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那時,李世民則帶著數十萬的大軍,瘋狂的進行,便可一路東進,勢如破竹,徹底將高句麗吞併。
張千眼睛一亮,不住道:「陛下真是聖明哪,如此,那高句麗屆時就了甕中之鱉了。」
李世民面帶笑容道:「高句麗人一直尾大不掉,竊據於遼東和樂浪諸郡,一日不除,朕寢食難安。隋煬帝解決不了患,朕便一次解決個乾淨吧。」
李世民顯得很激,對他來說,這高句麗和高昌、吐蕃是不一樣的,高句麗屬於前朝留下來的問題,若是能徹底的解決高句麗,那麼他的文治武功,便可直追隋文帝了。
而且他認為,這一次的把握很大。
當然……此次必須是他自己親征不可,若是由其他的大將出戰,他都不放心,此戰太重要了。
至於陳正泰的這一支偏師……當然也是很重要的……陳正泰可以拖住高句麗的主力,而當李世民親自駕親征,數十萬唐軍便可浩浩地先收遼東,而後直接南下,抵達高句麗王城。
「此戰若勝,則朕的功業不朽也。」李世民的眼睛微紅,布滿了,他略帶激地道:「所以……這時用兵,未嘗不是壞事,不能再給高句麗時間了,朕已等了太久太久,明日清早,召李靖、陳正泰等人覲見吧。」
看著李世民有竹的樣子,張千便只有很老實地應道:「諾!」
…………
到了第二天,陳正泰清晨就宮,高高興興的前往太極宮。
等他到的時候,這文樓里已是人滿為患,宰相和將軍們統統都到了。
想來,他的上奏是有了結果了,那接下來……就看天策軍的了。
他可是向李世民保證過,一定會提前解決高句麗問題的。
如今時機,就看他自己的了。
只是很快……陳正泰就有點懵了。
李世民含笑看著陳正泰道:「正泰的天策軍立即出發,沿運河至天津,而後上海船,楊帆出海,抵達百濟……這一戰,至關重要,朕就看天策軍了。」
陳正泰喜滋滋的道:「陛下放心,兒臣……」
誰知話還未說完,李世民竟又道:「為了策應天策軍,朕當發關隴、河北、并州四道二十九州的府兵,命李靖為遼東道大總管,徵發十五萬人,向遼東進軍。除此之外,朕率衛,在後押陣,此次……定要克復了高句麗,以報當年高句麗辱我中原之仇。」
陳正泰:「……」
況太突然,陳正泰很顯然有點反應不過來了。
不對啊。
不是說了我來解決的嗎
只見那李靖已經眉一挑,大喜。
昨日的時候,他是反對進兵的,認為這個時候不是進兵的大好時機。
可現在不一樣了,陛下令他為遼東道大總管,率軍出征遼東,而陛下又帶軍押陣,這樣說來,這一次就是他立功的大好時機了。
要知道,如今李靖的年紀不小了,他很清楚,天下已經安定,錯過了這次,他可能這輩子都再也不可能上陣立功了。(5,0);
高句麗一戰,可能就是他最後一次統兵了。
李靖心頭高興不已,努力地按捺住心裡的激,忙道:「喏。」
李世民虎目四顧,顯得躊躇滿志,他看著詫異的陳正泰:「陳卿家好像有話要說?」
陳正泰很是無語,卻還是連忙回神過來,道:「陛下,兒臣以為……憑藉天策軍,直接襲國城即可。」
雖然他覺得沒有什麼作用,但是顯然他還是想繼續努力一把!
李世民便微笑道:「朕並非質疑天策軍的戰力,只是此戰,非同小可,只可功,不可失敗。高句麗乃是大國,號稱有兵六十萬之眾,豈可一鼓而定呢?你從海路進攻,便是孤軍深。可若是沒有大軍策應,一旦失利,後果必不堪設想。由朕與李靖征討遼東,便正好與你相互呼應。你自管出擊即可,不必顧念其他。」
陳正泰:「……」
這完全不是他當初所構思的版本啊!
原以為自己乃是主力,誰知道……結果,卻真了一支偏師。
陳正泰還是覺得難以適應,他原本的構想中,自己應該是征討高句麗的大將軍,可從現在的布置來看,敢自己是貳師將軍啊?TMD,這不打雜的了嗎?
………………
第一章送到。
紹者,一曰繼;二曰導。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旋即,皇九子趙構在萬眾期待中於商丘登基,繼承宋統,改元建炎。 然而,三個月內,李綱罷相,陳東被殺,岳飛被驅逐出軍,宗澤被遺棄東京,河北抗金佈置被全面裁撤……經過這麼多努力之後,滿朝文武終於統一了思想,定下了擁護趙官家南下淮甸轉揚州的輝煌抗金路線。 不過剛一啟程,在亳州明道宮參拜了道祖之後,這位趙官家便一頭栽入了聞名天下的九龍井中,起來後就不認得自己心腹是誰了! 朕要抗金!可朕的心腹都在何處? ! 這是一個來自於九百年後靈魂的真誠吶喊,他在無可奈何繼承了大宋的名號後,更要將這個朝廷與天下導向一條新路。 故稱紹宋。
永樂九年,盛世天下,國大民驕,四海來朝! 值此時,問一聲,誰不想當大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