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見卿卿 第九十三章

《見卿卿》 第九十三章

沉船

風昭然回到住所, 張述在等著他。

“殿下,明天就要祭龍王,您今夜實不該出門。萬一被楊遵義的人看見……”

“孤知道。”風昭然解下鬥篷, 沒讓張述再說下去,“張卿,孤隻任這一遭。”

張述忍了忍, 還是忍不住道:“殿下, 您任可不止這一遭,就臣記得的,前麵已經有三遭了。”

桐城殺趙碩,城除林衛, 姚城過上元。

還不算無量觀過生辰。

總之遭遭都跟薑宛卿有關,張述想起來就頭疼。

他千裏迢迢從南疆趕去京城, 皇帝千秋節後,他表麵上隨著南疆使團踏上了歸程,實際上卻是帶著人手悄悄在慶州留了下來。

張述並非愚忠之輩,也不像未未那樣單純,會為一條誓言所束縛。在南疆的時候他曾經勸越先安慎重行事, 因為誰都看得出來, 太子勢弱, 又失去了薑家的扶持, 幾乎毫無勝算。

是在西山別宮親眼看著國師清虛如何在一夜之間從皇帝最信任的心腹變了勾結外的罪人, 慘死在大殿上,而真正與外勾結的太子不,全盤, 張述才明白越先安將付於風昭然手上, 並非隻因為緣。

風昭然確實沒有依憑, 但有手段,最重要的是,夠狠心。

大事者當如是,眼高於頂的張述為自己擇下了明主。

隻是這明主日漸為,形跡越來越接近昏君。

張述非常憂慮。

“這是最後一次了。”風昭然道,“你選一隊人先回姚城,聽候太子妃吩咐,記住,選手最好的。”

張述一聽頓時鬆了口氣——隻要把太子妃送遠一點,太子殿下就無懈可擊。

*

翌日清晨,是龍王生辰的正日子。

龍舟已經在岸邊整裝待發。

Advertisement

端午之時要賽龍舟,下水之前年輕人一個比一個鬥誌昂揚,但今天的龍舟隻是隨行陪祭,不比快慢,劃船的小夥子們甚是融洽,朝著各自的船上扔果子。

今日的主角是一艘大彩船,彩船上雕梁畫棟,彩帶飛揚,裝點得十分鮮豔。

從前每年這個時候,楊家的彩棚裏都有蔣氏坐鎮,今日替代蔣氏的是薑宛卿。

各家彩棚的眷皆來給薑宛卿請安。

這裏的視線極佳,能看見岸邊的人們整裝待發,站在彩船前的風昭然尤為醒目。

這麼遠的距離本看不清人臉,但隻憑那站得如懸崖孤鬆一般的姿,便讓薑宛卿在無數人當中一眼把他挑出來。

不知道是不是覺到了薑宛卿的視線,風昭然回了一下頭,向這邊彩樓。

這麼遠,他看到的大約隻是彩樓上的眷們彩袖飄飄,宛如穿花蝴蝶,但薑宛卿卻莫名覺得兩個人的視線好像在熱鬧的上空撞在一起,然後一即分。

楊遵義過來請安。

薑宛卿客客氣氣地讓楊遵義免禮:“今天是要日子,難為大人還惦記著本宮,本宮這裏甚好,大人放心上船吧。”

楊遵義笑道:“主祭之人一定是份最尊貴或是功勞最大者,殿下兼而有之,下豈敢掠?”

薑宛卿眼見他這些日子搶功勞簡直搶瘋了,連蔣氏的事都沒有看出問題,今天居然謙讓了起來,頓時覺得不對勁:“大人不上船?”

“龍王唯有殿下能祭,下若是上船,恐怕龍王不悅啊。”

楊遵義又陪著客氣了幾句,躬著退下。

薑宛卿看著他的背影,有點出神。

能讓他放棄上船,船上一定有問題。

的視線順著秋日晴好的朝水麵去,鞭炮聲響過之後,龍舟上擂起鼓來,風昭然登上船,大彩船一馬當先,向河心駛去。

黃河流水滔滔,即便已經被治理過一次,也不像平江那般溫緩和,大船順流而下,去勢甚急。

龍舟遠遠地綴在大船後,以鼓聲相送。

薑宛卿手裏著團扇,麵上在和眷們談笑,心跳卻和這鼓聲一樣,又快又急。

上一世風昭然在姚城的種經曆聽上去都像是神話。

比如太子殿下要修堤,天公派了兩力士下來幫忙,百姓皆是輕如燕,幹活不累,百病全消。

比如修堤要錢財,而姚城上下隻知盤剝貪腐,一文錢也不肯出,太子殿下為此愁苦,一夜未睡,第二天清晨醒來發現院中堆著高高的一座銀山。

再比如修堤時挖到了龍王水脈,龍王前來夢求,請太子殿下挪堤三尺,龍王願將龍宮獻給太子,於是太子從此遇水不墮,並且還能從龍宮借道,轉瞬便能出現在千裏之外。

這些傳言明明荒誕無稽,信的人卻不,因為風昭然在那場大戰中確實是神出鬼沒,他一直在姚城治水,卻在所有人眼皮底下跑到了城興兵,誰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

就在此時,在河堤上的百姓們那邊傳來陣陣驚呼,很多人開始沿著河堤往下遊跑。

薑宛卿坐在彩棚裏,隻能看見龍舟的一點尾跟著眷們一同起,看清了百姓們驚呼的原因——彩船一頭向河中栽去,船尾高高地翹了起來。

“天吶,這可怎麼辦?!”

“楊大人帶人往那邊去了!”

薑宛卿看到楊遵義急急忙忙拎著袍往下遊趕去,臉上的焦急十分真,還提醒開路的府兵莫要傷了百姓。

真要著急救人,這會兒肯定是跑馬都嫌慢,還有功夫在這裏表演民如子?

楊遵義在彩船上了手腳。

風昭然在慶州的聲譽幾近天人,楊遵義就偏要讓風昭然在所有百姓麵前去死——你不是天命所歸嗎?那就看看老天爺保不保你。

今日祭龍王,為了給彩船龍舟讓路,平時的漁船渡船全停了,就在人們慌忙去解纜繩的時候,通水的人已經等不及,紛紛水,向彩船的方向遊去。

姚城人沿河而居,會水的人不,兩邊靠岸的水域一時人洶湧。

但黃河浪急,彩船又駛出了很長一段距離,任是他們遊得再快,也是鞭長莫及。

薑宛卿著扇子,扇柄硌痛了掌心尚不自知——彩樓上的人定然是楊遵義安排的,這時候隻有靠龍舟上的人才能救風昭然!

龍舟上的人果然也下水了。

他們當中有遊得快的,已經爬上了彩樓。

彩樓已經沉到了一半,隻剩半截船尾聳立在水麵。

來得及,來得及……薑宛卿的手心全是冷汗,心中反複默念,彩船沉了沒關係,隻要龍舟還在……

然而沒等念完,仿佛是有什麼無形的法,十幾條龍舟同時裂開,河水灌,龍舟自難保,很快沉得不見蹤影,而救援的船隻才剛剛出發,沉沒中的彩船隨水而下,越來越遠。

薑宛卿已經看不大清彩船上的形,它已經遠得像是一隻粽子般大小,從龍舟那邊爬上去的人則像是一隻隻螞蟻。

“娘娘別擔心,凡是能上龍舟的,在水裏就跟在陸上一個樣,”芙渠悄悄安薑宛卿,“他們一定可以把殿下救回來。”

薑宛卿渾僵了一下,慢慢地轉過頭來,臉煞白。

——單純如芙渠都想得到的事,老如楊遵義會想不到?

他既然已經布下了這殺局,豈會容人有可能救起風昭然?

彩船上可以安排人,龍舟上難道就不行?

薑宛卿再度抬頭向那江麵上越來越小的船尾,心重重地沉下去。

那些爬上去的小螞蟻,不是去救人的。

在擔心什麼?風昭然已經知道楊遵義會手,難道會默默地等死?

再等了一陣,隻等到水麵上那隻越來越遠的“小粽子”了一隻芝麻丸

再過了一會兒,連“芝麻丸”也不見了,河水滔滔,抹去了一切痕跡。

眷們議論紛紛,頭接耳:“救起來沒有?”

“沒死吧?”

“怎麼會這樣?”

然後假模假樣安薑宛卿:“娘娘不怕憂心,殿下自然是吉人天相,不會有事的。”

薑宛卿得們,為著應付們,也得穩住心神,不鹹不淡地說了一句:“生死有神,吉不吉人的,還是老天爺說了算。”

心一定下來,腦子便轉得快多了——風昭然看上去沒有做任何反抗,難道是將計就計,假死麻痹楊遵義以及楊遵義後的慶王?

回想一下那些離譜的傳說,風昭然突然在城起兵,是不是就是這此之機水遁,暗中前往城?

再想想昨晚風昭然的那些話,薑宛卿越想越肯定,臉上的冷淡也越發明顯,甚至無聊地打了個哈欠:“好端端的祭龍王弄這付德,真是掃興得很,不看了,芙渠,回府。”

夫君崩於眼前而不驚的太子妃由芙渠扶著下了彩樓,一上馬車,立即問:“舅舅,表哥,你們可知道水底下有沒有什麼法子逃生,不被人發現?”

自從到了姚城,但凡薑宛卿出門,宋延夫子必然隨行,以防不測。

兩人自然聽說了太子沉船,原本正打算去救人,一樣在人群裏看熱鬧的空虛卻阻止了他們,告訴他們,風昭然自有打算。

此是兩人還以為薑宛卿不知道,連忙轉告空虛的話,薑宛卿道:“我知道他應該是沒事,就是想知道他怎麼在水底下待那麼久。”

宋延走南闖北多年,想了想道:“聽說水軍當中有一種‘沒人’,水極佳,專能潛水底,破壞敵船。他們以繩係腰,用一種很長的管子呼吸,管口連著浮木,保證他們有氣出,若是不支,便拉腰是繩索,船上的同伴便會拉他們上來。”

但水麵上的船全沉了,水底下又全是楊遵義安排在龍舟上的人,風昭然也不可能銜一管子。

宋晉夫道:“道長傳話,讓我們明日就帶你離開姚城,殿下已經將人手安排好了。”

正因為風昭然連人手都安排好了,薑宛卿才不能走。

跟著一隊擅長追蹤的南疆軍,即便是有宋延和宋晉夫在邊,薑宛卿也沒有把握

風昭然將會心想事,君臨天下,但不會乖乖待在南疆,等著他再度把帶進那座皇宮。

,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我要那種管子。”薑宛卿道,“舅舅,能幫我弄來嗎?”

黃河上遊便有大央水軍駐紮,弄來“沒人”的管子並不是難事,宋延的麵鄭重:“卿卿,你想做什麼?”

薑宛卿握著團扇,慢慢地道:“我傷心過度,要追隨夫君於地下。”

是夜,河麵上依然有船隻往來搜救,百姓們不停地呼喊著“殿下”。

船混在其中,楊遵義親自坐鎮,在船頭做出一番憂心且傷心的模樣,回到船艙喝口茶,潤一潤賣力呼喊的嗓子。

心腹師爺道:“大人太辛苦了,夜這麼深,大人先回去歇息吧,這裏有我等看著就好。”

楊遵義道:“戲都到了最後,自然要做足。”

他的臉上難得地出一得意,顯然對現在的結果十分滿意。

他已經命人悄悄傳播“太子會不會是妖孽得罪了龍王,被龍王帶進了龍宮”等語,現在百姓正值悲傷,還聽不大進去,不過慢慢來,等到過他們緩過神,就知道整個慶州隻有一個人有資格祭龍王,那就是他這個民如子、親自修堤的太守大人。

當然了,能打撈起風昭然的就更好了,可以讓他們徹底死心。

但這委實不易,黃河水急,早不知卷到哪裏去了。

連那些被他派去假裝龍舟子的府兵都沒著。

就在這個時候,滔滔流水中,傳來了哭聲。

哭聲在今夜有不,那些百姓也不知是被風昭然落了什麼蠱,找著找著便有人放聲痛哭,被其他人喝罵“生要見人死要見,殿下還沒找著,你哭什麼哭”,方勉強止住。

但這道哭聲尖利,是子。

船上向來不興帶子,這是水道上的規矩。

楊遵義皺了皺眉,讓人去看看,不一時府兵便著急忙慌地來回稟:“大人,太子妃悲痛絕,跳河尋死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