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可能是前天的章節裡,對於彆駕職位的解讀,說李素之於劉虞、等於張鬆之於劉璋,結果引來了一些不必要的猜測,很多人以為將來據地就在幽州了。
這裡我澄清一下,但不劇:
曆史上,曹跟袁紹聊過一段話,相信讀三國的都很: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麵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之,無所不可。”
這段話,易中天也解讀過,認為曹見識遠勝袁紹,因為袁紹想來想去都是在糾結據地,而曹纔想到了要得人和、以道之。
所以,我也想寫出有境界的三國文,寫出一本真正現“靈帝死前天下是場思維,靈帝死後天下才切換到爭霸思維”思想轉變的三國文。
所以我不想糾結於據地,而是秉持一個原則:大義名分比地盤更重要。
首先,對於真正投奔過的主公、直屬領導,書中劉備和李素都不會下克上,也不會鳩占鵲巢,而是會始終保持天下義士的名聲,損及“義名”的事不會做。(當然,對於那些暗中相互利用幫助過、但明麵上從未有主從關係的,就可以鬨掰,這個不算在。大家也彆猜我這句辟謠針對誰)
其次,直到漢靈帝死的那一刻,劉備和李素都是最鐵骨錚錚的大漢忠臣,我是朝廷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隻要朝廷遇到了新的反賊,哪怕要劉備放棄目前做太守的據地,千裡迢迢去平叛,劉備也會毫無割據私心地去上任,這一點上,最終的“忠名”也會為天下楷模。
我說這麼多,絕對不想劇,而是看你們猜得太多了。
所以就留一條線索:靈帝死的時候,主角最後一場為國鋤賊鋤到哪兒,未來正式據地就到哪兒。在找到那塊據地之前,不會進行任何不便於移植保的攀科技種田。
我就說到這兒。
貞觀大唐,江山如畫;長安風流,美人傾城。 妖孽與英雄相惜,才子共佳人起舞。 香閨羅帳,金戈鐵馬,聞琵琶驚弦寂動九天。 …… 這其實是一個,哥拐攜整個時代私奔的故事。
你可曾想過。 在這個祥和的世界背後,戰爭從未有過任何停息。 侵略者們早已不是當年扛著洋槍大炮的形象。 他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高檔的辦公室里端著咖啡,彈指一揮間,就把你的財富給收刮的乾乾淨淨。 世人在他們眼中,只是一群羊,他們可以用薅之不盡的方式,牢牢鞏固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掌控。 百年以來,從未改變過,他們自信滿滿。 直到有一天,華夏的一個小山村裡,出現了一個重生者,從1980開始,彌補了前世對妻女的種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