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開了一次軍議,並將結束上報給江北大營的孫策,孫策坐著樓船親臨戰陣,下令麋芳、朱桓、婁圭開始進攻。朱桓、婁圭指揮所部將士駛小城兩側的江面,將小城三面圍住,孫觀攻其左,潘華攻其右,孫權、賈逵作爲攻城主力,從正面進攻。朱桓、婁圭率領親衛營,隨時準備策應。
在晨曦中,八艘樓船將小城三面圍住,十六臺拋石機開始齊,長長的梢桿番起落,將一團團鐵丸拋在天空,砸向小城。小城被砸得煙塵大起,尤其是作爲主攻目標的北門,在第一個波次的打擊中,城樓就被摧毀,消失在沖天的煙塵之中。
伴隨著拋石機的攻擊,船上的強弩也開始集,進一步大量殺傷。
拋石機和強弩的威力都很大,即使城池位於小山之上,高度差嚴重影響了打擊力,仍然不是人的之軀可以抵擋的。目睹了同伴的慘狀後,沈彌麾下的將士不約而同的放棄了守城的念頭,躲到了城牆之下。
這時候,只有厚實的城牆能給他們一點安全,連城垛都不行。
沈彌也不例外。他以守城門爲名義,早早地帶著親衛部曲躲進了城門中,聽著城牆被鐵丸砸得一聲聲悶響,聽著城上的士卒一聲聲慘,他的神顯然格外平靜,甚至還有一自嘲。
一刻鐘後,拋石機、強弩停止了集,吳軍步卒從三面發起攻擊,孫權在數十親衛的嚴保護下,先士卒,衝向山坡上的城門。
江中的樓船上,孫策看著遠喧囂的戰場,咂了咂。
“這可都是錢啊。”
沮授、郭嘉相視而笑。他們何嘗不知道,爲了拿下這座小城,吳軍付出的代價有多麼大。將士的傷亡或許不會太大——如果沈彌沒有死戰之心的話——但數千顆鐵丸、數萬枝弩箭可都是本。
鐵丸或許還可以回收大部分,弩箭的消耗卻無法避免,箭頭中石塊築城的城牆後,大部分都會折損,不是箭頭破裂就是箭桿傷,必須回爐重鑄纔有再用。
吳軍強大的戰鬥力不僅來自訓練,更是來自制作良的軍械,這些都需要錢。
爲了這麼一個小城,花費這麼大的代價,是不是值得,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筆賬。對於孫策來說,攻這個城還有另外一層意義,不管他願不願意,孫權算是履行了他的諾言,首戰立功。
除非他死在冷箭之下,或者失足落江。
這種可能太小了,幾乎可以不用考慮。孫策也不希出現這樣的況,所以孫權邊的親衛都是挑細選的銳,裝備良,保護將領的經驗也非常富。除非孫權被從天而降的石頭砸死,否則陣亡的可能極低。
孫權立功之後怎麼辦?這是孫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這時,前方戰場上響起了激昂的得勝鼓。孫策等人舉目去,見城頭的蜀軍戰旗被扯下,吳軍的戰旗升起,城頭將士歡聲雷地。
沒過多久,一艘快船駛中軍,來到樓船之下,向孫策彙報。
孫權先登,生俘沈彌。
聽了捷報,孫策回頭和沮授、郭嘉換了一個眼神,笑道:“這沈彌居然沒死,真是命大。”
郭嘉搖著羽扇,哈哈一笑。“他本就是個惜命之人。”
章節報錯
張赫穿越大秦,獲得最強輔助系統,只要輔助嬴政,便能獲得十連抽。于是張赫踏上了出使六國的道路,咆哮六國朝堂,呵斥韓王,劍指趙王,忽悠楚王,挑撥齊王,設計燕王,陽謀魏王。在張赫的配合下,大秦的鐵騎踏破六國,一統中原。諸子百家痛恨的不是嬴政,六國貴族痛恨的不是嬴政,荊軻刺殺的也不是嬴政。嬴政:“張卿果然是忠誠,一己擔下了所有。”張赫拿出了地球儀:“大王請看……”
秦瑱穿越三國,成了一個寒門士子。 為了改變命運,四處求學,最終投入曹操麾下。 憑著超越時代的見識,屢次建功。 本想輔佐曹操成就霸業,沒想到卻因功勞太大,引起曹操忌憚。 正逢宛城之戰,眼見老曹要一炮害三賢,秦瑱再次勸誡,卻惹得曹操怒斥。 於是秦瑱果斷掛印而去,你老曹不是多疑嗎?那這軍師不當也罷! 至此,秦瑱轉入劉備麾下,以一人之力,提前改變天下大局。 奪淮南、戰呂布、敗孫策、取荊州,短短數年之間,輔佐老劉成就霸業。 多年之後,曹操遲暮,病榻之前,謂眾人云: 「孤一生行事,但無悔過,唯秦子瑄離去,孤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