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我妻薄情 第 318 章 余波深

《我妻薄情》 第 318 章 余波深

m.kelexsw.com

變得十分棘手。

此次平叛的兩個將領,主將生死不知,副將下落不明,佐嚇得要死,一口氣寫了三封信到貴州,恨不得管謝玄英爺爺,求他保住自己一條命。

這麼大的失誤,必須有人承擔朝廷的怒火。

主將沒死倒是好說,死了……誰負責?他一個小小佐,就是聽命辦事,真的真的不想死啊!

謝玄英給朝廷的奏疏,寫了撕,撕了寫,熬了一夜,在送出去前,終于得到個好消息。

監軍的梁太監活著,他回來了。

找到謝玄英,這位老太監沒多繞彎子,張口就是:“韋副總兵殉國了。”

謝玄英深深注視著他。

“謝郎,”梁太監滿狼狽,臉上大大小小不口子,人一瘸一拐,但口氣格外鎮定,“這是最好的結果。”

謝玄英問:“所以,是怎麼回事?”

“天降暴雨,泥流滾滾,大軍不幸被埋深山。”梁太監不假思索,“赤江安司從賊附,未曾及時營救。”

謝玄英看了他會兒,緩緩搖頭:“這仗還要繼續打。”

梁太監皺眉:“謝郎的意思是?”

“惹來陛下然大怒,有什麼好?”他冷靜地問,“多增兵力,就要消耗更多軍費,問罪眾司,只會將他們推得更遠,整個貴州都打起來,麻煩就大了。”

梁太監道:“總要有人擔責。”

謝玄英問:“叛軍況如何?”

“傷亡不輕。”梁太監說,“這麼大的雨,被淹的不止是我們的人。”

“路況呢?”

“被堵得七七八八。”梁太監說,“恐怕援兵進不去,那邊的人也出不來。”

謝玄英的臉就變得十分難看。

驛道淤塞,別的好說,糧食運不過去,那邊剩余的數千人,難道坐視他們活活死嗎?還有馮四,他迄今為止都沒有消息,恐怕被困在山里了,總得找回來。

Advertisement

他思索片時,嘆道:“罷了,先寫奏疏吧,總要朝廷發話才好行事。”

梁太監攏攏袖子,不急不慢地說:“依咱家說,暴雨雖是意外,可韋將軍一意孤行也難辭其咎。”

頓了頓,意味深長地說,“如今群龍無首,全靠謝郎一應支撐。這份忠心,陛下也是知道的。”

謝玄英與他換了一個眼神。

時,他道:“公公先好生歇息吧。”

梁太監也確實累了,沒再堅持。

他相信謝玄英明白他的意思,韋自行已經死了,無論朝廷打算如何定罪,當務之急,還是派人接手貴州的攤子。

可是,選出合適的人并不容易,韋自行兵敗的后癥,也絕非他本人一死了之那麼簡單。

假如謝玄英有想法,這會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

謝玄英最終遞了一份中規中矩的奏疏。

他客觀敘述了貴州的暴雨,“百年難遇之災”,平鋪直敘了結果,“三千余人沒于泥流,馮參將下落不明,恐被困”,韋自行“不幸殉國”,赤江安司“斗而從”。

接著講明自己的舉措,收攏殘兵,清理驛道,運輸糧食,搜尋馮四。

他的克制,換來了皇帝的冷靜。

皇帝并沒有第一時間因為赤江從而震怒,雖然他心有猜測,但斗是不爭的事實。他寧可相信是土酋斗,導致新土酋反叛,而非自己這個皇帝沒干好,不得人心。

至于傷亡,這個數字固然令他憤怒,可數千的平民百姓,在皇帝眼中也只不過是個數字罷了。

他更惱怒韋自行的失敗,這丟了大夏的臉,更丟了他的臉。

不過,上奏的不止是謝玄英一人。

梁太監也遞了報告。

比起置事外的謝玄英,他迫切需要甩鍋,證明這次大規模的覆滅,與自己毫無關系,全是韋自行一個人的錯。

他獨斷專橫,不聽勸告,以至于到前后夾擊,葬送全軍。

皇帝把這兩份奏疏放在一起,察了二人的私心。

謝玄英的意思是,韋自行固然莽撞,可此次也有天時之差,且安順已經收回,永寧占了一半,功勞不可磨滅。既已戰死,不必牽連家人。

梁太監則要韋自行背上所有的鍋。

死人不就是用來背鍋的嗎?前線大敗,總得給大家一個代。

皇帝招來楊首輔、曹次輔和靖海侯,商議如何置。

曹次輔搶了最安全的話題:“主將戰死,群龍無首,接下來派誰主持平叛?”

靖海侯沒接這話,反而凝重道:“從的土酋又多了一個,卻不知叛軍還有多人馬,是否需要增兵。”

楊首輔平靜道:“恐怕要十天半個月,才能弄清那邊的況。”

皇帝屈指,“噠噠”敲著桌案。

楊首輔接到了訊號,沉道:“韋自行決策有誤,以致前線潰敗,當重責。”頓一頓,額外道,“如今貴州局勢復雜,選人當慎重,不可再用無能之輩,以免重蹈覆轍。”

聽見這話,石太監忍不住朝他瞥去一眼。

楊首輔不如山。

再看看皇帝,喜怒難辨。

他明白,是時候放棄崔寬之這個盟友了。

果不其然,皇帝輕輕頷首:“力微而任高位乃是大忌。”

于是,在場的人都知道了結果。

次日,頒布正式結果:

韋自行驕妄自負,出兵失利,原當斬首,念在戰死殉國,網開一面,革去世襲職位,貶為庶民。

其家人得以幸免。

沒多久,朝中就有史開始彈劾崔閣老,指責他舉薦失誤。不等反駁,馬上有人跟上,說不是失誤,是收取了韋自行的賄賂。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史們的彈劾是得到了一些授意。

崔閣老不知是頭太鐵,還是自忖有石太監幫手,并未第一時間辭職,反而上述自辯,言稱自己和韋自行毫無關系,只是純粹推舉,不認識。

假如此時,皇帝開口寬,說什麼朕相信卿只是識人不明,也就過去了,但皇帝裝聾作啞,維持緘默。

史繼續彈劾,深過往。

只有數真正清廉的人,方經得起史的皮,崔閣老顯然不在其中。

他干了大部分員都會干的事,比如賄,因為過于常見,史提都懶得提,他們逮住了一個最最致命的問題攻擊——結宦。

和太監來往過,不罵你罵誰。

崔閣老灰頭土臉,也不敢找石太監幫忙了。

沒有宦在耳邊說好話,皇帝聽見的自然都是壞話。可帝王喜怒不形于,他保持了一貫的平靜,雖然沒有寬崔閣老,卻也沒有特殊待遇。

崔閣老謹慎地評估了一下形勢。

他確定,彈劾他和太監好的史是楊首輔指使的,但對方的目的是給他一個教訓,還是置他于死地,很難分辨。

因為,楊首輔的態度十分曖昧——他對崔閣老極其冷淡。

正是這種冷淡,迷了崔閣老。以他對楊嶠的了解,他真想搞誰,絕對不會流出任何痕跡,直接一招斃命。

冷淡反而意味著殺心可能沒那麼重。

所以,崔閣老想了想,決定先避避風頭,開始裝病。

皇帝沒有派人探

嗅到風向的同一時間,史的彈劾如雪片般飛來。

崔閣老終于意識到問題所在:打算踢他下臺的不是楊首輔,是皇帝。

他馬上聯系了石太監,想弄清楚怎麼回事,可才有靜,立馬就有人掏出了他貪污軍費的證據。

皇帝震怒,將他下獄。

三司迅速核查,發現他貪墨了貴州的軍費,十萬兩,送禮的是韋自行。

皇帝令錦衛抄家,不多不,抄出十幾萬兩。

崔閣老,不,崔達的結局至此注定。

他被抄家問罪,全家流放云南。

--

消息傳到貴州。

程丹若和謝玄英討論:“他有拿這麼多嗎?”

“貴州不至于。”謝玄英自己過手了這筆錢,多有數,沉道,“這個數目卡得很巧。”

十萬兩,不多也不,不至于夸大到讓人覺得是誣陷,也不至于太,讓皇帝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他道:“有點古怪,太巧了。”

“楊首輔推了一把?”猜測。

謝玄英點點頭,首輔毫無疑問摻和了一腳,甚至他可能是最早手的,但……“我覺得父親說不定也有作。”他不甚確定地猜想,“你說過,父親曾要你寫信給昌順號。”

程丹若頷首:“對。”

“此事說不定是陛下默許,楊首輔布局,父親推了一把。”謝玄英道,“崔寬之反應得太慢了。”

韋自行的失敗只是借口,崔閣老“恰好”是他的推薦人,“恰好”收了好,但其本原因,本不在舉薦失敗。

假如他不貪心,馬上能吐出寶源號的好,說不定皇帝還會抬抬手讓他病退。

誰想他犯蠢,裝病不退,以為避避風頭就好了。

皇帝不惱怒才怪。

程丹若仔細想了想,覺得說不定在去年夏天回京的時候,靖海侯就在琢磨這件事了。

既能得好,又察上意,把皇帝看不慣的人解決了,一舉兩得。

“這麼看,還是許繼之厲害啊。”慨,“跑得夠快。”

謝玄英不喜歡許家,沒接話,反而提起另一件事:“如我所料,朝廷遲遲選不好接手的人。”

程丹若住他的手臂:“我們只能等。”

從給韋自行定罪,到徹查崔閣老,朝廷忙得很,可給謝玄英的消息就幾行字,總結一下——“整肅軍隊,固守防線”。

先集結沖散的部隊,清理驛道,想法子把前線穩住,別讓叛軍再奪回去。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但這對謝玄英而言是個機會。

他短暫地握住了兵權,飛快清理了軍隊,弄清了兵馬的實際人數,順便安排傷病退回貴州,接惠民藥局的治療。

可這是暫時的,一旦朝廷派出新的主將,他的境將變得十分尷尬。

不讓吧,不合規矩,讓吧,不甘心。

程丹若知道,謝玄英有點意,卻不能

他不能表出對兵權的野心,也不能主請纓上場,只能等人推舉他。可他實在太年輕了,朋友不給力,老師說不上話,唯一有這能力的,偏偏是態度曖昧的父親。

現在,靖海侯是怎麼想的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