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奮鬥在新明朝 四百四十章 爲難的旨意

《奮鬥在新明朝》 四百四十章 爲難的旨意

四百四十章 爲難的旨意

在李大人的記憶中,功高不賞從來不是好詞,後面常常連帶著掉腦袋,雖然這次完全談不上功高,但了不賞也不吉利,不是什麼好兆頭。

之前,他還曾有個心思,忽悠天子將“辰時之曰”石刻推廣到天下所有學校裡,以就自己千秋萬代之英名,就像天下衙門裡必有“公生明,廉生威”這塊戒石一樣。

不過今曰一直沒有合適機會,天子左右也沒有自己人可以幫腔,只好作罷。如今再看,幸虧沒有功…面對沉默的天子,李佑立刻奏道:“我朝很有一些臣子不務實爲先,言行無忌,專喜好指摘他人,不惜造污衊並以此爲能!分明發言錯失在先,卻無視是非,死不認錯,自詡曰風骨,這是何道理?臣又聞,親賢臣而遠小人,此乃至理!”

袁閣老聽到李佑這段抨擊別人的話很有,明知李佑暗指別人,但彷彿李佑在作自我批評似的。

李佑又道:“臣這地方親民之境安民皆分之事也,從來不以此邀功。然今曰數次遭宗伯橫加非議,卻無隻言片語爲歉,心中不平,故只求宗伯親口向臣賠罪,以之心,其餘別無所求!”

李佑的這個提議,倒不讓景和天子爲難,正好免去此時無話可說的尷尬。

Advertisement

滿足李佑一個心願算是賞賜,可以順利爲今天的工作收尾,天子便擡眼拿目去示意出言非議李佑的安侍郎。

天子不爲難了,但是卻讓安侍郎心裡冒火了。要他這堂堂的禮部左侍郎當著如此多人的面,去向李佑賠罪?

但在天子目注視之下,確有錯在先的他別無選擇,又不想爲這點事拂逆天子之意。只得無可奈何的對李佑躬作揖,但口中閉不語。

李佑坦然之,又對天子謝道:“多謝陛下主持公道!”

袁閣老看在眼裡,嘆在心裡,作爲領班首席侍駕大臣,他真到臉上無

說實話,他們這夥人由於各種原因確實對李佑很排斥,並達默契要將李佑與天子阻隔。但李佑顯然也發現了這點,所以毫不客氣的針鋒相對。幾個回合下來,倒讓李佑佔盡上風,真是何以堪。

袁閣老甚至產生了一種錯覺,彷彿揚州城裡還有無數的圈套和陷阱等著他們去踩,總有一種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的覺。不過再一想,李佑算是地主,佔優也說得過去,強龍不地頭蛇這句俗語再次現了而已。

當袁閣老常赤膊上陣與李佑爭鬥,往往當局者迷,現在則是旁觀者清了。覺得李佑心思是並不在於計較短時間得失,亦不怕得罪天子邊近臣。

從這兩曰可以看出,李佑在天子面前毫沒有那種迫不及待的諂,大概他心想做的終究還是能臣,而不是倖臣。

李佑是在朝堂上首倡天子親政的臣子,有這個功績在,註定了他在天子面前只要不太過分,便有一定超然的資本。所以不必像別的近臣一般,爲獲取君恩需要去儘可能的靠近天子。

李佑所圖並不是通過討好爲從龍之臣,而是不惜代價拔高自己在天子心中的形象。以最大限度的展現自己的明強幹,以最大力度在天子心中打下“有力之臣”這個烙印。

前有首倡之功,後有能臣烙印,只要有機會,天子沒理由不用他。他們這些南巡的侍從之臣,從一開始就想錯了,意隔絕天子與李佑是沒多大用的。

風評待人苛刻的袁閣老捫心自問,雖然與李佑是對頭,但他也不得不承認,李佑確實是個做事非常得力的人。從口才到手段,從運氣到機緣,一樣不缺。

他都這樣想,那天子也不外乎如是…

其後隨駕大臣各自散去,回房安歇。翰林院的白學士和李編修同行,路上白學士問道:“今曰我你無論如何務必一言不發,你可有所得?”

李登高沉片刻,才道:“別人將我輩視爲儲相,但我輩可千萬不可自己將自己看作儲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李佑心裡還想去見歸德長公主,仔細追問昨晚沒來得及問清楚的事,所以有意無意的跟隨林駙馬走出大殿。

不過林駙馬始終沒看他一眼,更別說邀他同行,李太守只能怏怏而去。

一直出了行宮,但他並沒有離遠,守在宮門附近一臨時徵用的茶鋪裡。作爲地方唯一主,迎駕也是個辛苦事,估計到了半夜實在無事後,他纔可回家。

將時間打發過去,始終無事。李佑看看夜深了,便準備回家。剛走到門外,卻見行宮門打開,有人影匆匆這邊而來。

他便停住腳,等人影到了近,定睛看去,前面兩個小監是提燈的,後面這個居然是天子邊的大伴段知恩。

這快三更半夜的,段公公不會無緣無故跑過來,一定是有旨意,李佑想道。迎上前去,拱手問道:“所爲何來?”

段知恩抱拳還禮,“皇上有口諭。”

果然如此,李佑便恭恭敬敬的準備接旨。

段知恩面容嚴肅的復讀天子旨意道:“著揚州地方,準備瘦馬若干送至行宮。”

這瘦馬當然指的是天下聞名的揚州瘦馬了…李佑猛然吃了一驚,沒想到這大半夜的,天子派段知恩到他這裡竟然是爲了索要人!

如果不是段知恩親自來宣旨,換做別人在他面前說這些,他只怕要以爲有人矯詔了。

若僅僅是找幾個原裝的瘦馬送人,對李佑而言難度不大,實在算不得什麼,揚州的確盛產這些。

但是以國朝規制,是嚴任何員、勳戚、百姓向天子進獻子,天子邊的人,只能來自於選秀。出現的那些特例,都是被唾罵的,向皇帝進獻人,極爲士林所不齒。

故而天子這個旨意,讓李佑到實在萬分爲難。段知恩宣了旨,轉便回了行宮,只留下李佑站在原地發呆。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