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戰場上的形勢愈發張了,此時聯軍迫切需要一場勝利鼓舞士氣,為此許攸三番兩次催促袁紹在河發攻擊。劉備和高幹已北上,屯兵於敖倉,隨時可以渡河作戰,還有什麼好猶豫的?但袁紹以北疆軍糧草軍械尚可支撐、士氣高漲為由,拒絕即刻發對翼州的攻擊。袁紹認為決戰時機未到,尚需耐心等待。許攸無奈。袁紹說的也是實。聯軍在渡戰場上未形決戰優勢之前,倉促派軍攻擊翼州顯得毫無意義。
許攸隨即又建議南面戰場上的徐璆(qiu)、曹洪北上攻擊襄邑。袁紹擔心己方攻得太狠,把北疆軍全部到了渡戰場,也沒有同意。其實,徐璆和曹洪還負有保護許昌的重任,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袁紹絕不會讓他們北上進渡戰場。
許攸心急火燎,只好退而求其次,請求袁紹速速下令關中的袁潭攻打河東,徐州的陳登和曹純攻擊青、徐邊界。
袁紹還是沒有同意。袁紹說,關中、徐州戰場對中原決戰沒什麼作用,這話是你說的。現在我們都聽你的,既然你說沒有作用或者作用不大,那我們還打什麼?不如節省糧草、減傷損,全心全意地準備渡決戰。袁紹同時認為,北疆軍在渡打得這麼兇,足夠證明他們對雙方在渡長久對峙的恐懼,他們沒自信打敗我們,我們只要把這一陣子頂住,北疆軍在久戰無功后,必將一而衰再而竭,沒勁打了,只能等著我們打他了,這樣我們就拿回戰場主,奪回決戰優勢。總之,現在不要急,慢慢來。
許攸氣急,甩袖而去。他知道袁紹必定徵詢了劉表、沮授、袁微、逢紀、辛評等人的意見。劉表對冀州大敗記憶猶新,他當然不願意再度冒險主出擊,而沮授、逢紀這些人又怎肯把中原決戰的功勞讓給自己?
拖,雖然也是個敗敵之策,但此策太過保守,不但時間太長,耗費太大,而且其中的變數也太多。袁紹喜歡此策,劉表也喜歡,而曹、劉備為了保住自己為數不多的兵力當然更喜歡了。許攸所獻的良策,袁紹雖然也贊同,但他只是把它作為中原大戰總策略的一個補充,他本就沒重視此策。
許攸匆匆回到中牟,對袁紹說,現在李弘已經到了渡,北疆軍即將發更加猛烈的攻擊,如果你還是固執己見,後果堪虞。
許攸遭到了袁紹的一頓猛批。最近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尖銳,爭吵已是家常便飯了。
兩人吵了一會兒,許攸隨即被辛評拽出了大帳,「子遠,大人現在的心思不在鴻水東岸的北疆軍上,而是在渡,在曹上。」
許攸頓時魂飛天外,「他要殺曹?」
=
(未完待續,如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陳通最近加入了一個奇怪的聊天羣。動不動就聊歷史大事,起的名字也很中二。大秦真龍,雖遠必誅,千古李二,人妻之友,基建狂魔,反神先鋒,幻海之心等等一系列中二的網名。千古李二:陳通,唐太宗應該算是千古一帝吧?陳通:你怕不是誤解了千古兩字?比起殷紂王這種蓋世雄主來說,他都差得遠,頂多算是個盛世明君。“什麼?紂王也能算是聖賢之君?”“紂王你瞭解嗎?隋煬帝你懂嗎?不懂請不要黑。”“誰第一個向神權發起抗爭?”“誰真正做到了依法治國?”“誰才真正使得南北貫通,打破階層固化?”“知道什麼纔是真正的歷史嗎?誰纔是在皇帝這個職業中的頂級大佬嗎》?”“始夏,烈商,禮周,霸秦,強漢,弱晉,雄隋,盛唐,婦(富)宋,猛元,硬明....瞭解下。”顛覆你心中的千古一帝。大秦真龍:“知寡人者,陳通也,不裝了,攤牌了,........把寡人的太阿劍給陳通砸核桃吃吧!”
大明初年風雲激蕩,注定要身敗名裂、被活活燒死的王,必須要走上叛天之路。恩怨愛恨,功過成敗,一切將會如何重演?
人生百年一場夢,爭名逐利紅塵中。誰人笑看風雲淡?唯我金牌小書童!
公元1213年,金國漸顯虛弱,南宋依舊衰頹;西夏、大理、高麗、日本,更不足道。空前強大的力量在高原崛起,將用億萬人的鮮血灌溉歐亞大陸。浩劫當前,一個年輕人握緊弓刀,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蘇辰穿越平行世界的自己身上,沒想到開局遭遇巨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