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沈清漪那原本白皙瑩潤的面頰上眼下起了大片的紅腫,一直蔓延到了脖子上,看起來格外目驚心。
太傅沈臨也同樣沉著臉,道:“小自小有過敏之癥,今日剛剛到家便犯了癥狀,因著覺得丟臉,便一直在家中未敢出門,難不殿下是覺得,三娘會掛著這樣一張臉招搖過市不麼?”
蜀王和馮四被問得無話可說。
沈清漪冷冷地看著蜀王,道:“說來也巧了,自從今日蜀王假借皇后娘娘之名約我前去后院,不管不顧掀開了我的手臂看了我的守宮砂以后我就莫名起了這些疹子,想來我還得謝蜀王殿下的無禮之舉了。”
趙旭愣了愣,倒是沒想到沈清漪會借機提及此事。
而沈臨聞言不由大怒,道:“殿下!小還未出閣,還是姑娘家,你卻行這般無禮之事!倒不知此事陛下和娘娘可知曉!”
趙旭無話可說,只得道:“今日之事是本王冒失了,既然是誤會一場,那本王便告辭了。”
說著便真的轉過去,對馮四使了個眼。
馮四暗自懊惱,但如今卻也只能認栽,然而就在眾人正要離去時,沈臨忽然又喚道:“王爺等等。”
蜀王頓住腳步。
沈臨沉著臉,道:“此事事關小名節,難不便任由王爺說算了就算了不?就這麼走了,今后三娘又該如何做人!”
沈清漪道:“父親息怒,依兒看,也不必再廢話,便就將此事告知陛下,讓陛下來決斷。都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想來陛下天縱英明,必不會輕縱。”
馮四在旁道:“怎麼,難不太傅大人和康和郡主是覺得,此事是蜀王殿下冤了你不?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該是刻骨子中的,如此行事,只怕是不合適!”
話音剛落,馮四便看到沈清漪的角牽出了一抹壞笑,登時心中便有不祥的預。
還沒等他琢磨過味兒來,那邊沈清漪便笑道:“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本該如此。既然如此的話,那麼馮四公子說謊挑唆蜀王殿下之事是否也是板上釘釘了?”
馮四一愣,這才明白自己是被沈清漪繞進了話里,正要辯解,便見蜀王一招手,便有四個府兵上前來將他塞了,五花大綁。
蜀王淡淡:“既然太傅大人和郡主都張口了,便罰馮四公子掌一百,再不能讓此人在此胡言,興風作浪。”
馮四驚愕地瞪大了眼睛。
他想說什麼,卻被塞了,半個字也說不出,只能發出微弱的“嗚嗚”聲。
早有手重的侍衛上前,二話不說便是一通耳,直打得馮四是角流,臉頰高腫,口中的布團都被染了紅。
待布團被出,馮四便“噗噗”地吐了兩顆牙出來,白眼一翻,暈倒在地了。
沈清漪角噙著冷笑。
當初在大哥的婚宴上,馮四曾當眾不由分說扇了一掌,雖說楚崢越替出氣斷了他一只手,但看到他那張臉沈清漪便不痛快,如今看著他也當眾挨了打,當初的那點子氣,如今便也平復了。
待馮四被拖走后,蜀王便丟下一句“告辭”便頭也不回地離去了。
待眾兵撤走,沈臨便恨鐵不鋼地看著沈清漪,狠狠地“哼”了一聲,甩袖進府。
沈清漪訕訕,沒敢出聲。
本想趕快讓流螢去通知老夫人好免除自己一頓打,哪知才說了半句,沈臨便喝道:“死丫頭,嘀咕什麼呢,還不快點滾進來!”
流螢機靈,趕忙就是一個腳底抹油朝著沈老夫人所住的院子跑去了。
跟著沈臨進了門,沈清漪便乖乖扯著耳朵跪在了地上。
沈臨踱著步子,難得地生了氣。
他指著沈清漪罵道:“你個死丫頭,大庭廣眾的,你就這麼堂而皇之說自己被趙旭那廝行無禮之事?此事若是傳出去,你今后該怎麼見人?為父這張老臉,簡直是被你丟盡了!”
沈清漪雖是乖乖領罰,但聽了這話卻是不服氣,忍不住道:“這憑什麼怪我?明明是趙旭和那姓馮的莫名其妙來找茬,我若不將這事鬧大,到時候陛下知道了此事必然會袒護趙旭,好歹咱們沈家是名門,趙旭不給代就全而退,這怎麼行?”
“死丫頭,你還有理了!”
沈臨氣的七竅生煙,高高揚起手還沒打下,便聽一個聲音道:“父親手下留!”
沈臨抬頭一看,卻正是攙扶著沈老夫人的沈經年。
沈臨連忙收回手,乖乖喚了一句:“母親。”
沈清漪在沈臨后悄悄對沈經年吐了吐舌。
老夫人一見沈清漪跪在地上便皺了皺眉,道:“這是怎麼了?三娘的臉怎麼弄這樣?剛剛外頭怎麼吵吵嚷嚷的?可是發生什麼事了?”
沈清漪連忙道:“沒什麼重要的事,就是今日宮宴上時,蜀王拉著我說話,我不肯,他便記恨了我,于是來咱們府中找茬罷了,父親知道了原委,便斥責我沒規矩,要罰我。”
沈臨道:“你個死丫頭……”
“好了!你說你這麼大人了,跟個小丫頭計較什麼?”
老夫人打斷了沈臨的話,皺眉道:“若不是老二聽到靜來我我還不知道,瞧三娘的臉都紅什麼樣了,定是被你打的!”
沈臨急忙道:“怎麼就了兒子打的,其實這是……”
沈經年道:“父親,您就別惹祖母生氣了,流螢,還不快把小姐攙起來?”
流螢上前將沈清漪扶起落了座,老夫人也在沈經年的攙扶下坐在上首。
撐著拐杖道:“都說棒底下出孝子,但咱們家這五個孩子卻是一個比一個有孝心,又何須什麼棒?更何況三丫頭從小就憨,花兒似的兒家,你也舍得打?”
沈臨道:“倒不是兒子想要打,只是這再怎麼說咱們家三娘也是個未出閣的姑娘,如今您瞧瞧,先是皇后明里暗里有讓三娘做太子妃的意思,接著還有那死了的孟國舅舉薦三娘嫁給梁王的謠言,如今又冒出個馮尚書的兒子和蜀王來!眼瞧著這幾家都不能得罪,可也斷沒有一位姑娘許幾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