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錦衣 第666章 萬象更新

《錦衣》 第666章 萬象更新

 孫承宗所說的是實

 其實人們對于這個時代的理解可能很簡單。

 發生了災荒就去賑災便是了,遼東要去打仗了,便去打仗。

 只要皇帝一聲令下,帝國的機,自然而然,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可是在實際的過程中,在執行的時候,這一切都有無數的變數。

 這麼多的糧食,你得搬運,首先你要做的,是需要足夠的人丁,于是你先要讓人服徭役。

 運輸這麼多的糧,十萬八萬的糧夫是肯定要的。

 打算走幾天呢?從京城到關中,一年半載可能夸張了,可三五個月卻還是要的。

 問題又出現了,挑糧的是人,人家一路運輸,你得給人一口吃的吧,怎麼辦?就地吃。

 于是……一個人挑著兩百斤的糧,這一路走走停停,三五個月過去,一百五十斤的糧食就吃沒了。

 實際能運輸到的是多呢,只有五十斤。

 就這五十斤,你還得確保戶部的人每一個都奉公守法,大家不貪不占,還得確保送到了關中的府之后,上上下下的員不吃拿卡要。

Advertisement

 可實際上……這些其實也是必要的開支。

 也就是說,兩百斤糧,正常的況,真正能到災民手里的,能有二十斤就已不錯了。

 這種損耗,是十分驚人的。

 在生產效率和運輸效率低下的年代,一個地方發生災,就意味著朝廷隨時可能耗費掉半個國庫。

 災如此,打仗也是如此,這也是為何,中原王朝不敢輕啟戰端的原因,因為耗不起。

 畢竟,你救個災就要這麼多民夫,耗費這麼多的錢糧,而大量征來的徭役人丁,這些人三五月時間,都花費在路途上,就等于是人力完全空耗了,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這也是為何,建奴人差一點拖垮整個大明的原因。

 現在帑確實有錢,可是在災出現的地方,錢是沒用的,只會讓囤貨居奇的商賈得到暴利,必須得調撥糧食去,才能解決問題。

 若是不調撥,那便是發生,人相食,百姓們實在不了了,最終就會……振臂一呼。

 孫承宗此時倒是有耐心向張靜一解釋關中所發生的況:“自從流寇四起之后,許多的田地荒蕪下來,關中、河南一帶,破壞極大,朝廷征來的糧,已遠不如從前,現在災害卻依舊頻繁,便是帑也無法解決,調糧,朝廷無法承,不調糧……百姓也無法承。”

 “殿下,老夫說句實在話吧,現在朝廷已是傷筋骨了,不是抄幾個家就能解決問題的,倘若還繼續新政,不切實際,老夫擔心啊……”

 張靜一沒想到,他會將話題,轉移到了新政的上頭。

 一旁的大臣,也默默地聽著,此時聽孫承宗苦口婆心的勸說,也不神一震,他們顯然……也認同孫承宗的話。

 是啊,看在國家已到了這樣的地步,還是折騰吧,瞎折騰啥,大家都多活幾年,不好嗎?

 張靜一卻道:“既然損耗如此巨大,那麼我們應該去想,怎麼樣才能減損耗,卻為何想著停止新政呢,難道沒有新政,兩百斤糧運到關中,到了災民手里就超過二十斤糧嗎,這是暫緩新政能解決的事嗎?”

 孫承宗:“……”

 一旁有人終于憋不住了,正是大理寺卿陳揚

 這陳揚不住道:“話不可這麼說,損耗是自古有之,秦漢時就有了的。”

 張靜一嘲弄地看他一眼道:“從來就有,所以就可以視而不見嗎?”

 陳揚一聽,要嘔,這不是抬杠嗎?

 “我們不是在空談,是在說實際況。”

 “我說的也是實際況。”張靜一很認真地道:“因為有損耗,所以大家認為理所應當,國庫每年的收益,幾乎七八都浪費在這損耗上頭,可是諸公卻從來不去想辦法改變這種損耗,卻還個個洋洋自得,這是什麼道理?”

 這等于是把大家又罵了一次。

 一旁旁聽的人,個個出蘊怒之

 不過礙于對方是張靜一,卻也奈何不了他。

 孫承宗只好嘆息搖頭,張靜一這是油鹽不進啊!

 其實他的意思很簡單,現在到都是災荒,流寇又鬧的厲害,這個時候暫緩新政,是為了收買人心,可別讓那流寇趁機將人心給收了去。

 哪里曉得,張靜一很剛烈,對此完全不視。

 年輕人啊年輕人……

 孫承宗搖頭,心里一時堵得慌,覺得張靜一沒有明白他的苦心。

 此時……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