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安樂天下 第47章 溯源

《安樂天下》 第47章 溯源

像今天這樣的況,雖然見。但計較起來卻也並不稀奇。

然而,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還不知道,正是這兩封看似無足輕重的奏本,掀開了隆慶朝最嚴酷的一次爭鬥。

到了下朝的時候。紀二老爺還沒有回來,只先打發人來跟紀老太太和紀二太太稟報,原來下朝之後,紀二老爺和紀大老爺都被楊閣老給請到閣老府上去了。

這對於紀大老爺來說是件平常事。

楊閣老也經常邀請紀二老爺,紀二老爺卻因爲近來越發忙碌的緣故,並不常去。

這一次。想來是楊閣老邀請的極爲誠摯。

直到天傍晚,紀大老爺和紀二老爺才聯袂歸來。

大家已經從紀曉慕那裡知道了楊閣老被彈劾的事,紀大太太、紀曉蓮幾個都很擔心,一見紀大老爺回來了,忙就詢問。

紀大老爺說的輕描淡寫。

“不過是史大人們牙齒了,隨便揀出幾個人來磨磨牙罷了。”

史們的脾氣,我也知道。可是往常,他們誰敢說父親半個不字。”紀大太太卻不以爲然,潛意識總覺得,事要不妙。

不得不說,人家的潛意識,有時候是非常準的。

“誰都有第一次。”紀大老爺卻說,就比如說他也曾經被史彈劾過,罪名就是不孝了。“這是他們閒的,老師說了,不必放在心上。”

紀大太太雖然心中依舊不安,但紀大老爺如此說,也沒有再說什麼。

Advertisement

打發了紀大太太和紀曉蓮幾個,紀大老爺獨自到小書房中坐了。周圍沒了別的人,紀大老爺臉上那種渾不在意的表就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憂慮。

若是平時,史們彈劾楊閣老或許還不算什麼大事,但偏偏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讓人不能不多想。

回想著這些天楊閣老在他面前的言行,紀大老爺的眉頭皺的更了。

他對楊閣老言聽計從,但這並不代表他沒有腦子,沒有自己的想法。

“那件事,真的是老師做的?不知道他這一次能不能逃的過去。”楊閣老逃不逃得過去,直接關係到他。

楊閣老屹立不倒,他可以繼續依仗這位座師兼岳父,可萬一如果楊閣老這次倒了,畢竟對方可是一位王爺,還有一位風頭正健的小侯爺大將軍,那麼他勢必會被連累。

“老師應該不會倒……”

正當紀大老爺還在猜測,甚至就要拿出甲來卜卦的時候。景華堂,紀曉棠和紀二老爺也正在議論這件事。

只是,父兩人討論的側重點顯然與紀大老爺的不同。

紀曉棠在問紀二老爺,楊閣老都向他打探了什麼消息。自從祁佑年會來。秦震開始調查科場舞弊案,而紀二老爺也參與其中,楊閣老就對紀二老爺表現出了更多的關切。

每次有機會請紀二老爺到閣老府去,楊閣老都會巧妙地打聽查案的進程。紀二老爺自然也說了一部分。

即便不從紀二老爺這裡,楊閣老也能從其他的渠道獲得消息。

而且。還有一個紀大老爺。

“爹爹,依你看,大伯父陷的有多深?”書房中再無外人,所以紀曉棠問道。

紀大老爺也曾頻繁向紀二老爺打探消息,一部分是出於他自己的目的,另外一部分,顯然是楊閣老所託。

“我看他陷的很深。”紀二老爺嘆氣。

“我明白爹爹的意思。”紀大老爺心裡頭應該是陷的很深,但是實質上……“楊閣老應該從來就沒信任過他,也不會將給他。”

對於這一點,紀二老爺也是贊同的。

“好在如此。”

“今天下朝。楊閣老特意等在門口,了爹爹和大伯父去,我看,他是察覺了什麼,有些坐不住了。”紀曉棠緩緩地說道。

兩位史的彈劾,而且彈劾的名目也不切中要害,在楊閣老來說應該是件微小的事。真正讓楊閣老著急坐不住的,是另外一件事。

兒和江妙兒落了秦震的手中。

這件事,秦震而不宣,然而別人不知道。楊閣老卻不會不知道。

兒和江妙兒的口供,直指楊閣老。

兩人當然並不認識楊閣老,據們說,和們接的是個非常漂亮。卻並不年輕的人。

通過兩人的描述,加上秦震手中掌握的線索,可以肯定,那個人就是楊閣老的寵妾鍾姨娘。而鍾姨娘曾經帶們兩個去見過一個人,那人隔著簾子與們說話,們並沒有看清那人的模樣。

然而這一點也可以肯定。那人正是楊閣老本人。

兒和江妙兒能在最恰當的時機見到長寧,也是楊閣老的手筆。

而王兒和江妙兒之所以能從千里之外平平安安地到了京城,還做了,這背後是有謝氏反賊的殘餘勢力在安排佈置。

至此,謝氏反賊已經與楊閣老有了關聯。

繼續追查,還不僅僅是關聯的問題。

江妙兒在躲藏期間,曾經聽到反賊之間說話,幾次提到破軍。

送王兒和江妙兒進京,就是讓們在破軍的安排下,實施復仇計劃。對於這兩個人來說,跟紀家紀曉棠是家仇,同時謝氏反賊一夥也早就將紀家和紀曉棠恨之骨了。

紀曉棠、秦震和祁佑年曾經做過的大膽推測,楊閣老就是藏至深的破軍,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而秦震衆人調查隆慶初年的科場舞弊案,其中也有楊閣老的影子。他們已經能初步斷定,當初正是楊閣老策劃了這一次的舞弊案。

隆慶初年,楊閣老並不是顧命大臣,當時大行皇帝給隆慶帝留下的三位輔臣分別是韓頤,魯邑人和謝亭章。

其中,韓頤是韓老閣老的長子,也是韓太后和貴妃太的兄長,隆慶帝秦霂和安王秦震的舅父,謝亭章則是大秦建國以來至今爲止唯一的一位六元,人稱謝六元,一路從翰林院上來,替皇帝起草詔書,最後爲輔臣。

還有一位魯邑人,也是狀元出,個忠直,才華與影響並不亞於另外兩位閣老,且在三人之間,與大行皇帝私最好的不是國舅韓頤,而是這位魯閣老。

當時大行皇帝突然駕崩,多虧得這三位閣老輔佐,朝廷纔在一片平靜之中,迎了新君坐上帝位。

隆慶帝爲大行皇帝國喪過後,改年號爲隆慶,大赦天下,開設恩科。

沒錯,隆慶初年的會試是恩科。

這次恩科的主考,由隆慶帝欽點,正是魯邑人。另外還有四位同考,其中一位,正是當時的禮部尚書楊庭宇,也就是如今的楊閣老。

推薦弱完本古典言《錦屏記》(。)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