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天下珍玩 第985章 虎食人卣

《天下珍玩》 第985章 虎食人卣

 所以,司馬六一直沒搞明白這香爐的來頭。

 現在終于搞明白了!不過,卻是因為找人看風水,發現這香爐再也不能用了。

 “也是,我爺爺當年用刺刀干過鬼子,膀子上還有鬼子給留的彈孔,你說他的牌位前邊供一個倭國香爐,我能順了才怪呢!就算我沒影響,這倭國香爐也不能留啊!”司馬六嘆道。

 “老人家還有此壯舉?”唐易接口問道。

 “是啊,桂南會戰,昆侖關大捷,我爺爺也是立了功的。就是那次負了傷,后來又調離了原部隊,再后來去了臺島。”司馬六介紹道,“我爺爺去世的時候,也算葉落歸,葬到了大陸這邊的祖墳。”

 “鬧半天,原來是老蔣的隊伍。”文佳笑道,他一開始沒整明白。

 其實,司馬六本來生意沒做這麼大,后來多虧了他爺爺的資助才這樣。

 “對了,我爺爺當時還從一個倭國軍手里繳獲過一件東西,當時沒有上。這一說這香爐是倭國制造的,我把這東西一并帶來了,一并給看看,有沒有問題?”司馬六說著,從帶來的提包里拿出了一樣東西。

 唐易一看,是一封書信。文佳笑道,“一個倭國鬼子的書信有什麼?這東西一直在你家里,不也沒事麼?這是你爺爺的戰利品,和敬奉用的香爐不一樣,沒事的。”

Advertisement

 “文大師,我這不是既然來了,索都搞明白,徹底放心嘛。再說,這書信里提到了兩樣東西,正好向唐總請教一下。”

 唐易笑笑,接過打開了,不過書信是倭國文,唐易基本看不懂。但是里面提到的兩樣東西,和落款,唐易卻看懂了,因為落款的名字和東西名稱,都是純粹的漢字,不過是繁罷了。

 這封信的落款是:河野飯冢。

 “我找人翻譯過了。”司馬六沒太注意唐易表的變化,接著就大解釋了一下。

 這是河野飯冢寫給參與侵華的小舅子的,其實也就是河野太郎的舅舅。這個人藤本雄,估計就是被司馬六的爺爺干掉從而拿走了這封書信。

 書信里先問詢了一些況,然后說到了從華國搶奪的文,說僅僅從1931年到1939年,就多達200多萬件。

 這個唐易并沒有吃驚,因為后來倭國后來也做過統計,從1931年到1945年,這期間一共掠奪文360萬件。

 這封信的字帶著幾分飛揚,可以看出河野飯冢當時應該心很好。

 接下來的容,揭出了他心很好的原因,因為他剛見了一件來自華國的頂級青銅

 河野家最擅長的,就是青銅和古籍善本,河野飯冢對此尤為興趣,這一次是近距離觀察,獲得了很多新的認知。

 河野飯冢提到的這件頂級青銅虎卣(注:音you,主作盛酒,口小腹大,有蓋有提梁)。

 “我是真沒聽說過什麼‘虎卣’這樣的青銅重。”司馬六看了看唐易,“唐總,你肯定聽說過了!”

 唐易看出來了,司馬六拿來這封書信,主要是想問問里面的東西,但凡喜歡古玩的,這種好奇心是免不了的,除了這個虎卣,后面還提到了另外一件東西。

 “這個虎卣,是倭國的法,實際上,在華國,做虎食人卣。這是商代的青銅,造型是一只虎和一個人相抱。”唐易解釋道,“法不同,也反映了華國和倭國對待這東西的想法不同。虎卣,那就是認為人和諧,天人合一。而虎食人卣,自然是要表現虎的兇殘了。”

 “倭國鬼子真變態,就知道人。”文佳笑罵。

 這話說的幾個人都不由一樂。唐易心道,這可不能和倭國變態作片相提并論。其實倭國學者的這個觀點,也不是一點兒道理都沒有。人與和諧相,共創綠生態,不過,倭國學者可能忽略了,這可是在三千多年前商代,那時候生產力不發達,獵捕野相對都比較難,想認識到這個問題恐怕有點兒牽強。

 唐易也沒多解釋這個,而是接著說道,“司馬總,四羊方尊你肯定知道了?”

 “這個我當然知道。”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銅品之作,出土在潭州安寧縣附近,這四羊方尊,也是在附近出土的!”

 “原來如此!”司馬六道,“那是怎麼流到倭國去的?就是侵華時期?”

 “這個我只是看過一些資料,而且資料也不是很可靠。據說,當時一共出土了兩件,后來都流出了國門,一件現在黎的一個館,另一件就在倭國的一個博館。至于怎麼流出去的,這個很難考證了。不過,時間上雖然是近代流出去的,但不是侵華時期,應該還要早一些。”

 司馬六切齒道,“這麼多好東西都到倭國去了,要是都留下,說不定我還能多撿幾件兒!”

 唐易笑道,“其實,很多流到倭國的華國國寶級文,還真不是倭國鬼子侵華的時候搶的,古代流占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你比如王羲之《喪帖》唐代摹本,被認為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摹本,要不是和《二謝帖》、《得示帖》連在一起,恐怕就被當王羲之唯一的傳世真跡了。這件可稱作無價之寶了吧?”

 的確,《喪帖》唐摹本是采用之前介紹唐人經卷時說過的雙填墨,白麻紙上,墨跡酣然,筆法妙,神韻也惟妙惟肖,絕對是極品。

 “這是華國人自己帶過去的。”唐易接著說道。

 “啊?”司馬六驚道,“怎麼回事兒?”他知道《喪帖》唐摹本是在倭國不假,而且有人將其與故宮的《神龍蘭亭序》和臺島故宮的《快雪時晴帖》相提并論,的確是不折不扣的國寶。

 “這是鑒真東渡倭國的時候帶過去的。”唐易道,“這個我對比過很多史料,雖然沒有經過權威專家認證,但是我覺得應該就是這樣。”

 (本章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