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重生異能 重生過去從吃飽飯開始 第285章 南下探路

《重生過去從吃飽飯開始》 第285章 南下探路

今天是過年,孩子們都早早的起床等著吃飯。這年月沒有什麼比肚子更恐怖,孩子們也深有會。

這個年代的孩子可不懶,一年里除了冬天萬凋零窩在家里,其他季節都在為填飽肚子而奔波。

“媽,太香了,我的肚子都忍不住咕咕了。”李娟趴在廚房門口不停往里瞅著。

“羊餡的餃子肯定香了,飯馬上就好,你哥他們擺桌子。”新年嘛!大家都高興,王春梅也沒有板著臉趕人。

“吃餃子咯!”

小家伙趕跑到門口給正在玩耍的其他小伙伴通風報信。

冬天吃湯餃子是最好的,王春梅今天做的是酸湯水餃,飄花用的是蔥,還滴了李文帶回來的香油。

這年月的餃子可不是無限續杯,而是要分的,王春梅妯娌在廚房就已經分好了。

小孩子20個餃子,大人30個,每人再給兩個條蔥花餡的包子。

渭河縣初一的習俗是不吃饅頭,餅子的,而是吃包子,當地人認為初一吃實心的會變笨。

“媽,這酸湯水餃太好了吃了,等我長大以后要天天吃。

哦,對了!給你和我爸也吃。”李勇意著碗底,猶未盡的說道。

此李勇吃完了水餃,連湯都喝了個干凈,這會兒滋滋的碗底呢!

“我家勇娃子真是長大了,知道孝順父母了。”崔燕子聽到小兒子的言,笑呵呵的夸贊。

“對,阿勇今年也十歲了,是個小伙子了。”院里眾人也笑著附和。

Advertisement

沒想到這小子不經夸,接下來的言論讓眾人尬了。

“媽,那你把你剩下的那半個包子給我一吃唄!”小家伙語出驚人。

“臭小子,剛才白夸你了。”

崔燕子一臉黑線,要不是初一不能打孩子,絕對讓這小子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阿勇,沒吃飽嗎?初一要吃飽,去廚房自己拿去,鍋里還有熱的包子。”王春梅笑著給崔燕子下了臺階。

“大娘,那我就再吃一個包子,就一個。”小家伙聽見王春梅的話,喜的趕跑進廚房。

“真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啊!這孩子今年才十歲,飯量都快趕上我了。”蹲在臺階上邊吃飯邊聽廣播的李德忠苦笑著說道。

“娃能吃就是福,這兩年咱家況好了些,讓娃吃飽。這要是前些年,娃想吃咱還沒有呢!”李德佑也笑著慨道。

吃完飯就是娛樂時間了,小孩子放炮、玩彈弓、鐵環、花花繩。

坐在一起,三七二八的拉家常,夸自家孩子,這年月可沒麻將打。

男人則掀花花、打撲克、對方、下棋、鑼鼓隊,甚至有些年輕人著耍錢。

吃完飯,村里自家的族親兄弟把李文兄弟幾個了出去打牌,諞閑傳。李文對打撲克這些一直不怎麼興趣,就坐下和眾人閑諞。

這年代,農村人很多都沒去過縣城,更別說省城了。

這一個個都是年輕人,正是求知最強的年紀,拉著李文非得讓他講一講省城的樣子。

當李文講到百貨大樓,自行車、各種電和白菜一樣擺著賣時,一眾小伙子都是一臉憧憬。

但是憧憬歸憧憬,李文知道這群年輕人的歸宿只能是,也只有這片土地。他們沒有其他門路,這就是農民的悲哀。

玩了幾個小時,等時間差不多了,眾人紛紛收拾東西回家,每個人都是那麼的迫不及待。

因為新年初一這一天,只要生活過得去,中午都會整一兩個帶油水的菜。

今天李文家也不例外,飯菜也是格外的盛。今年過年王春梅還蒸了十個紅薯碗子,這東西里面放糖了,沒有不吃的。

本來按照當地的習俗還有江米碗子,但這個年代,白花花的江米可沒有幾個人吃得起,即使在建國前也只有地主家過年才舍得吃。

不過李文家今年的過年飯已經很盛了,三個菜、三個素菜、一個湯還有一個碗子,足足八個菜,已經吊打全村了。

所以吃飯的時候,李文家都是關著門吃的,生怕被別人瞧見了說閑話。

初一很快過去了,從初二開始李文家就開始走親戚了。

渭河縣這邊的習俗就是家里如果有人去世了,三年過年都不能放炮,對聯也只能是黃或者白的,不能紅的。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三年亡靈會回家過年,孝子賢孫如果紅放炮就是驅趕了。

而且在這三年里,每到逢年過節,親朋好友都得披麻戴孝去上墳盡孝道。

三年孝期死人最大,所以走親戚時,家里三年有人去世的是第一個走。

習俗里還專門挑了過年后第二天,也就是初二走白事親戚,以示緬懷。

走完白事就是正常走親戚了,初三李文家請客,然后一家一家

這年月走親戚可不像后世一天走好多家,即使想走,也沒那條件,因為走親戚真的就是靠走。

現在可沒有什麼通工,遠的也就借大隊的牛車,近的都是走路,自行車可是奢侈品。

過年期間依然天寒地凍,農村人基本都閑著,所以直到正月十五,親戚才基本走完。

今年李文找了個借口說單位暫時工作不忙,可以在家多待些天,他準備正月十五過完后再離開。

其實李文純粹是想和家人多待一段時間,完整的陪家人過完最后這一兩個年。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佳節,也是過年的最后一天。過完這一天,年味也就沒有了,天也就暖和了。

這一天就是火堆,燈籠,人們格外瘋狂,燒掉去年積攢的霉運,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李文帶著一眾弟弟妹妹游走在大街小巷,看誰家的火燒的高就跑去火堆。

完火堆天也黑了,眾小家伙提著紅紙燈籠出門了。這一天燈籠里只有一小節蠟燭,因為出門沒轉幾圈就要撞。

燈籠都是舅舅給外甥和外甥送的,過了十二歲就不送了。外甥打燈籠照舊(舅)這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小家伙們在外面瘋玩,李文則在家里陪父母和老太太聊天,因為他明天就要走了。

“阿文,你一個人在外面一定要吃好喝好,爭取今年給婆帶個孫媳婦回來。”老太太拉著李文的手笑著說道。

“知道了婆,您也要多保重好,下雨、下雪就不要出門了,路。”李文也笑著囑咐老人。

“好,好,好!”老人笑著李文的腦袋。

正月十六游百病,這天一大早,李文香香的吃了母親做的玉米粥就蠻菜,就騎著自行車離開了三星村。

65年了,李文也得做一些準備了,他今年準備去南方沿海,為明年去香江打好基礎。(前文的海島,可不是彎彎。)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