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談搖頭:“這件事不小,不是兒臣一個人就能說的出的。”
開玩笑,就算他能說出也不能說啊,這一個決定影響著許多人,那些人對科舉或許不那麼關注,但是對蔭職絕對特別關注,一旦有人不滿那就等著扯皮吧。
不過他這個理由找的不錯,所以劉徹倒也不覺得他沒說實話,只是點點頭又問道:“所以你的意思是在科舉之前要先規定好蔭職?”
劉談點頭:“對,這都是初場的門檻,至于后面,那自然就是各憑本事,但是為了讓貴族不覺得自己的地盤被寒門霸占,所以必須給他們安,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孩子起點是比科舉那些人要高的。”
當然這也就是初期需要,后期只要家里孩子爭氣,并且發現科舉更能現出才華,那麼這些達貴族會立刻選擇讓孩子去參加科舉,科舉雖然給寒門子弟一個機會,但從本上講大部分寒門子弟還是拼不過貴族子弟的。
這也沒辦法,不可能因為這個就不上科舉,有科舉寒門子弟好歹還有一個出路,若是沒有科舉他們就只能等著什麼時候朝廷缺人了,像是當初劉徹征辟人才一樣,才能有機會,可這個機會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劉徹聽后若有所思,干脆一拍案幾說道:“你寫一封奏疏上來。”
劉談頓時倒一口氣,他仿佛聽到了當年老板對他說:你寫一篇論文上來。
真的,這個口氣是一模一樣的。
唯一的好就是劉徹大概不會去查重。
劉徹看著劉談一臉震驚的表忍不住笑道:“怎麼?不愿意?”
劉談苦笑著說道:“倒也不是不愿意,只是這東西要寫出來只怕要很久,畢竟涉及到的東西太多了,哪里有用說的來得快。”
劉徹一臉高深莫測:“看來你早就想過啊。”
劉談搖頭:“想到是沒想過,但是北境國有經驗嘛,總要未雨綢繆,將北境國的困難擴大一下基本上就是長安的困難了嘛。”
劉徹想了想似乎也是這個道理,而且他想的更多一點,讓劉談寫的話,在寫的時候他能夠經過充分的思考,很多話或許就不會說出來,所有的表達都會趨向于保守,但如果是現場說的話,他反而會說的更大膽一些。
想到這里,劉徹干脆說道:“你跟朕來宣室。”
這麼大的事在歲羽殿商議不像那麼回事,劉談一聽立刻臉一垮。
劉徹看到他這個表就想他的臉,宣室那是什麼地方?大漢許多重要決策都是從那里做出來的,大家都以為小朝會才是大漢高層最銳那批人的決策會議,實際上并不完全是,很多時候那些重要決策都是劉徹喊三公過去商議,然后才決定下來。
多大臣夢想著能夠去宣室奏對,可能夠踏進宣室的也沒幾個,甚至就連皇子也只有太子能夠進去,別的皇子……哦,劉徹的兒子分比較特殊,一般都是大一些就去了封地歸藩,當然也沒資格進宣室。
但這樣更能現出宣室的重要。
陳阿剛剛還對他們說的所謂的科舉比較有興趣,只是聽著聽著頭都痛了,對這些有了解,但是不夠多。
或許很多人都覺得大漢不止皇后過問政治,陳阿為什麼不學?
實際上歷史上有政治抱負的人要麼是自己有強烈的目的,要麼就是后天被迫這樣,大部分皇后基本上都不會過多干涉政治。
尤其是像丈夫是劉徹這種人,手多了就容易出事。
陳阿想做太后沒錯,但也只有在極其偶然的況下才會關注一下,反正丈夫兒子都厲害,何必自己費神?
于是陳阿直接滿意地帶著畫走了,一邊走一邊思考要掛在什麼地方好看。
而劉徹自然是拎著劉談就去了宣室。
劉談無奈,只能跑去蹭他爹一頓晚膳。
當然晚膳還要干完活才給吃。
到了宣室之后,劉徹還沒著急讓劉談開講,而是派人去喊來了兩個人——丞相桑弘羊、史大夫王卿。
這兩位一過來看到劉談的時候都愣了一下,說實話,如果不是現在看到劉談,他們甚至都快忘了北境王還在長安呢。
按照道理來說,現在朝中絕大部分人都是太子一黨——其他皇子黨的都被咔嚓的差不多了,唯有北境王他是直接把支持自己的人全帶走,長安一個都沒剩下。
在這種況下,北境王在長安停留時間過長,從太子到下面的人都不會愿意。
就算不是太子一黨也不會高興,因為北境王停留在長安時間越長,太子的地位就越不穩固。
就算不是鐵桿太子黨也不希儲君沒事兒就換人啊,他們這些人現在能留存下來都是跟劉據關系還不錯的,換一個儲君還要重新相,更甚至說不定還相不好。
所以一般除了野心太大的,基本上都不會喜歡換太子。
結果他們竟然忽略了北境王的存在。
仔細想一想大概因為北境王從再次回到長安之后就深居簡出,哪怕不是深居簡出也一頭扎進了研究胭脂水的領域里,什麼政事武事都不管,在他最能奪權的時候他退了回去,讓所有人都安心了不。
劉徹讓桑弘羊和王卿坐下之后說道:“之前朕曾提過科舉之事,如今看來時機也算,今日就來商議一下吧。”
桑弘羊和王卿的目立刻轉向劉談,他們總算是知道為什麼北境王會在這里l-——科舉這東西不就是北境王先搞出來的嗎?
其中桑弘羊的眼神中著些許絕:殿下,您不是去玩胭脂水了嗎?怎麼又給我們增加工作?
之前劉談所說的建立海上綢之路這件事他們還在忙呢,一條航線的開通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首先……船要夠多。
當初劉談出海造船能那麼快是因為趾國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再加上趾國用船很多,材料都比較齊全,外加很多小船是直接征用了趾國的船,否則除非劉談真的會仙,也不可能在一個月之就組建出一只船隊。
而如今大漢的船隊要整個更新換代,尤其是主船,再加上現在造船不如當初劉談舍得砸錢,讓許□□班沒日沒夜地干,這個進度自然是不那麼快。
更何況在船隊出航之前,他們還需要了解一下趾國以西那些國家的況。
這些事都很繁瑣很重要,再加上大漢的員也不可能全心投到這些事上來,還趕上了秋收,哪怕是徭役也得讓百姓回去收糧食啊。
所以到現在進展有些緩慢,已經讓桑弘羊有些頭禿,結果一轉頭……劉談又搞出了科舉?
劉談無辜地看著桑弘羊,這也不是他想的好吧?
在他的想法里,至北境國要經過三四的科舉,才能找到最適合這個時代的規則,然后再運用到長安。
只是劉徹好像沒這麼有耐心,畢竟三年一次科舉,三四下來就是十來年。
劉徹哪怕天天都在尋仙,希能夠活得時間更長一些,但實際上他算著自己的父輩年歲就覺得十年之后自己可能就差不多了,所以必須在他還在位的時候將科舉這件事給搞定。
哪怕不搞定也要弄出雛形,來那麼兩,為以后奠基。
作為一個極其有遠見的帝王,他是能看出科舉的好的,否則當初也不會興致的幫劉談選人,甚至還主持了殿試。
也正是因為那次殿試讓劉徹更明白,這樣出來的人都是帝王親自選出,天然更傾向于帝王。
不過,劉徹沒想過的大概就是只有極其強勢有作為的帝王才能讓天下歸心,否則換一個弱一些的,那就是給朝臣結黨營私的機會。
劉徹當然想不到,畢竟高智商也猜不到智商低的人會做出多麼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劉徹有這個想法,其他人自然不敢拖后,或者說就算有別的想法也只能委婉著來,當面反對這種事目前只有兩種人敢,確切說是一種人和一個人敢,一種人是不怕死的那種,如今大部分已經墳頭草好幾米高了,另外一個就是眼前這位北境王。
現在連北境王都沒提出反對,那麼他們暫時也不會主說反對意見,只能等北境王將事宜說完之后再一點點商議,他們不可能上來就反對,不過可以挑一些不太合適的點說出來,然后拖延一下。
一項新政無論什麼時候都需要再三討論,再三推斷才能上,不可能想要就上了。
哪怕在北境國試行過,也不是說在整個大漢都能推行,北境國才多大,大漢多大?
而且北境國也在行科舉,到時候北境國的科舉要不要并行?并行的話北境國的人是參加自己的科舉還是參加大漢科舉?
這一系列都是問題,桑弘羊跟王卿對視了一眼,已經做好了準備跟北境王殿下槍舌戰。
政治就是這樣,當初在面對劉屈牦的時候,他們都站在一條戰線上,但如今卻又站在不同的陣營。
不過他們知道,劉徹就喜歡這樣的臣子,如果一個個都抱團太厲害的話,他反而不開心。
可問題是,劉談能讓他們找出病來嗎?
新婚之夜,他去碰了別的女人,讓她獨守空房,一切,都只爲她臉上的胎記,一塊與生俱來的守宮砂。她在府中受盡欺凌,他視若無睹。最終,她氣的抓狂,打了他的心愛女人,殺了他心愛的獵犬。他,怒不可遏,將她毒打之後奪去了她此生最珍貴的東西。無盡的折磨與羞辱之後,他撂下一句話:此生,你若再多做一分,我便折磨你一世,讓你永不安寧,他,沒有發現,她的容顏一夜之間,傾國傾城······
入贅商戶的女婿沒出息嗎?穿越者蕭凡就是個很明顯的反例. 大明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老邁,皇太孫孱弱,燕王蠢蠢欲動. 這一年,蕭凡來了. 天下風雲因他而涌動.
(洛清歌墨子燁)洛清歌一覺醒來,就成了某王洞房裡的逃婚新娘,不但被打了一巴掌,還差點被吃啥也不說了,“王爺,和離吧”“你沒資格”什麼沒資格某女陰險一笑,計上心來,她要某王主動和離“王爺不好了,王妃雇了說書人,到處宣揚您有隱疾”“王爺不好了,連皇上都知道您有隱疾了,給了王妃賞賜安撫,王妃不要,隻求和離”“王爺不好了,王妃擺下招親擂,揚言要比武招親,給您帶綠帽子”“她敢”某王冷笑,摘掉麵具“本王會會她”
王林看見一個男人,前幾年他還活得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現在的他,酒氣沖天,渾身煙味,倆眼無光,滿臉憔悴。 王林很想心疼一下他,于是,他伸手摸了一下鏡子。 ——命運讓王林穿越到了1988年。父母雙亡,初中學歷,機修工人,還有一個嫌惡他的新婚嬌妻。 這一年,且看草根王林如何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