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連蔓兒一家就忙碌了開來。直到正月十五,沈家派人送來請帖,請連蔓兒一家晚上到沈府赴宴。
五郎留下來送請帖的小廝說了一會話,這才知道,沈六昨天晚上剛從外面回來。今天的晚宴,沈家還邀請了不親朋和府城夠得上品級的宦。沈家的宴席,自然也請了戲班子和雜耍班子。而在宴席過後,還安排了看燈。
府城的上元節燈會是從正月初四到正月十八,正月十五正日子這天最爲熱鬧。而在沈家的凰樓上,可以很好的觀賞整個府城的花燈。
上元夜的晚宴,以及之後的看燈,是沈家每年的慣例,可以說是一件大事。所以即便是在外頭軍務非常忙碌,作爲掌握著沈家的實際權力,且是下一任的沈家家主的沈六,也要在這一天趕回來。
他必須要在宴席上面。
來送請帖的小廝在臨走的時候,還留了一句話。說是請連蔓兒一家到時候早一點去。
傍晚時分,連蔓兒一家就都穿戴齊整,坐了馬車往沈府來。上元節期間,府城裡家家戶戶都掛起了花燈。有從鋪子裡買的,也有自家巧手扎制的,似乎是著勁兒的,看誰家的花燈最新奇、最漂亮。因此不用特意去燈市,就可以看到不爭奇鬥妍的花燈。
如今天漸晚,就有那心急的將花燈點上了。因此,這一路上連蔓兒沒掀開車簾子往外看。今天的天氣。格外寒冷,連蔓兒坐在車裡,可以清楚地看到路上行人呼出來的氣瞬間變白霧。但是再寒冷的天氣。也毫並不影響人們看燈的熱和過節的喜慶氣氛。
連蔓兒一家因爲那個小廝的囑咐,特意提前從家裡出發。但是們還沒到沈府,這路上的行人就越來越多,大姑娘小媳婦羣結隊,還有夫妻兩個懷裡抱著,手裡牽著好幾個娃娃的。
那些自然是因爲小孩子催促,或者本就是急脾氣。早早地出門來看燈的。
一年一次的上元燈會,誰都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比咱們縣城的燈會還熱鬧……”連蔓兒放下車簾,笑著對張氏道。
“那是當然的。這可是府城。”張氏也笑著道,“今年是來不及了,你姐有了子,也不大方便。等明年。咱帶你姐。把你吳家嬸子們都上,好好來府城裡看一回燈。……還有你姥姥、姥爺他們。……我記得小時候聽你姥跟我說過,和你姥爺年輕的時候,到過府城一回……”
母兩個說著話,隨著外面的人聲越來越熱鬧,馬車終於來到了沈宅前。就見大門外的拴馬石上已經拴了些馬匹,不管事和小廝都穿著嶄新的裳,在大門外迎候客人。
張氏和連蔓兒的馬車在大門外。就和連守信、五郎、小七的馬車分開了。爺幾個的馬車去了東角門,連蔓兒和張氏的馬車則被引進了西角門。
沈家的晚宴。男客們就直接安排在凰樓上,客們的宴席則被安排在西花園的暖閣。連蔓兒的馬車進了西角門,沿著青石鋪就的夾道走了一陣,最後在一道垂花門前停了下來。跟隨來伺候的小喜和小慶先下了車,隨後就搬了腳凳來,請張氏和連蔓兒下車。
wωw ¤тt kán ¤c o
這一會的工夫,早就有沈家負責迎客的管事娘子帶著小丫頭們上前來,笑著一邊請安,一邊扶了張氏和連蔓兒的手臂。
一個小丫頭在前頭領路,另有一個長的團團一張臉,穿著青棉綾褙子的管事娘子在旁邊陪著,小喜和小慶則是拿了張氏和連蔓兒的裳包跟隨在後。
管事娘子十分善談,一路陪著張氏說話,百說百應。自稱夫家姓王,是跟隨著沈家的大太太伺候的。
王大娘領著張氏和連蔓兒進了西花園,卻並不往暖閣去,而是來到了一座緻的小院落前頭。
連蔓兒四下看了看,如今是寒冬,只有松柏依舊蒼翠。不過看這四周的景緻,足可以想見春夏之時,這院子周圍是如何的花木扶疏。
“……前幾天大太太染了些風寒,不好見客,和連太太連姑娘錯過了。大太太這兩天很是念叨。萬幸這兩天好了些。……還得有一會纔開席,大太太說過來歇一會。說是連太太和連姑娘到了,務必請到這來見一見,說說話。”王大娘就解釋道。
原來是沈家的大太太要在開席前和們見個面,連蔓兒自然不會說什麼,就隨著王大娘進了院子。
院子裡房舍並不多,四周也是抄手遊廊,上房門口站了許多的丫頭伺候,見王大娘帶著人進來了,就有人往屋裡傳稟,還有兩個機靈的小丫頭下了臺階迎過來。
“大太太剛纔還問客人到了沒,可巧這一會就到了。”一個小丫頭笑著道。
連蔓兒和張氏在衆人簇擁下邁步進了門,門是一間堂屋,兩側錯落有致地擺放著些玉石盆景,青瓷茶瓶等,正對著門口的是一架四扇的紅木框彩繡屏風。
一進了堂屋,就聽得屋角叮咚有聲,連蔓兒順著聲音看過去,就見屋角玉石盆景的後面,還有一臺座鐘。那座鐘足有三尺來高,剛纔的叮咚聲,卻是在報時。
如今這個年代,已經有比較先進的鐘表從遠洋經由經商的船隊傳了進來,只是還比較稀罕,而且以這種比較大型的座鐘爲主,也有小巧一些的懷錶,那就更是稀罕,得用黃金來買。而一般人家就是有黃金,也是買不到的。
此能有這樣的佈置,足可以說明這是沈家一重要的所在。而能夠在這裡小憩待客的,其在沈家的地位,自然也非泛泛。
沈家的大太太,如今應該是沈家嫡枝中輩分最大,同時也是份最高的人。這一切,也就不奇怪了。
連蔓兒心裡正這麼想著,就有小丫頭挑起東屋的門簾,請張氏和連蔓兒進去。
原來大太太石氏正在東屋。
母兩個進了東屋。東屋的佈置,是遼東府最常見的居家佈置。臨窗是炕,炕下靠著牆,擺著一溜四張太師椅,兩張椅子中間還安放著矮幾,矮幾上擺著花瓶、痰盒等。屋的擺設、裝飾樣樣緻,不過大多以石青、青、深藍等調爲主。
炕上放著一張矮桌,矮桌兩邊各設一個石青緙的靠背,大太太石氏正靠著靠背坐在炕上,手裡端著杯參茶在慢慢的品著。
張氏和連蔓兒進了屋,就忙附向石氏請安。石氏上有誥命,品級可比張氏高多了。
石氏見張氏和連蔓兒來了,忙放下杯子,從炕上起,一手虛扶張氏,讓張氏和連蔓兒不必多禮。
“早就想著見見你們孃兒兩個,只是都錯過了。……快坐下說話。”石氏含笑道。
張氏就被讓到石氏對面坐了,連蔓兒挨著張氏的,坐在炕下第一張椅子上。隨後就有小丫頭魚貫而,送了香茶了點心上來。
石氏和張氏客套著說話,連蔓兒在一邊忍不住仔細地打量起石氏來。
因爲剛纔石氏曾經站起來過,連蔓兒發現這是一個材苗條而且頗爲高挑的人。張氏的個頭在人中就算是高的了,可是跟石氏站在一起,張氏似乎還比石氏矮了那麼一點。
石氏的個頭其實還沒有什麼,讓連蔓兒驚訝的是的貌。
瓷白的,看不見任何的瑕疵,掌大的瓜子臉上眉目如畫。這應該是畫中走下來的人,連蔓兒想。而這樣的人,臉上最人的是那一雙眼睛。
那是一雙丹眼,眼角微微上挑,連蔓兒驚奇地發現,這雙眼睛似乎是在哪裡見過。繼而,連蔓兒心裡暗笑了一聲。怎麼會想不起來那,沈謙沈小胖可不正有一雙這樣的眼睛。
只是沈小胖的眼睛更加狹長,沒有這一雙這麼明。
連蔓兒的心微微一,某個念頭從的心上劃過,不過轉瞬就沒了痕跡。連蔓兒喜歡一切好的事,其中自然包括人。在這個年代,自詡已經見過不的人。
第一個給驚豔的覺的沈六,還有之後見到的許許多多,莊戶人家的閨也好,大戶人家的姑娘太太們也好。如果算上分,連枝兒和張氏無疑是最的。
而如果不算分,只在子裡面,石氏無疑是連蔓兒目前見過的最麗的子。
石氏的年紀,看起來不過二十八九歲,最多也就是三十出頭,可卻穿了一件老綠的緙褙子,一頭烏黑的頭髮也梳著時下府城四五十歲的婦人中流行的髮髻。
看著石氏的穿著、打扮,再看看這一屋子老的裝飾,連蔓兒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
這個時候,石氏和張氏之間的話題已經從一般的客套,轉到了連蔓兒上。
“這是蔓兒?好俊俏的丫頭!咱們府城裡差不多大的姑娘,可沒一個比得上這個模樣?……今年十幾了?”石氏說著話,目就落在了連蔓兒的上。
弱完本種田文推薦:
書名:《重生之花好月圓》(正文加番外完本)(下面有直通車,點擊可以直達)
簡介:穿越爲被冤枉失貞的棄婦,懷揣小包子,攜手經濟適用男的甜生活。(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
許霜林一腳踏空穿成了悲催的農家女。 父親臥病在床,母親性子軟弱,幾畝薄田被伯叔嬸嬸趁火打劫。 家裡哥哥姐姐一大窩,窮得揭不開鍋。 幸得上下同心,挽起衣袖,挖池養蠶,誓要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現代大學狗夏缺,一夢穿越異界,成為‘大夏國,龍淵省,九曲城夏家一低階奴仆’……前途渺茫,生死不由自己……“賊老天,你他媽把老子丟過來,就是為了玩老子的嗎?!!”他憤怒咆哮。最強氪金升級係統,助您登頂最強巔峰!少年,想變強嗎?氪金吧!身懷係統,化身第四天災!瓶頸?沒聽說過!玄器?職業‘神鑄師’瞭解一下?丹藥?奇術?戰技?戰體?功法?……唔,你們大概不懂什麼是商城?且看‘第四天災’,如何在高武異界,攪動風雲!而一直到他站到這個世界的巔峰,他才恍然發現……原來一切,才剛剛開始……
穿越後遭遇死亡開局怎麼破? 原主又蠢又作,設局逼婚承恩公嫡長孫, 結果反倒把自己作死了, 薑翎一朝穿越,才睜眼就要被扭送到尼姑庵強製落發出家! 大佬薑翎表示出家是不可能出家的,一輩子都不可能出家。 出家要剃光頭,還要吃素,絕對不行! 可是,大靠山太後被原主急病了,昏迷不醒, 二靠山昭陽長公主被原主蠢哭了,不想管她, 三靠山沈貴妃連看她一眼都不願意…… 明明是一把王炸好牌, 卻被原主打成手裏還剩一張三的局麵, 關鍵時候還得靠自己! -承恩公嫡長孫表示遺玉郡主她空有一副好相貌,卻不學無術,刻薄寡恩, 他寧願單身一輩子也絕不娶這樣的女子為妻。 -後來,當嫡長孫受困於真香定律,想要追妻火葬場時, 大佬薑翎冷笑當年的我你愛理不理,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
寧茉沒想到自己會被‘圖書管理系統’選中,沒想到會穿到古代,更沒想到……一開局就是死亡逃生模式。系統:你要讀書,多讀書,好好讀書!才能建功立業,留名青史!寧茉:不,她不想的。她只想歲月靜好(當個慫貨),安寧一生(不愁吃喝)。系統:……呵呵。寧茉名言:你不惹我,我就慫著。你要是惹急了我,算了,還是打死吧。
特種兵兵王孟青羅解救人質時被壞人一枚炸彈給炸飛上了天。 一睜眼發現自己穿在古代農女孟青蘿身上,還是拖家帶口的逃荒路上。 天道巴巴是想坑死她嗎? 不慌,不慌,空間在身,銀針在手。 養兩個包子,還在話下? 傳說中“短命鬼”燕王世子快馬加鞭追出京城,攔在孟青羅馬車麵前耍賴:阿蘿,要走也要帶上我。 滾! 我會給阿蘿端茶捏背洗腳暖床…… 馬車廂內齊刷刷的伸出兩個小腦袋:幼稚! 以為耍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