拿個碗,才給自己打。
吹著氣喝一口,吧嗒兩下:「缺什麼東西呢?」
「沒放八角,了大料水的味。」桃紅喝一口,立即給出答案。
「對,還了薑片,鹽倒是不缺。」李易也嘗出來了。
「八角和姜貴呢,哪像咱們莊子麻袋買。」桃紅又驕傲了。
「另外一個是酸菜總是新放,煮的時間短。」李易說完,把湯喝了,又出去看。
守棚子的人趕跑出去說,不長時間,村裡又抬兩口大鍋過來。
八角和姜是不用想,但多煮一會兒可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