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太子妃退婚后全皇宮追悔莫及 第242頁

《太子妃退婚后全皇宮追悔莫及》 第242頁

任氏卻還沒忘當初傅家是如何對待小娘子的,咽不下這口氣,就請隨行的北府兵衛去趕人。

結果人家客氣托辭,說什麼奉了圣上旨意編寫《山水經注》,需到走山訪水,并非有意礙眼。

還自覺退后了百步之距,依舊不遠不近地追隨著。

杜掌柜聽罷,捋須沉一聲。

“聽聞那傅氏子一夜白頭,在討檄庾氏一事中又默默出力,現如今又這樣,看起來,是追悔了,想要補償小娘子的

意思。”

“呸!小娘子現下越來越好,萬事不愁,用得著他補償嗎?”

任氏一想起來就不平,“要不是大司馬教訓了他,他能良心發現一夜白頭?要不是傅家倒了無枝可依,他還會地往小娘子跟前湊?他那個放在心肝上的好妹妹呢,怎麼不管了,沒那個川就別吃瀉藥,有那個本事撞南墻就別回頭,早干嘛去了!”

杜掌柜趕了幾日路程回來,臉沒洗一把,先挨一口啐,心里冤得慌,心道沖我來什麼。嘀咕著:“小娘子面前,說話留神些。”

簪纓笑道:“任姊姊說得不錯,不必為這種人費口舌。大路朝天,眼不見心不煩就是了。”

Advertisement

并不大度,還記得在需要這個哥哥的時候,他在傷口撒的鹽。

所以已沒有兄長很久了。

……

淮南一路,簪纓除了會見唐氏分號的掌柜們,認個臉,還添了一個習慣,便是見廟燒香,殿拜佛。

也知,北府與唐氏已經找了佛睛黑石很多年,若此在市井大廟中,不會留到現在獨獨被發現。

只是想親自走一遍,求個心安。

南朝四百八十寺,簪纓拜得多了,便總想起當初一句話嚇瘋了釋和尚的事,不免有些后悔。

本不信佛教轉世之說,卻又無法解釋自重生的緣由。那日釋無住只用一眼,便斷定非此世之人,當時簪纓只顧替小舅舅出氣,沒有深思,過后想來,才背生寒栗,那僧人未必沒些道行。

那麼將此人激瘋,會不會無意間怒了神靈。

若神靈生氣,會不會不許找到那枚佛睛黑石。

香煙繚繞的大雄寶殿中,一名紅子跪在團上,姿纖細,低首默念:若有報應,報應在我。衛觀白為國為民,俯仰無愧,從未對不起任何人。

子神虔誠得人。

那不是對佛祖的虔誠,觀滿殿鎏金佛像,慈悲俯視的眼眸都是同一人的樣子,觀音千相,都是同一個人的臉。

有些想他了。

很快,淮南道出現了一個紅小菩薩的消息不脛而走。

這不止因為那天人之姿般的容貌世所罕見,澡雪俗,也不止因遍訪佛院,施粥舍藥,就連偏野間不便召醫看診的清貧尼庵,也遣醫婦無償診治,送千金之方。更是因為有一位佛法高深的住持看到此后,震驚地叩首拜。

住持道此有雙世慧,是“非生非死”之人,極有可能是轉世的菩提薩埵,要以無上妙法開示信眾。

此言一傳十十傳百,引得善男信紛紛寺,尋訪那位傳說中的紅小菩薩何在。

然而前些日子尚有蹤跡的人,卻泯然無蹤了。

只因簪纓聽到風聞,在謠傳變得愈發離譜之前,已帶人火速逃離淮南郡了。

“誰想拜個佛還能引出這些事,”路上,著綠襖的婢阿蕪隨君坐在車廂中,還津津樂道,“必是我們小娘子與眾不同,福澤深厚的緣故!”

春堇在旁輕拍了阿蕪一下,不許隨意議論主上。

簪纓卻是心虛,因那起意外引起轟的追捧,近日連紅也不穿了,只著素淡的襦襖蘭。說那和尚歪打正著也好,獨慧眼也好,簪纓只是想不通,世上當真有這種奇異之事,有人可以單憑一眼便看的來歷嗎?

起碼,至今已有兩個僧人點出來了。

雖然邊的人都未信實,只當笑談,但簪纓自己心里清楚,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以后為了生枝節,豈非要遠離僧寺才好?

隨扈之中,只有杜掌柜知道拜佛是為了尋找什麼,私下勸解過簪纓,此事自有他放在心上,毋須小娘子時時勞心記掛。

簪纓當時應下,等到下次再路過寺廟,心里又覺得若不進去,就會錯失一次機會,便向杜伯伯賴求告,再進去探尋一遭。

頂多低調些,不穿紅了。

這日正將立冬,進的卻是一間姑子廟,簪纓進去時廟里沒什麼人,佯裝好奇地問了門邊解簽的居士,得知廟中此前并無高僧圓寂,遑論留下舍利,便在佛前隨意拜了一拜,而后離去。

卻在走之時,理簽的居士頭也未抬地隨口道:“是來替郎祈福的吧?”

簪纓如遭棒喝,軀一震,呆在原地。

“不、他不是我的……”

那兩字仿佛燙口,將簪纓的耳垂腮,都一并燙紅了。

春堇陪伴在簪纓側,聽到有人中傷娘的名譽,氣極,忙道:“休得胡說。”

頭戴尼帽的居士見怪不怪地一笑,“來我們這里,都是求姻緣的。懷城水土,生養的兒郎自古比別健壯,郡上連年在此征兵,十室九空,拋下了多閨閣婦人……有已過門的,也有才定親的,掛念遠方征人,都來此燒香。看小娘子的發式,應是還未過門?可買一張平安符,是靈的。”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