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胡銓早有心理準備。
“說起趙相公和趙公子,我倒是想起一個笑話。”說話間,另一個同年適時開口。“眾所周知,東西二府雖然大事和諧,可小事上卻多有抵,雖然稱不上黨爭,卻也有分野之嫌,而私下議論,素來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兩黨……若說趙黨、張黨,自是冒犯了國姓;若說東黨、西黨,又隨著家大局調度外,有些形上的相悖……不過前幾日,太學中忽然有了一個新說法,我是覺得極為妥當的。”
“如何說?”除了算是張浚故吏之子的小虞探花,其余人皆好奇之。
“乃是用了木黨、水黨!”
“這是如何來的?”連胡銓都一時詫異。
倒是虞允文,第一個醒悟,卻又不好笑出來的。
“無他,趙相公子數人,取名皆自河東有名水川,趙公子喚做趙汾,趙家大娘子喚做趙泌。”那位同年口而對。“而張相公前幾日才得了一個兒子,取名喚做張栻,此時上下才知道,張相公世出蜀中名門,他家下一輩都是要走木字旁的……”
一語既罷,眾人哄笑,連虞允文都忍不住低頭笑。
不過,也就是笑聲之中,最后一人終于到場,卻赫然是此番聚會真正的目標人——第一次參加這種京中同年聚會的直舍人梅櫟梅懋修。
“諸位同年,慚愧慚愧!”梅舍人進包廂,連連拱手作揖賠不是。“本來準備下職后早早過來的,孰料剛要走時,家忽然傳召,在后宮亭前問了許多話,剛剛才出宮,換了服就趕過來了。”
既是家傳召,眾人自然無話可說,只是趕讓梅舍人坐定,然后招呼店中幫工上菜起席,中間有主進來的,又被眾人給了些錢然后請出去……他們可是真正的政治新星,能核心圈子的,哪里不知道家心態,何苦為了這種事惹了家不喜?
而酒席既開,眾人先是稍作客套,說些往日太學中和殿試的閑話,但到酒過三巡,為在京員,又都是所謂前途大好的老虎班,卻又不免流起了政治訊息。
實際上,這才是這類聚會的本緣由。
“張太尉隨家京,親自去西府見了張樞相,只講張宗的事他其實知,只是沒想到最后那廝起了那般大膽子,出了這麼多兵!”虞允文隨口而言,說了一件不可能瞞住任何人的訊息,算是上了開胃菜。
眾人皆沒有猶疑之,唯獨晁公武聞言,微微一愣,卻也最終無所言。
“如此說來,張宗命是保住了?”有人順勢好奇詢問。
“這是自然!”小虞探花坦答道。“西府報上去以后,家直接下了旨,貶為都頭,軍前效用……”
“這必然是家與張太尉當面說好的。”胡銓也順勢下了結論。
“大司寇(刑部尚書別稱)能樂意?”眾人紛紛頷首之中,又一人好奇。“他京十日,當堂拿下了大理寺卿和貴妃親叔叔,又速速判了楊政斬立決,還發文關西,質詢關西諸將,得吳節度以下數十大將上書自辯,并請朝廷置,一時風頭無二,算是給朝廷文爭了臉面……這次難道就要這般放過張太尉?”
“大司寇(刑部尚書馬)?”胡銓舉杯一飲而盡,搶在虞允文之前冷笑。“大司寇這些日子表面風,可私底下又如何好過?京中上下,都視他一京便將家攆走……以臣逐君,致使朝局張,外生怨……這兩月間,家在外,大司寇在京中其實是最難熬的,種種姿態,只是撐罷了!再鬧下去,他怕是真要結怨于上下外,然后連東南呂相公與李相公二人都要來函質問他了!”
“胡兄說的不錯。”有人接口以對。“此番地方經略與尚書侍郎對調,都以為劉侍郎(劉洪道)與大司寇是一路的,但劉侍郎卻在本月中旬,親自調度營中軍渡河攻破對岸的一軍寨,儼然是與大司不是一路人……可見大司寇狀若無敵,卻只是虛壯聲勢,在朝中并不得人心。”
“其實這些都是小道,便是大司寇真就繼續這般強勢下去,又如何呢?總是捱不過家掌握大局的,而咱們做事關鍵是要急君王之急,用心于大政方略,這才是正途。”胡銓忽然轉口。“而家自從在河接見了馬節度后,往后的大政方略便已經顯現,正是要一心蓄錢糧兵馬,以渡河北伐而已!往后幾年,萬事都要與這些事讓步的。”
“胡兄所言極是。”又一人應聲。“那日邸報將馬總管來見家的事登上去后,我們戶部便開始清查賬目,點驗倉儲了……但算了算去,卻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確系如此。”虞允文也蹙眉慨,在座中沒人比他更清楚家心思所在。“我記得林尚書昨日在太學有言語,今年歲,加上三百萬的國債盤子,和今年后半年青苗貸、子務的初,也不過三千八百萬緡(一緡相當于一貫錢或一兩白銀,此時實際價值約770文)……三千八百萬緡,若是用來養兵,養三十萬營軍,便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且說,周圍人自然知道虞允文此番是隨家出行的,故此,三十萬營兵說出口,便已經是心中信了,知道這是家與馬擴議論后定下的某種底線,但即便如此,聞得這個數字,也依然不免咋舌。
“家對營太厚了!”一陣驚愕之中,晁公武到底沒有忍住。“按照仁宗朝三司使蔡公上書所言,彼時一名軍一年耗費不過五十緡,而今養一營正卒,大約合計八九十緡,乃至于近百緡……若以此例來養兵三十萬,可不是什麼事都不要做了嗎?!”
“仁宗朝的軍須滅不了西夏。”胡銓既然心中早有計較,便干脆冷冷相對。“要想北伐收復兩河,正是要一年百緡的正卒三十萬!”
“可這樣的話,就只能再等幾年才能北伐了!”被懟到臉上,也可能是稍微喝了點酒的緣故,晁公武也終于不再裝謹慎。“胡兄,歲在這里擺著,要養三十萬營,還要準備錢糧做軍需、做封賞,沒五千萬歲是斷然不行的!”
“等幾年便有五千萬歲了?”有人蹙眉。
“自然是有的。”晁公武口而出。“本朝全盛時,歲近億(貫、石、束、兩、匹,不是合計總貫文),其中除去一石糧半貫錢的糧食、除了需幾乎無人買的草料,依然有六千萬直接的財帛收。而六千萬財帛中除了銅錢的貫文、白銀的兩,其中還有近千萬匹的絹……絹價值,雖然歷來都有波,但素來是一匹絹兩緡錢的價格!再考慮到絹的主要產地都在南方,未經戰,那本朝只要休養生息,是完全能做到歲三千余萬緡,外加八九百萬絹的!也就是合計五千萬貫的歲!”
晁公武博聞強記,如今又在修史,接的資歷極多,這番話說出來并無人質疑,于是眾人一時皆若有所思。
不過這里必須要多說一句……大宋是個財政極為集權的奇葩,的歲不是折合白銀,或者大約770文一貫、一緡的銅錢,最后得出總共價值多緡的總數,而是同時計量包括收到的糧食(石)、干草(束)、銅錢(貫)、子(緡)、絹(匹)、白銀(兩),最后才得出一億多石、束、貫、緡、匹、兩的奇葩總歲。
眾所周知,糧食是封建時代最基本的東西,是要用來直接供給軍隊、員、首都,還要用來救災的,不可能真的折價。干草更是只有軍需。故此,首先得拋開這些實,才能得出主要由錢和帛兩種構的大宋真正歲。
畢竟,只有這兩者才是公認的通貨,一匹絹兩貫錢,幾乎了通識,從員到士卒,再到尋常百姓,都非常認可這些絹跟銅錢、銀兩一樣,為有效的一般等價。
而晁公武意思正在于此——眼下幾乎絕大部分絹產地,其實都在大宋控制下,兩河造的直接損失,其實是非常低的,大宋理論上的財政上限還是很高的,那麼只要給大宋以時間漸漸封閉戰造的流效應,其實是可以恢復到一個非常出眾的財政位置的。
但是……
“要多久才能恢復到五千萬貫的歲呢?”胡銓蹙額以對。
“我算過了,按照眼下的恢復速度,七八年便可。”晁公武口而對。
眾人臉立即有所改變。
胡銓更是當場冷笑:“若是兩河百姓能再等七八年,家何至于在白馬驅除那些人?”
晁公武言又止,但終究是閉口不言,而其余人也沒有再討論下去的意思……這是一個結構問題,宛如是先做蛋糕還是先分蛋糕一般,注定無解的問題。
再說了,正如胡銓所言,趙家一力為之,早已經定下了基調。
“其實。”虞允文見到場面難堪,尤其是他與晁公武私非常不錯,終于還是忍不住稍作解圍。“也未必真要養足三十萬兵,稍微擴充一點營到二十四五萬,然后聯絡起蒙古人、契丹人、高麗人,征伐一撥黨項人,再加上河北義軍,量還是足夠的。”
“可若如此。”見到是好友開口,晁公武終于還是沒忍住。“北伐的人數將會更多,屆時軍需、賞賜、恤,又要多糧食,多錢?你們可曾算過嗎?”
“算過了。”之前那名在戶部的同年哂笑以對。“三十萬眾,便是有大河方便運輸也要相應數字的民夫才行,再加上友軍什麼的,估計要以六七十萬人為準,七十萬人,拋開當年秋收,從寬計量,得準備六百萬石的糧食,若是戰馬多一些,耗費更多,而且還要準備兩百萬束干草……其余鹽、醋、礬、干種種雜貨……攏共給個大約之數,須先儲備千萬石糧草!而額外的錢帛賞賜,加上軍需耗費,就簡單一些了,比照營大軍一年正常耗費便可!換言之,小千萬石糧草,兩三千萬財帛!國家需要有這般儲備,才能確保北伐足夠充裕!當然了,俏一點,以半年為期,而且考慮到中間十之八九能勾連一次秋收,減到五百萬石糧草,一千五百萬貫價值的財帛,也總能一搏的!”
“那好。”晁公武一言而斷。“若是七八年嫌長,定在兩三年好了,兩三年間,養著二十四五萬營,你們這些想著北伐的忠臣且告訴我,如何還能再攢的起五百萬石糧草,與一萬五百萬貫浮財?難道能憑空掉下來不?”
包間眾人旋即沉默,這就是家心頭大患,也是重臣們也陷為難的所在了……誰要是能解決這個問題,趙家肯定能讓他封侯拜相了。
“瞧晁兄說的。”梅櫟見到氣氛不佳,趕。“若是咱們今日這些才仕三年的同年能合力為家解此憂,將來這桌子上,人人都不了一個閣位置,為首者更是不了一個首相位置……咱們不過是趁著年節前探花郎回來,隨意聊一聊罷了!”
“說的不錯。”胡銓也覺得有些過了頭,當場起舉杯笑對。“無論如何,眼下總比靖康時要強上千萬分,何必焦慮過度?且為年節一飲!為家壽!”
眾人紛紛起捧杯。
而隨著一飲而盡,又一人失笑:“可惜了,咱們營王師到底不是真人那般野蠻,否則在西夏拷掠一些時日,按照西夏人存的糧食來比照,說不得也能有五六百萬的財發!”
眾人紛紛失笑,但隨即想起靖康中的損失,復又變苦笑,結果無論是胡銓、虞允文、晁公武,還是其他人,都只能借酒慨,氣氛終究難回到一開始那麼隨意了……當然了,這其中第一次過來的梅舍人,也到底沒有說出趙家找他打聽海貿數據的事。
下午時分,天再度暗淡下來,雪,趙鼎的張公子在蔡河南岸與諸位同學告辭,胡銓等人也在蔡河北岸一哄而散。
說到底,大家都只是普通人,都要下雨打傘,下雪早歸,籌備年節得。
與此同時,并不用籌備年節的趙家在宮中枯坐思索了許久,到底是起離開了石亭,卻是往吳貴妃那邊過去了。
二人相見,吳貴妃喜不自勝,趕抱著已經睡的兒子前來奉迎,卻不料,趙家接過長子后兀自在榻上坐定,復又笑對:
“妃,《西游降魔雜記》咱們許多日沒更了吧?”
吳貴妃面一滯,但看了看家懷中的兒子,還是立即笑臉相迎:“家所言不差,已經許多日沒更了……今日要更嗎?”
“今日要更。”趙玖依然笑對。
聽得此言,吳貴妃固然依舊強作笑,而旁邊馮益馮二卻已經立即回頭吩咐人準備筆墨了。
筆墨送到,趙玖抱著兒子一聲慨:“不過今日更的不是《西游降魔雜記》,這本書以后就不更了,反正是早有原委的民間故事,幾百年后會有名家整理名著也說不定……辛苦妃,咱們從今日起開本新書,一本要是朕不寫,將來說不得就沒人寫的書。”
已經鋪開紙張并在桌前坐定的吳貴妃怔了一怔,旋即恢復如常,反正更什麼書都只是個代筆而已,《西游降魔雜記》太監了自是吳承恩的事,關吳貴妃何事?
一念至此,吳貴妃放下鎮紙,又從馮二手中接過筆墨,便直接笑靨相詢:“請家賜下新書名目。”
“《水滸傳》!”趙玖看著懷中呼吸均勻的長子,口而出。“乃是說天上一百零八魔星下凡,在太上道君皇帝時被上梁山做了賊,卻在靖康中為國家大義所喚,了招安,為朕前驅,起抗金,然后等到建炎十年天下大定后,又替大宋出海開拓,遭遇種種奇聞地理之事。”
饒是早已經歷練出來,已經提筆的吳貴妃還是當場懵住。
趙玖見狀失笑:“朕也是被上梁山了……什麼都得試試……開始寫吧!”
祖龍血脈贏武,三千兵馬起家,奪徐州,吊打劉備和呂布! 天下諸侯,盡皆震驚! “劉備、曹操、孫權,世家之患乃是天下大亂之本!” “你們沒有能力,也沒有魄力將世家門閥根除!” “讓我贏武來吧,以戰功論賞,恢復我大秦制度,才能讓天下百姓真正當家做主!” 贏武俯視江山,立下宏願。 一段可歌可泣的大秦重造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一穿越就是絕色太子妃侍寢! 美人在側,皇位在前! 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 江山,權勢,盡在掌中! 從廢物太子,一路逆襲成為帝國暴君! 文武百官:“必須讓他做皇帝!誰不服我等跟誰急!” 天下第一:“跟他鬥了三百回合,他竟隻出了一成功力。” 將軍:“在他麵前,我的軍事才能就是個笑話!” 敵國皇帝:“讓此子做皇帝的話,整個天下沒人能擋住他!” 敵國女皇:“若是他願意娶我,我的整個王國當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