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宋文魁 第812章 活到老學到老

《大宋文魁》 第812章 活到老學到老

“工部尚書胡拱之親自去問了軍監,確實有,承載量是浮橋的一百倍。你說,工部的面何在?”

“使相如何說?”

“使相也不知道軍監有此利,這不,因為一個小知縣的奏本,工部和戶部正在重新核定今年的浮橋建造計劃。”

劉滋愣住了。

“霖蒼,咱們都老了,在孩子們眼里,咱們都是文盲了,所以,要學習啊,使相曾經說過,要活到老,學到老,以前學的十三經,都快擺設了。”

龐籍說完,還不忘了指了指他書桌上的《算學初探》。

劉滋不淡定了。

第二日,劉嶺帶著一百多個十幾歲的孩子出現在吏部,吏部的吏員把所有舉人的檔案搬出來,孩子們你一份,我一份的統計起來。

到了下午,孩子們拿出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大宋舉人分布圖。

劉嶺趾高氣昂的看著劉滋,希劉滋能表揚表揚他。

可劉滋哪有空管這個小屁孩?他被劉嶺統計的數據震驚了。

“你是說,大宋的舉人,過半數超過了三十歲?”

“這還能有假?”

“可我看到的都是青年才俊啊。”

“因為一甲幾乎沒有年齡大的,你們只關注一甲。”

“卻是為何?”

“天資聰明之人,年紀輕輕的就能中舉,只有死讀書,讀死書的人,才會屢試不第,慢慢年齡就大了,即便有一天中舉,不過是僥幸巧而已。”

Advertisement

忽然,劉滋想起來,好像這一科,張唐卿家族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中了進士副榜,這不了玩笑了嗎?難道,使相要限制參加科舉考試的年齡?

劉滋眼珠子一轉,心中已經有了計較。

給了劉嶺一百貫錢,讓劉嶺帶著同學們去吃酒,劉滋立刻寫起了奏本。

劉滋很好的抓住了張唐卿的點,奏本中,建議五十歲以上人員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尚書左丞李昭玘不敢做主,就批示了原則上同意,請左仆閱示,并建議在政事堂會議上提議。

政事堂都承旨李文進看到李昭玘的意見后,立刻把這件事列了每五天一次的例會,并將奏本大容抄送給了政事堂所有員。

張唐卿看到后也是一陣懵,劉滋這老小子什麼時候轉子了?不過數據做的很漂亮。

聽張唐卿夸劉滋的數據做的好,笑著說道:“使相還有所不知吧,這可不是劉吏部做的,是劉吏部的孫子帶著大學的同學做的。”

張唐卿哈哈笑了起來,“我記得劉吏部的孫子劉嶺?”

“是。”

“哎,一轉眼,這幫孩子也到了該科舉考試的年齡了,不過,再耐心等兩年吧,下一科,大學將會大放異彩。”

暗暗記住了張唐卿的話。

不過,張唐卿覺得劉滋這種一刀切的法子太過霸道,可能會引起士子的抵,最好采用一種溫和的態度來解決這件事。

政事堂例會上,討論的第一件事就是關于吏部的奏請。

眾人都發表意見后,紛紛看向了張唐卿。

張唐卿說道:“一刀切的辦法,并不是最合適的法子,我建議,采取逐步淘汰,妥善安置的法子。”

李昭玘忙問道:“請使相示下。”

“從下一科開始,止四十歲以上者參加會試,但可參加府試,取得舉人資格,可在本府異地安置為公人,再下一科,止三十歲以上者參加會試,取得舉人資格,本府異地安置為公人,可以著為永例。”

張唐卿的法子很簡單,我們不是一下子把你推出去,而是采取逐步安置的法子,如果朝廷給你提供了一個吃皇糧的崗位,你還要鬧騰的話,朝廷再出手懲治,估計沒人敢鬧騰,即便鬧騰,也不得人心。

忽然,王隨抓住了張唐卿的核心。

“使相想把公人納朝廷管轄?”

“如今公人素質不高,他們的見識已經無法適應大宋的發展,何況府縣公人定員數量一下增長了兩倍,為了防止濫竽充數,最好是讓舉人們填充公人的空缺。”

“這倒是個好法子,我們史臺那邊接到最多的舉報,就是舉報押司及公人,如果能提高一下公人的素質,我雙手贊。”

李昭玘等人紛紛表態支持。

馮元問道:“這一科的怎麼辦?”

“請吏部遴選三十八歲以上者,全部補充到縣衙公人之列。”

“如此倒是可行,萬一對方拒絕這種安排怎麼辦?”

“先禮后兵,個別人翻不起大浪來。”

眾人紛紛點頭同意。

政事堂都承旨李文進參加了這次會議,快速把大家的意見寫在了劉滋的奏本上,一會要直接送到翰林院。

經過磨合,大家慢慢悉了新制定的朝政運行制度。

時間已經到了大宋景祐六年的夏天。

張唐卿的忙,已經超越了常人的忙碌。

大宋要重新制定稅率的消息,瞬間傳開,無數商人翹首期盼,希府能開開恩,把稅率降一降。

只有一部分有識之士才明白,只有大宋越來越重視商稅,商人的地位才會被空前拔高。

但頒布之后,伴隨著新版《大宋稅律》出臺,還有一份《景祐寄祿格補充條例》,大家傻了眼。

商賈之家,不得在本地為,否則必須析產。

析產,就是分家。

員想在本地為,則必須和商賈之家分家,這是為了防止商勾結而想起來的辦法之一。

只有到了中樞這一級別之后,才不會到這個限制。

何謂中樞?就是三省六部、九寺七監、樞院、翰林院及其下屬機構,面向全國的員,才不這個限制。

像是包拯以前要求回老家照顧父母的那種做法,已經不符合新規定了。

這點倒是能接,不在本地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反倒是好事,畢竟本地四都是人,要是有親戚請托到自己上,還真不容易拒絕,除非你要做一個孤家寡人。

但另一條,則讓人憤憤不平。

“職事田轉變為銀錢發放?不再以免稅的職事田為主?”,王拱辰拿到補充條例后,仔細研究了半天,忽然發現,條例中對百傷害最大的,就是這一條。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