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鄧名跟著袁宗第、劉純、賀珍帶領的一萬明軍抵達鄖城下。
正如郝搖旗預料的那樣,清軍已經完全退回城堅守。鄖府周圍有五千多清軍,但大部分都是戰鬥力、士氣和忠誠都極爲可疑的輔兵,就是擁有武、盔甲的一千多產戰兵也無法和調去西南的兵丁相提並論。
因此鄖的守、守將本不打算與上萬明軍在野外戰,而是下令放棄所有外圍據點、烽火臺、驛站,統統撤府城防守。雖然放棄驛站和烽火臺就等於自放棄了與周圍聯繫的能力,但鄖方面對明軍的行模式也相當瞭解,他們知道這些明軍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府城和周圍收集一些資和人力。雖然鄖府的城牆並不是十分高大堅固,但也不是這些缺乏重炮、攻城武的明軍能夠輕易撼的。
既然知道明軍的作戰目標,那麼清軍的應對之策也就很顯然了,他們把周圍驛站、烽火臺和據點中的資、人手全數撤回城中,近郊的居民以及居民手中的資也趕在明軍抵達前儘量搬城中。這樣就能讓明軍的收穫較爲有限。明軍的收穫越是有限,能夠呆在鄖城下的時間就越短,搜索範圍也就越小。
明軍在城外安營紮寨的時候,鄖城的守軍一點也不慌,就站在城頭上冷眼看著城下的這些明軍。有經驗的老兵還給年輕的兵勇鼓勁打氣,讓他們不要太過張。這鄖城的兵力差不多是城外明軍的半數,但火比起城外卻只多不,若是明軍真想不開,強攻城池的話,一定會撞個頭破流。
鄖到明軍進攻的消息,守軍很早就給上游的谷城、還有襄府發去了報急信件。就在他們發走信件後不久,鄖這裡也收到谷城的急報,說是有上萬明軍近城池,要鄖這裡調一些部隊去增援。
“這次賊人的規模還真不小。”看到谷城的急報後,鄖的地方和守將很快就把局面猜測個八、九不離十:“肯定是兩路賊兵齊發,一路去了谷城,一路來我們這裡,讓我們無法互相支援。”
以往若是鄖到郝搖旗的威脅,谷城就會派來一支援軍。這支援兵不會進鄖,人數也不會太多,只有一千左右。但其中有戰鬥力的戰兵比例較大,會遠遠地駐紮監視明軍,如果明軍爲了收集資而太過分散,這支清軍也會主發起進攻,攻擊那些落單的明軍小分隊。若是谷城告急,鄖的反應也會類似。這種牽制行會迫使明軍謹慎地行,不敢四下分兵,這樣明軍的收穫就會更小,在清軍控制區停留的時間也會更短。
不過眼下明軍顯然是兩路並舉,每一路對清軍都擁有絕對優勢,那麼鄖和谷城就都不可能派出援兵了。鄖的清軍判斷,自己和谷城的急報很快都會傳到襄,那裡倒是可能派出一些援兵,不過數目同樣不會很龐大,目的也僅僅是監視明軍而不是驅逐。
“就算襄派了援兵,也要先到谷城,不一定能到我們鄖來。我們不用想太多了,專心守城,等著明軍退兵吧。”鄖的清軍得出了結論。
轉載的注意:湖廣這仗沒有做好準備,郝搖旗的目的地是谷城,我沒仔細看,原章節修改了。
數理化三料博士回到了崇禎時期。距離大明滅亡只要十幾年了。蒸汽機、珍妮紡織機、蒸汽機船、後裝線膛槍……一場工業革命在大明一步步開展。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朕既為天子,當手提天子劍,蕩平不臣。懸頭槀街蠻夷邸間,明示萬裡,凡日月所照,江河所在,皆為秦土。
穿越大唐。 蘇辰原本只想做個混吃等死的咸魚。 所以帶人將莊子打造成了個世外桃源。 但貞觀三年冬,大雪肆虐,天下受災,民不聊生。 有兩個自稱商賈的人,因為怒罵他撒鹽掃雪,而被家丁抓了起來。 一個自稱姓李一個姓房。 對莊子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每天更是追問蘇塵各種天下大事。 “你覺得當今圣上如何,他是否該對這次雪災下罪己詔?” “突厥犯邊,大軍壓境,你覺得如何才能退敵?” 蘇辰煩不勝煩,但偶爾也會指點幾句。 直到這天,姓李的家伙忽然說。 “攤牌了,我不裝了,其實我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