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國潮1980 第110章 新氣象

《國潮1980》 第110章 新氣象

1981年,改革開放正式進了第四個年頭。

上一年,通過齊心協力的並肩鬥。

不管是國家的經濟發展上,還是人民群眾的質文化生活。

我們都出了一份稱得上激人心的績表,可以說績斐然。

首先,全國糧食產量達到了3.2億噸,這是建國后第二個糧食高產年。

其次,棉花,油料產量,也均創建國以來的最高紀錄。

另外,按當年價格計算,國生產總值達到了137.7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1.3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值6.63億元。

所以當下最重大的新變化就是,共和國一窮二白的境已經大大改善。

當然,我們大可以不去理會這些空泛的經濟數據。

不妨設地,去好好觀察一下1981年的京城街頭。

因為從民生環境的改變里,顯然會更容易看出改革所取得的效。

別的不說,放眼前門大街,就幾乎已經完全看不到「運留的痕跡了。

前門樓子底下,那些曾經帶著火紅革命熱的店名。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都逐漸的換回了與箭樓一樣古風悠長,韻味十足的老稱謂。

「京味香」改回了月盛齋。

「新魯餐廳」又做了便宜坊。

「秋江食品店」重新掛上了通三益的牌匾。

「宣武醬菜園」還得六必居。

就連什麼「新京城」、「晨鐘」也統統消失。

依次還原了「大北照相館」和「亨得利鐘錶店」。

Advertisement

而這塊京城最中心地帶的鬧市,人流熙熙攘攘,呈現出一片繁榮安詳的商業景象。

假如把鏡頭的焦點凝聚在人們的穿著上,就會發現越來越鮮艷。

大街服的已經離了藍的範疇,變得五

對男人來說,能表明政治化彩的服裝,已不再是他們的最

去年熱播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隊》,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們的審

對於,髮式更是多種多樣。

除了燙髮以外,在這個時期,年輕的已婚婦還流行單燕式、雙燕式、花瓣式。

中年婦也有海燕式、自然劉海式可以選擇。

大姑娘則主要是花式、荷葉式。

至於書店裏,售賣的讀不單有越來越多開的外國、世界名著,還有越來越多的雜誌、畫刊。

書店裏,售賣的讀不單有越來越多開的外國、世界名著,還有越來越多的雜誌、畫刊。

比如說今年開年,剛剛創刊的《奧》。

這是一本以介紹新知識和探索未來世界為主的科學雜誌,每月出版,售價二角。

因為容新穎,別看創刊第一期,就對年輕人產生了龐大的吸引力。

還有同樣剛剛創刊的《作品與爭鳴》。

這本文學雜誌,僅因其名字中的「爭鳴」二字就一炮打響,了許多人都來問津的熱門讀

這也是符合這個時期特徵的。

要知道,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往往越優秀就越容易引發激烈的討論。

而群眾的來信,同樣有許多有高識卓見,值得一讀。

影院裏就更不用說了,必定是人頭簇擁,大傢伙最湊熱鬧的地方。

比起去年來,這裏更積極的變化,是放映的電影變多了。

不再是全城只放映一兩部電影。

最起碼,也會有開的老片、新拍攝的國產片和引進的譯製片同期上映。

這就是說,人們只要肯跑遍全城,一天之便可以看到好幾部風格種類不同的片子。

比如當下的熱門影片,就是剛開的國產老片《英雄虎膽》。

還有張瑜、郭凱敏再次合作的國產新片《小街》。

以及剛引進的西德電影《英俊年》。

非常典型的「老、新、洋」三結合。

如果再走進副食店裏,一樣能驚訝地發現,「進口」的東西品種越來越富。

雖然人們購買煙酒還限制,但實質已經相當寬鬆。

眼下購買散裝白酒一斤以下不用再登記了。

除了「香山」、「八達嶺」以外,大部分牌號的乙級煙也隨到隨買了。

這就等於基本實現了充足供應。

蛋也差不多,儘管還頂著限量的名義,但供應上卻好了很多。

人們都開始點明只要紅皮大個兒的鮮蛋,凍到了冷落。

購買豬方面似乎變化還要明顯一些。

越來越多的人買時,都要求「瘦搭配」。

像過去人們曾經趨之若鶩,那種膘過厚,上面只有薄薄一層瘦的「丹頂鶴」,不再歡迎。

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人們已經對常年吃的三級醬油已經有點不知足了。

大家抱怨和詢問最多的,就是哪兒能買到好一點的醬油。

至於吃喝方面,唯一到更為嚴控的資,其實只有茶葉。

因為這一年,居民在茶葉的需求上驟然激增,產量卻不可能一下提高。

政府便不得不規定四元至十二元一斤的花茶,每人每次憑居民購者限購半斤。

但這樣的限制仍然是在說明一個問題,人們消費升級了。

大家都開始不在滿足基本的供給,對更高質量的資有需求了。

難道還能有什麼比這些變化,更能說明生活明顯好轉的呢?

百貨公司里也一樣。

時髦服裝多了一種彈力尼龍衫。

流行飾品是最新推出的鋁製的發卡。

化妝品的種類增多了數種,香皂和洗髮膏一躍為了熱銷日用品。

有「三轉一響」之稱的「老四件兒」,供應量越來越充足,所需要的工業券也越來越

而有「新三大件兒」之稱的彩電、冰箱、洗機,則徹底把人們的家電消費需求點燃。

無論有貨沒貨,買與不買,京城各大商場的家電櫃枱,永遠都是人滿為患。

特別是年輕人,許多都是以「扎著口袋存著錢,咬牙切齒追流」的心態,把購買進口家電當人生終極目標的。

還有旅遊景點裏,除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多了不來自全國各地的國遊客。

不過和外國人幾乎人人擁有相機不同,我們的國人,此時大多數是沒條件留下自己的影像的。

所以各個旅遊景點都開始的提供照相留影方面的服務。

比如故宮午門前的照相點兒,甚至停著一輛黑亮亮的轎車用來吸引顧客。

尤為別一格的是,汽車前面不遠還立著一塊紙牌子。

為帶有相機的顧客寫明「在不影響我工作的況下,觀眾使用車輛一次,收費兩角」。

而北海公園裏的快速沖印部,更是永遠不停歇的繁忙。

人們只要把底片送到這裏來,便可在錢的幾小時之後,從這裏看到他們的形象。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