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
不幾天,李琰便見到了皇寺的和尚圓通出現在大公帳外。
對于游僧來說,出關的關卡比普通百姓要簡單得多,圓通能夠出現在突厥部落,李琰一點也不意外。
只是他對這個和尚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哪怕隔著一世,他也能一眼便記起來。
李琰目微斂,眼前浮起前世年時候,宮中呂貴妃召見的形。偌大的宮殿,呂貴妃淡淡說完幾句,便見帷帳后走出一個圓臉方額的和尚,懷中抱著個瓷罐。那罐子里裝著的便是父親的骨灰……
所以,果然這事兒是由貴妃母子參與布局!
草場上的風呼呼吹著,李琰垂下的拳頭了。那邊部落大公把圓通和尚請進帳幕,兩名正在掃撒的綠雀營將士互相對了個眼神,李琰點頭應過,將士便自行避去忙碌了。
綠雀營里有部分將士,是李琰從祖父山門帶來的屬下,峭山關一戰留了幾個在邊,用起來十分方便。
大帳里,大公阿史那奎其呵呵然地坐在主座上,命人給圓通倒上果酒,擺上小食。
嘎著嗓子道:“辛苦圓通大師遠道而來,可是大晉宮中貴妃娘娘又有新打算?”
圓通并手念了句“善哉”,他是呂貴妃的表哥,因在皇寺出家,這些年呂貴妃便把兒子安放在皇寺,一則避開皇后眼線,二則在表哥這里悉心栽培。
圓通應道:“大公所要的糧餉兵我們殿下一直輸出著,可前番一戰,大公不僅沒能按照殿下要求拿下李陵,更甚至變相長了李家的勢氣,使得朝中上下多有贊譽。今次貧僧娘娘與殿下所托,敢問大公何日達要求?”
呂貴妃因與竇家連謀,為了將李家拉下馬,損傷太后與鄭淑妃的臂膀,而與阿史那奎其演了峭山關一戰。豈料李家父子竟然憑借一千余兵大勝突厥四千騎兵,帶去四千多將士的竇家因此勢氣大挫,底下將士們亦多有怨言,這窩囊氣委實咽不下去。
“哼哼,大師說得輕巧。”阿史那奎其聽完,壯碩的板就蠻橫地抖了抖:“當日你我雙方約定,竇將軍派兵行至峭山關,此后輕松便可置李陵于死地。結果呢?半途殺出個綠雀營,不僅沒能拿下李陵,還損失了我不兵馬與一員大將!我的損失誰算?”
圓通又念了句“善哉”,面不改泰然道:“屯衛大將軍的死,貧僧也深惋惜。只勝敗乃兵家常事,將士上了沙場,便把一半命與天意。但娘娘與殿下的軍糧也不是對大公白給的,既然約定的謀算完不,那個李琰,大公便把他于貧僧帶回去罷。”
眼下各個突厥部落勢均力敵,誰都在暗中屯兵積糧,阿史那奎其心里也著急。
“沒門兒!”聽得阿史那奎其胡子一,快要跳起來:“一碼歸一碼,你們要取李陵的命,要削李家軍的勢氣,本王我配合。一戰不,再來一戰。但李琰這小子,他殺了我一員大將,我要麼他死,要麼用他換五座城,別無他法!”
圓通見他固執,遂也不再堅持,只平和道:“依皇上的意思,若然肯換,早也已經應了。只皇上即使答應,其父李陵也斷不愿因兒子而割城。左右是一個棄子,拖到后面必然麻煩,大公再為深思。”
兩方戰不為難來使,二人談判完,阿史那奎其便招待了圓通幾日。
傍晚的湖邊,李琰正在喂馬,葫蘆瓢舀起湖中清水,往馬背上輕撒,馬亦覺甚舒適。
圓通穿灰袈裟,在幾丈開外打量了一會兒,但見那清雋英朗的小將,周遭只獨自一人。便單手豎在前念了句“善哉”,走上前來,對李琰道:
“李將軍年輕有為,帶五百綠雀營力挽狂瀾,勝了峭山關一戰。此事傳到盛京,貴妃與二殿下亦頗敬佩。只如今將軍被困在此為虜,朝廷儼然棄爾等于不顧,大好青春堪蹉跎,委實人慨。將軍若不棄,明日寅時鳴,貧僧將回去關,將軍可打扮隨車仆從,藏于我車下隔層,隨我關是也。”
呵,昨日還在大公帳商議如何挫殺父親李陵,天亮就在拉攏自己了。若非有一世經驗,算算時至今日,他與二皇子還未真正打過道,二皇子若然出手相救,只怕要引為知己。
李琰勾笑笑:“圓通大師厚德,本將心里激。只我若走了,后三十名將士怎麼辦?”
圓通哈了哈脖頸,又念一聲善哉,答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二殿下敬重李將軍,他日回到關必助李將軍東山再起,待得羽翼鐸,再來為這些將士報仇不遲。”
李琰便點頭,默然應下。
誰曾想到小郡主莫珣,一早就派人盯著了。次日黎明時分,李琰一行還沒走遠,便被突厥兵馬追了上來。到得跟前,便覷到了車下出的一角布青袍。
氣得阿史那奎其當場大罵,貴妃母子人,當面一套背后使計。讓人把圓通仗責一頓,轟回去傳話。
當然,圓通大師必也走不到盛京,關便有李琰的人等著了。
但經此一番,看李琰竟要棄兵而走、掩于游僧車下跑路,想來沒有多辦法能走出去,反而對他松了不警惕。
七月的時令,已過了夜里戌時卻仍熱氣蒸騰。塞外天暗得晚,此時仍然有稍許余,跟盛京城的日暮差不離。
李琰同幾個將士靠在草棚外歇涼,仰頭著塞外無際的蒼穹,點點星辰閃爍。那目中的影也如星曜忽閃,不知心中思量幾何。
大郡主椒敦讓婢出來喊李琰進帳篷說話,李琰手中執著一枚狗尾草,聽得擲了草站起來。
他生得眸濃眉,棱角分明的五清逸貴氣。是大晉朝的人果真富庶講究嗎,這樣熱的天,也仍然見他們一個個著斜襟常袍,瘦腰長。不管是將軍還是普通將士都又高又拔,雋貴得人臉紅。
婢低著頭走在前面,不太敢回頭看。
進得帳篷,莫名一沁人熏香味道。大郡主椒敦坐在正中的錦榻上,系一件開襟艷麗上襦,里頭訶子撐得漲滿滿的,手上擒一抹圓扇搖來搖去。
旁小桌上放著幾盤瓜果點心,兩壺小酒,見李琰進來,便用扇子比了比對面:“來了,坐吧。”
若說小郡主彎彎腸子太多,這大郡主椒敦就是個蠻霸專橫的存在,平素無論對老者對仆從,無一不是大吼大、揮鞭呵斥。
李琰鼻嗅敏,很快便梳理出那熏香里裹含的味道,乃促人燥之火。倒是也不客氣,拂了袍擺在旁坐下:“謝郡主。”
他的嗓音清冷悅耳,人也生得賞心悅目,偏生語氣沒有多余溫度。帳點著油燈,有月過鏤空布窗滲進來,打照著他冷俊的臉龐,他的墨發高束,剛剛在湖中跑過澡,袍服上一怡爽的氣息,只整個人都著不屑之意。
椒敦就看得十分不爽利。這周遭部落,無有男人不對著眼熱,如何獨獨他幾個漢將對自己視而不顧。
椒敦就想他的皮,他就范。猜他還是個男兒。
不過先且忍著,別那麼著急。
大郡主椒敦便難得幾分溫口氣,咧笑道:“瞧你能耐。李琰,你死到臨頭了,我父王拿你換城池不,阿史那拙兒更對你懷恨在心,而你的王朝,顯然棄你于不顧,想來殺你之日必不在太久。不過你也并非無路可走,只要有本大郡主在,就沒人敢拿你如何。今夜你來,只是為喝酒的,你莫要多慮。”
說著揮退婢從,親自給李琰斟了一碗酒。
那酒楊梅果,幽幽的紅且香,李琰端起酒盞在邊抿了一抿,側過手臂倒進了袖中。
夏日天燥,的果酒是在冰池子鎮過的,可那酒里的藥力,便是沾著表都滲得炙熱。
真他麼夠狠,竟下手如此重。
李琰亮了杯底,兀自不聲道:“生死有命,便一定要殺,殺便是了。”
他這渾然無心、桀驁不馴的語氣,大郡主椒敦就聽不得。可是然而,也正是因著這不屑與不馴,才得難耐不是?
瞥見男子目中逐漸滲出的恍惚,便又給李琰斟了滿滿一碗,抓過他一只手臂往自己訶子上一:“怎樣,這酒好喝嗎?好喝就多倒點。都說了,你只要有我在邊,便不敢有人拿你怎樣。”
李琰暗自慶幸,抓的是自己沒倒酒的一只手臂。接過酒盞又往袖中倒了一次,應道:“是了,那麼大郡主想要如何?”
他也沒料到這人今夜敢對自己下迷藥,此刻那藥酒過手臂的脈逐漸滲流,雙眸亦驀地有些花。便是連袍服下,都地起了靜。在燈影之下的眸,不噙了冷厲的煞氣。
大郡主卻瞧著他閃躲的俊,開始得意起來。
椒敦笑盈盈起,抓過李琰的手臂往自己上一靠:“想要如何你還不懂?本郡主想要李將軍睡我,想怎麼睡怎麼睡。”說著,忽而肩膀上的對襟上襦就堆到了腰間,出訶子下半截的雪。抓著李琰的手放置腰際。
李琰僵著,想起了衛翹翹香甜的模樣,那些本來都已過去很久,不再想起的一幕幕又變得這樣的近。
是在齊國公府三院的廂房里,兩人如藤般恩著,他的下抵著的雪房,疼的櫻紅,溫且用力進出的往昔。的皮似水般多,艷如牡丹惹人疼。
衛姮,翹翹兒,李琰想,他還是念的。
男子手臂環過椒敦,在越來越膽大的椒敦頸后一繞,人乎地掛在他懷里。李琰便把椒敦抱去了床上,又扯落自己的外袍,然后扯落了簾賬。
許久了,不見里頭說話聲,只聽見人似有若無的不適嚶嚀。婢從進門悄悄看了看,看見床沿落著的男子袍服,又得連忙探出去。
是夜,李琰率領三十綠雀營將士,火燒了阿史那奎其的糧草倉,縱馬殺出了突厥部落。
那倉房里本就是大晉的糧食兵,若然用自己的糧餉供著敵人再打回來,不若都燒得干脆!
火沖天,當夜刮得是西風向,火力借著風力很快燒得熊熊熾盛。部落右衛將軍阿史那拙兒派人去追,卻已經來不及了,關外鎮軍大將軍李陵率一千兵馬接應,眼見著突厥騎兵在后,便開始放火箭,風力將火箭得更遠,阿史那拙兒本靠近不得。
把大公阿史那奎其氣得七竅生煙,一堆糧草都沒了!李琰不僅燒了糧倉,還帶走了不下二百匹優良戰馬,那些馬竟然都聽他的號令!這漢將小子,這他麼的,然肆志,不按理出牌,夠冷狠決絕!
原本阿史那奎其聽說了大郡主那邊在下藥胡鬧,他躊躇了下,最后忍住沒去打擾。
心想各個部落如同分封的小可汗,都在招賢納才,既然大晉舍不得城池,而這小子又有諸多才干,不若便讓大郡主去摻和吧。等到事已做,部落屬下們也就沒辦法,漸漸再生下來三兩個小的,早晚就為自己所用了。豈料!
那廂大郡主還被捆了躺在帳中起不來。阿史那奎其真是后悔沒聽拙兒的勸阻,他日若能抓到李琰,必要他的皮,他的骨,晾在鷹群里吃干凈,方才能夠解恨!
八月十五中秋,圓盤一樣皓潔的月亮,高高地映照在盛京城浩渺的天空。
軍中的報信趕在中秋節前就到了,信中所書,李琰率三十將士火燒敵倉,帶回戰馬三百二十匹,未折一兵一卒。
圣上龍大悅,好個李家三小子,昔年言果非虛言,比起他爹更有青出于藍之勢。皇帝蕭宥特特多給中秋放了一天假,然后傳旨讓李琰與將士們先做修整,隨后休假京述職。
穿到陌生朝代,不僅被打入冷宮,更生下一個萌娃!本以為小日子就這麼在禁足中度過。誰知道,哪個狗王爺從天而降——“聽說,你是孤的王妃,這是孤的崽?”…
【全文完結】又名《嫁給前童養夫的小叔叔》衛窈窈父親去世前給她買了個童養夫,童養夫宋鶴元讀書好,長得好,對衛窈窈好。衛窈窈滿心感動,送了大半個身家給他做上京趕考的盤纏,歡歡喜喜地等他金榜題名回鄉與自己成親。結果宋鶴元一去不歸,并傳來了他與貴女定親的消息,原來他是鎮國公府十六年前走丟了的小公子,他與貴女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十分相配。衛窈窈心中大恨,眼淚汪汪地收拾了包袱進京討債。誰知進京途中,落難遭災,失了憶,被人送給鎮國公世子做了外室。鎮國公世子孟紓丞十五歲中舉,十九歲狀元及第,官運亨通,政績卓然,是為本朝最年輕的閣臣。談起孟紓丞,都道他清貴自持,克己復禮,連他府上之人是如此認為。直到有人撞見,那位清正端方的孟大人散了發冠,亂了衣衫,失了儀態,抱著他那外室喊嬌嬌。后來世人只道他一生榮耀,唯一出格的事就是娶了他的外室為正妻。
她可以陪著他從一介白衣到開國皇帝,雖然因此身死也算大義,足以被後世稱讚。 可如果她不樂意了呢?隻想帶著惹禍的哥哥,小白花娘親,口炮的父親,做一回真正的麻煩精,胡天胡地活一輩子。 等等,那誰誰,你來湊什麼熱鬧。
宋吟一朝穿至大令朝,被原身父母賣給人牙子,幾經轉手,成爲高牆中的瘦馬。 碧玉年華之時,她出落得玲瓏有致、杏眼含情。 某夜,京中貴客駕臨,宋吟與衆女於席上獻藝。她瞥見下首坐着一位華服少年,眉目如畫,神情冷淡,實乃仙品也。 宋吟斗膽,主動迎了上去。 * 少年生性倨傲,吃軟不吃硬。 宋吟使出渾身解數,撒嬌獻媚,只盼他銷了自己的奴籍,而後早些歸京。 至於她,從此獨享宅院,快意人生。 豈料分別前夜,酒意作祟,少年堪稱繾綣道:“我乃永安府的小侯爺,你可願隨我一同上京。” 豁…… 宋吟額角滴下冷汗。 * 後來,盛怒的小侯爺抓到身着粗劣布衣、白淨小臉上畫一對粗眉的“已逝”愛妾。 黑眸中陰戾洶涌,冷冷道:“還跑嗎。” 宋吟仰頭,溼漉漉的杏眼迎上他的目光,如願在衛辭眼中見到一絲動容,遂壯着膽子道:“還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