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來得太突然,俞大慶當了老婆的一些首飾才勉強把帳目做平了。
竇秀昌安排了竇賬府房的查賬,見賬實相符,讓俞大慶劃了押。舅母送了二百兩銀子的儀程,還有一些瓷、屏風等賞賜,選了個吉日,擺了酒席為俞嬤嬤一家送行。
真定縣里就傳出竇家七爺要娶新婦了,前頭七的媽媽榮養,竇家賞了很多銀子給養老。
俞嬤嬤的馬車出城門的時候,就有人悄悄地丈量馬車碾出來的印子深淺。
后來竇家就有人聽說俞嬤嬤一家回鄉的路上遇到了強盜,不僅財被洗劫一空,而且俞嬤嬤了驚嚇,不幾日就去世了。俞大慶也被砍傷,雖然保住了一條命,卻落下了殘疾,從此生活不能自理……
而舅母見事已經理得差不多了,向竇府的眷辭行:“……壽姑舅舅還等著我回去過年,壽姑就拜托您們了。”
不管是二太夫人還是幾位太太,都高興地應喏了。
待送走了舅母,竇家開始準備過年。
趙谷秋去世后,西府那邊的年事都由竇世榜夫妻打理,今年因為有竇昭的事隔在中間,冬至節請竇鐸過來吃餃,竇鐸都以天寒地凍、不適為由推了。竇世榜有些拿不準,特意請二太夫人示下。
二太夫人去了西府:“……雖說同意書拿到了手,但沒有舉行儀式,王氏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我看,今年不妨讓跟著老三媳婦幫個手,也算是學學怎麼主持中饋,明年過年,我們兩家就各過各的吧!”
竇鐸淡淡地應了。
王映雪被到三太太邊幫忙。
自然是喜出外,想著自己初經這事,既不能太過寒酸,也不能太過華貴,將頭發整整齊齊地綰了個圓髻,穿了件半新不舊的茜紅玉堂春的妝花褙子,只在耳朵上戴了枚赤金一點油的耳丁,打扮得干凈利索又謙和得地去了東府。
三太太正在和管事的媽媽對賬,見進來只是抬頭說了聲“你來了”,就讓丫鬟端了個繡墩給:“你先在旁邊看著,有什麼不懂的,再問我。”說話間,已有管事的媽媽、面的大丫鬟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小小一間廂房,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王映雪小時候在京都住過一段時間,也曾隨著母親到些高門大戶走,那些人家過年也像現在似的。不以為忤,溫聲說了句“三太太您忙您的,不用管我”,坐在了繡墩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地看著三太太示下。
有管事的媽媽賬目不對,和三太太爭辯:“西府趙家舅太太過來的時候,家中連著開筵席,茶酒的開銷也跟著比往日要多……”
王映雪聽到“西府”兩個字,立刻豎了耳朵。
“比往日多是正常的,”三太太道,“可比往日多出三來,是不是太多了些?”三太太說著,翻著賬,“你看,這是六爺中舉時家里的開銷,你再看趙家舅太太過來時的……”
“六爺那個時候還是仲秋,趙家舅太太卻是過了冬至才走,冬至一過,這鴨魚都漲了價……”
“冬至之前,各個田莊不是要送東西過來嗎?”三太太不為所,“怎麼你們還到外面去買?”
“趙家的舅太太可是從仲秋住到了小雪。”管事的媽媽急得角冒泡,見王映雪一半新不舊的裳,又很是面生,只當是哪個管事的媳婦,一面和三太太說著話,一面指了王映雪:“去,給我倒杯茶來!”
“我?”王映雪愕然,朝三太太去。
三太太卻和那管事媽媽像斗似的互相瞪著。
王映雪再看三太太的丫鬟、婆子,沒一個做聲的,只好慢吞吞地起去給那管事媽媽倒了杯茶。
可心里到底憤懣難消,悄悄地問小丫鬟:“這管事媽媽是做什麼的啊?”
“你說竇媽媽啊,”小丫鬟順著的手過去,笑道,“是我們竇管事的老婆,人最耿直不過,從前是太夫人邊的丫鬟,就是我們府上幾位爺見了,也要給幾分面的。”然后好奇地問,“你是哪個房頭的?我怎麼從來沒有見過你?是新晉的管事娘子嗎?”
王映雪后悔自己穿得太樸素,第二天梳了個墮馬髻,戴了翡翠大花,穿了件蔥綠的妝花小襖,艷四。
進來稟事的人都笑著朝點頭,問三太太是什麼人。
“是東府的王姨娘。”
那些人再看,就多了幾分好奇,幾分探索,甚至有幾分不屑,吃飯的時候那些丫鬟婆子三三兩兩地朝過來,一轉,那些人就發出一陣曖昧不清的嬉笑。
王映雪又又惱,后悔自己穿得太打眼,一整天如坐針氈般地過去了。
回到棲霞院,胡嬤嬤告訴:“二太夫人打發柳嬤嬤把明姐兒接了過去。說是快過年了,您要跟著三太太學管家,明姐兒沒人照顧,正好抱過去和四小姐做個伴。”
竇明長這麼大從來沒有離開過王映雪,王映雪如被割了似的,這個時候了,又不好再去東府把人接回來,埋怨胡嬤嬤:“你怎麼也不打發人跟我說一聲?我也好回來的時候抱了明姐兒回來。”
胡嬤嬤在心里道,誰知道東府沒人知會您啊!
可這話卻不敢說,只得誠惶誠恐地認錯。
王映雪一會兒擔心竇明離開了不習慣,半夜里吵鬧不休;一會兒擔心二太夫人屋里的人趾高氣揚,對竇明照顧不周;一會兒又擔心竇昭欺負竇明,翻來覆去,一夜未睡,第二天大清早梳洗了一番就去了竇鐸那里。
“我去東府了。”恭謹地向竇鐸待自己的去向,然后以一種隨意的口吻笑道,“二太夫人把明姐兒接了過去,說是讓和壽姑作個伴,您看,我們什麼時候把壽姑和明姐兒接回來好?”
這件事二太夫人給竇鐸打過招呼,竇鐸心知所謂的“忙”是借口,二太夫人這是看不上王氏,怕把孩子教壞了,而他則不是想看見這兩個丫頭片子——一個分了他一半的家產,一個是生子,全都不是什麼好東西!看見心里就煩。又想著王氏要不是這麼鬧一場,正正經經地娶進了門,再給他添個孫子,有個王行宜這樣的外祖父,走到哪里也不含糊,他也就心滿意足了。偏偏天不順人愿……他連帶著看見王映雪也很煩,語氣不善地道:“你先把你自己的事做好了,不要凈些瞎心。家里這個樣子了,你讓兩個孩子往哪里站?”
王映雪話沒有討到反而了一頓喝斥,心里十分委屈,咬著去了東府。
到了中午,三太太留一起用午膳,并問:“你可有什麼不懂的?”
原想去二太夫人那里看看竇明的,三太太留,怎麼好拒絕,以小輩的份站在一旁服侍三太太用午膳,見三太太問,笑道:“我看家里的事都是舊例,找本從前的賬目看看,想來能事半功倍。”然后謙遜道,“也不知道說的對不對,還請三太太指正。”
“到底是宦人家出,”三太太笑道,“一看就懂,一點就。不像我那會,什麼也不懂,看了半天也沒有記住。后來還是三爺告訴我,我這才到了些門路……”對倒是很和氣。
王映雪就陪著三太太說話,到了下午,又陪三太太去了庫房清點過年的貯藏。
忙完,已到了亥時。
的丫鬟瓊芳過來回話:“二太夫人那里戌正就下了鑰匙。”
王映雪疲倦地回了西府,翌日又跟著三太太去了幾家寺院,送了明年的香火錢。
這樣今天這事明天那事地忙了幾天,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有七、八天沒有見到竇明了,也沒有人告訴竇明怎樣了。急起來,覺得東府的人是故意的,丟下了清點了一半的庫房,去了二太夫人那里。
丫鬟、婆子倒沒有攔,笑盈盈地把迎了進去。
紀氏和竇昭都在。
見進來,紀氏笑著點了點頭,倒是竇昭,親親熱熱地喊了聲王姨娘。
王映雪上前給二太夫人行了禮。
二太夫人戴了個灰鼠皮的兔兒臥,斜斜地歪在臨窗熱炕的大迎枕上,手里拿著個番蓮紋掐琺瑯的盒兒,笑著問:“怎麼,老三那里歇下了?”
別說此時三太太正忙得焦頭爛額,就是三太太沒事在家歇了,當著二太夫人的面,王映雪也不敢說啊!
“三太太忙得腳不沾地的,”撇清似地忙道,“是我想著有幾天沒見著壽姑和明姐兒了,特意來過來看看。”
二太夫人聽著,滿意地點了點頭,道:“鄔家過來送年節禮,鄔家的五爺和七小姐也過來,我讓們帶著明姐兒過去串門了。”
鄔家,是指玉二的娘家。
王映雪聞言心下稍安。
玉二也是宦人家出,的祖父曾做過縣令,叔叔鄔松年如今在翰林院修撰,鄔家的五爺和七小姐是指鄔松年的長子鄔善和長鄔雅。
念頭閃過,王映雪又心生狐疑。
那鄔善今年七歲,鄔雅四歲,和竇昭的年紀也差不多,為何明姐兒去了竇昭卻沒有去?
※
姐妹們,今天回婆婆家過年,那邊沒有裝網絡,無線網卡的效果不是很好,改文會有些不及時,還請大家包涵包涵!
(*^__^*)嘻嘻……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力。)
明珠是家中不受寵愛的庶女。 一朝入了太子殿下的眼。 便被送到了他的別院,成了他的外室。 四五年被鎖在小院里不見天日。 直到有一天。 太子殿下要娶親,毫不猶豫賜她一杯毒酒。 明珠才知道太子殿下并沒有那麼喜歡她。 重生之后。 明珠一心只想逃離冷酷無情的太子殿下。 男人嫌她身份低不能娶她,她說好。 男人見她乖巧懂事,對她多了幾分憐愛,說:“我會照顧你一輩子。” 明珠表面上假裝很感動,結果等到時機一成熟 ,肚子里揣著崽立馬跑了。 人跑了之后,太子殿下才深刻體會到后悔這兩個字是怎麼寫的。
【虐渣爽文 男強女強 團寵萌寶 隨身空間】醫學天才溫錦,意外穿越到花癡醜女身上,醒來就是洞房花燭夜。“王爺,你聽我解釋,我不是……”好疼!想哭!原主就是個顏狗 舔狗,竟然招惹了暴躁癥王爺,小命都作沒了。好在她有醫術在手,前世的胎記竟然跟她一起穿越,變成了隨身靈泉空間!被棄六年後,華麗變身的溫錦帶著萌寶走出冷院,手撕白蓮,痛扁綠茶。撩什麼男人?獨美做個富婆它不香嗎?溫錦帶著萌娃,治病救人賺銀子。醫治瘸腿大哥,鼓勵哥哥做大官。沒有金大腿,靠著金手指咱也能成為人生贏家!唉,不對,這個又帥又撩的王爺怎麼老糾纏她?說好的冷清疏離,兩看相厭呢?
許明舒生得美,又是家中獨女,自出生起便是府中長輩捧在掌心裏的明珠。 十六歲時在姑母宸貴妃的授意下以靖安侯嫡女的身份嫁給了她的養子,七皇子蕭珩,成爲他的正妃。 蕭珩爲人穩重內斂,瓊枝玉樹,平日裏又待她極好。原本以爲他們夫妻二人能彼此恩愛,相敬如賓。 未曾想大婚當晚,蕭珩卻踏進了妾室的房間,讓她成了整個皇宮的笑話。 後來許家落難,她被禁足在宮裏成爲虛有其名的太子妃時,她才明白蕭珩曾經的虛情假意,都是迫於無奈不得已的隱忍。 蕭珩登基那日,許明舒身着一襲素衣,於宮中自盡。 沒人知道,遠在兗州浴血沙場三天三夜得勝歸來的年輕將軍鄧硯塵,在聽聞消息後突然毫無預兆地墜馬,倒在地上心悸到無法呼吸。 …… 再次睜開眼時,許明舒回到了前世入宮前的那年除夕夜。 外頭爆竹聲聲響起,她尋聲而出,在長廊盡頭看見了長身而立,披着盔甲的俊俏少年。 許明舒熱淚盈眶,她同前世一樣開口問他:“小鄧子,我的歲敬呢?” 少年笑得溫潤好看,將手伸到她面前,一枚明月簪靜靜的躺在掌心裏,“在這兒。” 鄧硯塵少年英才,年紀輕輕便精通兵法做到了玄甲軍副將的位置。 後來靖安侯被返程途中遇襲,他從老侯爺的手中接過玄甲軍那日起,浴血沙場抵禦外敵從無一日停歇。 他想拿軍功同皇帝換一個人,可那個人卻沒等到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