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車行駛在路上。
兩側拔的樹木向後飛馳而過。
湯建軍正坐在汽車後排,盯著手中的資料看個不停,他抬起頭焦急的問一句,「還有多久?」
前排穿著軍裝的年輕士兵,扭過頭開口答道,「大山的路不好走,還要三個小時呢。」
他隨即關心道,「湯院士,一路時間很長,您還是睡一會兒吧。」
「好。」
湯建軍不在意的點頭。
他也知道應該休息一下,但想到湮滅力場實驗組正在進行的研究,很可能是核聚變的初期實驗,或者和約束核聚變相關,他就本睡不著了。
約束核聚變,就是他一輩子的追求。
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在研究約束核聚變技,並申請了製造了小型托特馬克磁約束裝置。
這個裝置製造出來以後,只短暫開啟過幾次,就一直在核工程理所的實驗間里,都快為了一堆廢品。
以托特馬克磁約束的方式研究可控核聚變,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一個小型的約束裝置都可以稱作是個『模型』,自然不可能在部進行核聚變反應。
國際上也有相關的研究,最高投甚至超過百億元,製造出了中型以上的托特馬克磁約束裝置,並模擬進行了核聚變實驗。
百億元以上的研究項目,實驗過程中也是問題頻出,好多問題本找不到解決方案。
國際核聚變相關的學組織認為,想要真正去研究實用的可控核聚變技,最低投也超過千億元。
這並不是說投千億元,就能製造出可控核聚變裝置,只是進行相關技難關的研究而已,是否能解決技難關也很難說。
很多核聚變領域研發的科學家都認為,「以現有的科技水平,幾乎不可能製造出可控核聚變裝置。」
湯建軍也這麼認為,直到強湮滅力場發生技出現。
如果找一種實現可控核聚變的方式,包裹反重力場的強湮滅力場,再加上托特馬克環形磁約束,就是最完的搭配了。
所以湯建軍才加了F線研究組。
他不是為了研究F線,而是為了更了解強湮滅力場,弄懂裝置的原理和理特,來確定是否能用來約束核聚變。
在不斷增加了解以後,湯建軍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就要寄希於F線發生裝置,以此部進行核聚變反應才能被強力約束並變得可控。
可惜……
湯建軍很清楚自己沒有那個威,能申請到足夠的經費、足夠多的支持,去以F線發生裝置來研究可控核聚變。
即便能獲得上級部門支持,甚至獲得足夠多的資金支持,他已經上了年紀,沒有足夠的力去做了。
這是非常無奈的地方。
現在得知湮滅力場實驗組在類似於F線發生裝置部進行核反應,湯建軍心裏的激就可想而知了,他去湮滅力場實驗組的目的,就是了解相關的實驗技,也希說服王浩研究可控核聚變。
「如果王浩申請研究可控核聚變,就一定能獲得足夠的支持。」
「王浩還年輕,有力……」
「他是湮滅理論的開創者,沒有人比他更了解反重力場、強湮滅力場了。」湯建軍思考著都有些激。
他確實沒有足夠的力,帶隊去完如此重大的研究,但只要能參與其中,負責一小部分工作也滿足了。
……
湮滅力場實驗基地。
王浩對於湯建軍的到來非常重視,親自出門等了二十多分鐘,見到軍車緩緩的開了過來,就立刻迎了過去。
湯建軍下了車就見到了王浩,激道,「王院士,好久不見了。」
「好久不見!」
兩人上一次見面還是在核工程理所。
當時王浩帶人過去查看螺旋磁場裝置,並確定把裝置拆下來運到反重力態研究中心配合實驗。
王浩帶著湯建軍參觀了實驗基地。
一路上,湯建軍就在問新實驗的問題,得知最初的實驗只是電力發熱,就試探的問道,「之後會在新的反重力場進行核試驗嗎?」
他說著強調一句,「核反應,才能供給足夠都的熱量。」
向乾生跟在旁邊,頓時驚訝的看向了湯建軍。
多數人聽到要在反重力場進行核試驗,都會覺非常的驚訝、不可思議,因為核試驗實在太危險了。
這個老院士竟然主詢問,還有點迫不及待?
王浩道,「確定有把握能控制,我們才會考慮。」
湯建軍聽罷點點頭,他沉默了好半天,乾脆直接問道,「王院士,我覺得你們這個新的實驗技,簡直就是為了可控核聚變數打造的一樣。」
「你想想,強湮滅力場可以湮滅能量粒子,反重力場降低粒子活躍度,也就是降低反應強度上限。」
「如果在外面加上一層磁約束,就可以把核聚變反應進行有效控制……」
「我們是不是能以此研究可控核聚變?」
他說完目灼灼的看著王浩。
王浩只是不在意的搖頭道,「暫時沒有這方面的考慮。」他對湯建軍說道,「湯院士,你說的沒錯,新的實驗技確實很適合控制核聚變反應,但就像是托特馬克裝置,只有理論上才能做到百分百的磁約束。」
「新的實驗技用於控制核聚變反應,容錯率實在是太低了。」
「只要出現一點點問題,可能就會是非常重大的事故,即便是把設備製造出來,也肯定有一系列的問題。」
「現在研究這個技……得不償失啊!」
王浩說著慨道,「我也考慮過研究核聚變,但以現在的技程度來說,最一下花費十年才能功。」
「時間太長了!」
「我還是認為有了更多的技或發現,再去考慮做研究才好,比如,一階元素,材料很重要,如果能有某種材料,可以承一萬攝氏度的高溫,您想想,到時候……」
「……」
王浩連續說了很多東西。
但後面的容都被湯建軍下意識屏蔽了,他腦子裏只是徘徊著那一句話——『最花費十年才能功』?
十年……才能?
湯建軍獃獃愣愣著,都不知道該做出什麼反應。
如果某個團隊只需要花費十年,就能製造出完善的核聚變裝置,估計會迅速獲得全世界任何機構的支持吧?
十年,很長嗎?
好半天,他才吐出一句,「王院士,我們在時間觀念上,是不是存在什麼代?」
……
其實兩人的時間觀念並沒有代。
王浩也知道十年時間研究出可控核聚變很厲害了,但是他不願意花費這麼長時間專註於一項研究。
因為他有更輕鬆的方式。
比如,能擁有熔點更高的材料,能繼續改善湮滅力場技,把相關的技基礎打好了,實現可控核聚變自然容易很多。
這就像是製造一輛高能汽車。
如果只是以蒸汽機力技為基礎,製造的汽車不僅會是龐然大,速度還會非常的可憐。
換做手裏有渦增發機技,以此為力核心製造高能汽車自然就會很簡單。
現在他們能在基礎技上飛速進步,自然就沒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力,以現有的技去研究可控核聚變。
這是得不償失的。
王浩的解釋讓湯建軍消化了好一陣子。
後來湯建軍也只能嘆自己確實是老了,本不敢去想新型科技的『飛速』進步。
現實確實如此。
王浩帶領團隊進行的湮滅力場研究取得一個個突破,讓技不斷的飛速進步著。
這種況下,花費力去投到核聚變研究,本是得不償失的。
湯建軍正式加了實驗組。
作為一名專研核磁領域的老院士,湯建軍的能力水平自然不用質疑,對實驗組的幫助非常大。
螺旋磁場設備就是湯建軍的設計。
高能所那邊製造的螺旋磁場設備,運過來以後發現有些不符合要求,湯建軍就指揮工作人員現場進行改造,無法現場改造的部分還給出新方案,讓他們運回去重新製造。
湯建軍還據實驗需求,對於外圍磁場發生裝置進行改進,以便讓磁場把湮滅力場包圍的更加嚴。
有了磁場的排斥保護,實驗也就更效果和安全。
新的實驗確實非常複雜,實驗準備就花費了近一個月時間,主要就花費在螺旋磁場和外圍磁場佈置上。
當一切準備就緒,實驗很快就要開始了。
很多人都有些迫不及待。
實驗進行前一天晚上,劉雲利帶領其他人一起檢查設備況,到早上又檢查了一遍,以確保實驗過程不會出現問題。
當天中午過後,實驗正式開始。
王浩、湯建軍以及向乾生等人,一起站在監控室里看著,實驗間只留下劉雲利、王強等參與實驗的人。
這是為了保證安全。
從監控屏幕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新設備的況,新設備是由上下兩部分組,下半部分就是一大堆的高管道和線路。
上半部分則是個金屬圓型裝置。
金屬圓型裝置,就是外層的螺旋磁場發生設備,部的磁場會反重力場外層的強湮滅力區域,使其被為薄層。
很快。
劉雲利確定一切沒問題后,就下達了實驗開始的指令。
監控室的電腦可以看到即時檢測數據,其中有一項數據是最新能即時測算的,就是金屬圓形裝置的反重力場強度。
在實驗正式開始以後,很快高混合材料就被冷卻到了超導狀態,各項檢測數據也不斷的變。
王浩、湯建軍幾個人,都盯著部反重力場強度。
最開始的強度數值顯示是『0.828』,也就是17.2%,隨後就開始不斷跳躍式的變--
0.791、0.689、、0.663、0.625……
一直到『0.573』,數值的跳躍才停了下來,隨後就在『0.573』、『0.574』以及『0.575』幾個數字上變化。
向乾生驚訝道,「竟然能達到0.573,最開始只有0.828。」
湯建軍問道,「這代表什麼?」
向乾生解釋道,「我們做過很多實驗,尤其是F線的實驗,很多數據表明,螺旋磁場強度、強湮滅力場薄層和部反重力場的強度變化,存在某種固定的相關。」
「雖然不能確定的關係,但以我的經驗來說,現在的螺旋磁場強度,最多只能讓18%的反重力場增加一倍。」
「但是,數據是0.573,也就是42.7%,強度可不止增加了一倍。」
「這應該是部電熱源的作用吧?」
向乾生說著看向了王浩。
王浩盯著屏幕上的數值,仔細思考著說道,「向教授,你沒注意到另外一個問題嗎?」
「什麼?」
「場力數值跳轉。」
王浩道,「從實驗開始到剛才,數值跳轉是有規律的,最開始速度快、然後速度慢,一直到最高點……」
向乾生思考著頓時驚住了,「最開始變化大,後來變化小,現在達了平衡,就像是……充能一樣?」
王浩抿著沒有說話。
這種存在規律的數值跳轉方式,仔細想想確實很怪異。
他開口代道,「按照實驗的原定計劃,讓設備運行十分鐘,之後就做檢測吧。」
實驗檢測主要針對的是強湮滅力場薄層。
等實驗設備結束運行以後,部放置的檢測材料馬上被送到了檢測室,磁化反應數據被測定出來。
劉雲利拿著報告單說道,「從磁化反應數據來看,外層形了相當於2.8倍率的強湮滅力場薄層。」
這個結果出乎意料。
研究組大多數人都看好實驗,也沒有想到部放置熱源,會起到這麼大的效果。
2.8倍率。
強湮滅力場薄層的強度並不高,卻直接說明了一個問題--部放置熱源能有效提升外層湮滅力場強度。
另外,熱源的能量強度越高,外層湮滅力場強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