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洪武年間小神醫 第一百四十章:和徐輝祖說事

《洪武年間小神醫》 第一百四十章:和徐輝祖說事

 “不敢當,不敢當。在下也不過是混一口飯吃罷了!”陳松笑著回道。

 “誒,閣下此言差矣。如果閣下是混一口飯吃,那我豈不就是混吃等死之徒了?

 閣下的本事,人盡皆知,且不說一神鬼莫測的醫是膽量,就不是朝臣能比的。

 市舶司,新學。這兩件事放在別人上,拿出一件來都足以震驚,別說兩者全都出自閣下。”

 徐輝祖這話雖然沒有拍陳松的馬屁,但其中的恭維卻掩蓋不住。

 也是,陳松和徐達可以算作忘年

 要是真論起輩分來,那陳松也能稱得上是徐輝祖的長輩。

 “行了,先不說了。你先坐吧,我這盒子里裝的是冷飲,要是再不吃,可就化了!”

 陳松指了指大廳方向,將手中的盒子舉了舉。

 “好!”徐輝祖點點頭,朝著前廳走去。

 陳松提著裝有刨冰的盒子,朝著后院走去。

 剛剛來到后院,陳松就聽到了噼里啪啦的麻將聲。

 不用想,肯定是朱靜安又和那些侍打麻將。

 走到后院中,陳松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后院中央,麻將桌前的朱靜安。

 朱靜安將手中的一張牌拍出,大喊一聲,“胡了!”

 陳松笑了笑,提著食盒朝著朱靜安走去。

 來到朱靜安旁,陳松拍了拍朱靜安的肩膀。

 直到這時,朱靜安才發現陳松。

 “夫君,你看我這牌,又贏了!”朱靜安指著桌子上的牌,一臉笑容的對著陳松說道。

 陳松將手中的食盒在朱靜安面前晃了晃,說道:“這是我回來的時候,在路上給你帶的冷飲。

 酷暑難耐,現在吃正好,要是再等一會兒,恐怕就化了。”

 陳松將冷飲放在桌子上,又說道:“我現在有事,先出去了。”

Advertisement

 “好,我現在就吃。你忙你自己的事去吧!”朱靜安說著將食盒提起,也站了起來。

 對著圍觀的侍說道:“你們慢慢玩吧!”

 朱靜安畢竟是皇家出,皇家規矩多,就算是草的朱元璋,也是一樣,朱靜安不會在這種環境下吃東西的。

 陳松來到前廳,徐輝祖又站了起來,朝著陳松迎來。

 “不用多禮,坐吧!”

 陳松坐在主位,指了指旁邊的椅子,對著徐輝祖說道。

 坐定之后,陳松率先開口:“今天來我這,想必你也知道了是因為什麼。

 長話短說,我平日里也忙,估算著時間,市舶司出海的船隊也應該快回來了,要不了多久我就回去松江府。

 我還要給太孫上課,還有新學。所以,玻璃局這事,就要由你來負責了。我就起一個掌總,你覺得如何?”

 徐輝祖高興起來,原本他還想著,陳松可能會刁難他,沒想到什麼況也沒有出現。

 徐輝祖臉上的表變了,又有些擔心的說道:“只是這個玻璃局,我從來沒有接過。雖說打理過家中的一些產業,可這是兩碼事,我害怕做不好。”

 “你不需要擔心這個,一切我都會安排好。我已經將玻璃局的框架制定出來了,待會會給你。

 給你之后,你就按照我設置的框架來。不過,這不是目前最要的事,現在最要的事是修建玻璃窯。

 燒制玻璃的工人我早已經安排好了,就剩下玻璃窯了。”陳松說道。

 徐輝祖在來之前,顯然做過功課。

 他說道:“城外有琉璃窯,咱們可以去那里看看,如果行的話,就選定那里。”

 “這樣也好!”陳松點點頭。

 接下來的時間中,陳松和徐輝祖就這件事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不得不說,徐輝祖確實不是普通勛貴子弟能比的。

 他總能提出一些關鍵且創新的意見。

 “那販賣玻璃的商隊該如何呢?咱們再組建一個商隊?”徐輝祖問道。

 陳松搖搖頭,“這樣雖然能看看把控玻璃銷售,但你要知道,玻璃這個東西,尋常百姓家不一定買,也不一定買的起,肯定是那些士紳購買。

 若是咱們建立一個商隊,那咱們要付出多?這里面的花銷不敢算啊,還沒賺錢,前期就要花掉不錢。”

 陳松之前算過一筆賬,如果采用專賣的方法,固然能將玻璃產業牢牢把控在手中,可剛開始的時候,組建商隊,打通商路,要花掉的錢肯定不會

 所以,陳松便想到了這個年代的鹽引開中法和后世的經銷商法。

 鹽有鹽引,陳松打算弄一個玻璃引。

 商人如果想要販賣玻璃,就必須從陳松手中購買玻璃引。

 有了這個玻璃引之后,才有資格販賣。

 但是,有了玻璃引不代表就有了玻璃。玻璃是另外買的,由這些商人自己另外掏錢。

 這些商人沒有定價權,定價權在陳松手中。

 如果違反陳松制定的價格,陳松有權利取消商人手中的玻璃引。

 商人販賣玻璃時,不準區域販賣,只能在各自的區域

 陳松細細的說著自己的辦法,徐輝祖坐在一旁,臉上的表非常彩。

 “怪不得父親對他的評價如此之高,怪不得陛下如此倚重他。

 言談舉止間就決定了如此繁雜之事,要是給朝臣,估計夠嗆能這麼快制定出來。”

 徐輝祖的心里對陳松多了不佩服。

 一語言罷,徐輝祖已經將自己擺在了下位。

 “那啥,陳先生,那就按照你說的來辦吧。”徐輝祖恭敬不

 “這樣吧,明天去一趟那個琉璃場看看吧!”

 回到家,徐輝祖半夜睡不著覺,陳松今天說的話以及以前做的事不停的浮現在徐輝祖腦海中。

 徐輝祖坐起來,來到書房,點燃蠟燭,攤開一張宣紙,提起筆,書寫起來。

 寫完之后,找來一個信封,將宣紙裝了進去。

 這是寫給徐達的信,主要就是將最近的事說給徐達。

 ……

 第二天中午,陳松坐著馬車,朝著城外琉璃廠而去。

 徐輝祖坐在陳松對面,給陳松介紹著琉璃廠的種種。

 馬車行走在道上,朝著琉璃廠而去。

 徐輝祖對應天府比陳松的多,知道不陳松不知道的事

 徐輝祖說道:“琉璃廠有大爐三座,小爐五座。

 這些窯爐生產出來的琉璃大都進了皇宮和各地王府,陛下節儉,打算過幾年對削減琉璃的用度。”

 “這樣的話,倒是可以將這些琉璃窯爐接手過來。

 琉璃窯和玻璃窯的構造不算太大,改改也能生產玻璃。

 以后,出了大明境,還有海外。這可是一個大頭,要長遠考慮。”陳松回道。

 兩人一句一句的談著,沒多久,馬車停在了琉璃廠外。

 琉璃廠距離應天府城比較遠,周圍是一大片荒地。

 琉璃廠的污染比較大,所以設立之初,朱元璋就讓人安排在城外荒無人煙的地方。

 琉璃廠大使早已經收到消息,在大門外等候多時了,見陳松和徐輝祖走下馬車,急急忙忙的迎了上去。

 “下見過兩位大人!”琉璃廠大使急忙朝陳松和徐輝祖拱手行禮。

 陳松擺擺手,說道:“起來吧,不用如此。先帶我們去看看琉璃廠的況吧!”

 陳松邁開步子,朝著琉璃廠走去。

 琉璃廠的布局和這個時代的工坊布局差不多,說不上雜無章,也有幾分樣子。

 十幾個著膀子的工人在一座大窯爐旁邊忙活著。

 琉璃廠大使站在陳松旁邊,指著眼前的這個琉璃窯爐,解釋道:“這座琉璃窯爐建造于洪武元年,距離如今已經有十四年了。

 它是琉璃廠中建造時間最早的窯爐,也是最大的窯爐。皇宮的很多貢品,都出自這個窯爐……”

 陳松看著這個窯爐,問道:“如今這個窯爐況怎麼樣了?”

 “現在的話,況也還好。就是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些小病。

 但總來說,況還不算糟糕。”玻璃廠大使說道。

 陳松回過頭,又開始在琉璃廠中轉悠。

 沒花多長時間,陳松將琉璃廠轉了一個遍。

 陳松也選定了該改造幾座琉璃窯爐,該如何改造。

 在這里待了不久,陳松坐上馬車回家了。

 徐輝祖在陳松的家門口下來,沒有進去坐,而是直接去了皇宮。

 陳松看著徐輝祖遠去的背影,知道徐輝祖是去找朱元璋。

 陳松笑了笑,收回了目

 徐輝祖被一個小黃門帶進了書房。

 他正準備行禮,被朱元璋止住了。

 “今天怎麼樣啊?從常青那里學到了什麼?”正在批閱奏折的朱元璋笑著問道。

 徐輝祖恭恭敬敬的回道:“陛下,陳先生是臣見到本事最大的人。”

 “那和你父親相比呢?”朱元璋揶揄道。

 “臣的父親領兵打仗強,可如果在其他事上,卻無法和陳先生相比。”徐輝祖一臉真誠,并沒有因為徐達是自己的父親而偏袒徐達。

 “說的不錯,天德領兵打仗的本事有目共睹,可其他方面嘛,確實不太行。”朱元璋笑道。

 “陛下,陳先生對玻璃窯已經有了非常完善的制度。

 ……”

 徐輝祖將自己從陳松那里聽來的事告訴了朱元璋。

 其實,陳松在之前就給朱元璋說過這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