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首輔方從哲昨日午後啟奏萬歷皇帝,請求閣臣和七卿同去國子監聽取大辯論總結陳詞,萬歷皇帝準了,所以今日一早方從哲就派人通知六部衙門及都察院的堂同赴國子監——
大明製,以六部尚書和都察院左右都史為七卿,而時下的北京六部只有吏部尚書鄭繼之和刑部尚書李鋕是正職堂,其余四部都是由侍郎代署,都察院也缺左都史,由右都史張問達掌院事,這七位大臣接到方從哲的通知皆詫異:方閣老不是對徐啟、張原等人繞過閣舉行大辯論很惱火嗎,怎麼竟要六部七卿都去聽取辯論?
張原起先也到奇怪,方從哲應該知道沈榷一方已經辯論失敗,方從哲怎麼還會大張旗鼓讓這些大臣來旁聽,方從哲想幹什麼?隨即就明白方從哲的用意了,心下微微一歎。
彝倫堂上,皇太子朱常端坐在太祖敕諭下,六部七卿、詹事府、翰林院、國子監的員分列左右,除了萬歷皇帝不在此間,大明朝的實權人幾乎都到齊了,國子監祭酒朱國禎向皇太子稟報了前日辯論的況,又稟明蓮池大師已圓寂、劉宗周留書一封退出了今日的辯論總結已經啟程回江南——
大辯論主張嚴天主教的沈榷一方四人現在只剩兩人了,沈榷稟道:“太子殿下,前日第二場辯罷,修撰張原與劉宗周一路同行談,劉宗周退出辯論定是張原從中作梗。”劉宗周在這次辯論中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今又中途退出,這讓沈榷很不滿。
張原不客氣道:“啟東先生是沈侍郎從紹興請來的,現在離京,沈侍郎竟不知其中緣故,卻妄加猜測,實為可笑。”
皇太子朱常道:“劉宗周不是留有書信嗎,信裡怎麼說?”
沈榷恨恨地瞪著張原,向皇太子稟道:“劉宗周信裡說時事日非、斯道阻喪,他做不了濟世之臣就做弘道之儒,這豈不是這次辯論中歪理邪說囂張橫行讓他極為失才憤然離京?”
李之藻道:“辯論由東宮主持,尚未有定論,劉宗周中途離去是無人臣之禮,枉稱名儒。”
朱常知道這些大臣們爭論起來沒完沒了的,說道:“今日是辯論總結,你們雙方各自陳詞吧,徐讚善先說。”
徐啟便將十五、十六兩日己方的辯論觀點和論據簡明扼要地陳述了一遍,沈榷隨後也把他們一方的觀點和論據當眾陳述,張原聽出其中有些論據是沈榷新加出來的,當即提出異議,要求調出文吏的筆錄印證——
方從哲開口了:“張修撰何必這麼斤斤計較,今日是辯論總結陳詞,稍加補充也未嘗不可,現在雙方已經各抒己見,就由翰林院、詹事府諸評論雙方得失吧。”
詹事府詹事錢龍錫向皇太子稟道:“容臣與詹事府同僚商議後再來評論。”
翰林院侍讀學士郭淐也提出同樣要求,得到皇太子準許後,詹事府和翰林院的三十名員便退出彝倫堂,到東邊國子監祭酒辦公之所商議去了,彝倫堂上眾則靜靜等候,祭酒朱國禎請皇太子和皇長孫到後堂小憩,大約過了三刻時,詹事府和翰林院諸位員回到了彝倫堂上,皇太子也重新歸座。
郭淐年長,錢龍錫讓郭淐先發表評論,郭淐說了一大通先賢高論,最後的評語果然不出張原所料,依然偏向於沈榷一方,但措詞較溫和,認為西人良善博學者也可為大明效力,不必一律驅逐。
錢龍錫觀點與郭淐相近,也是一種折衷的態度,徐啟、李之藻以及龍華民那四位傳教士明顯有些失落,
前兩日的辯論分明是他們這一方佔了上風,但這些評判的員還是偏向沈榷,不免讓他們到沮喪——但張原對這個結果並未到有多麼意外,晚明保守勢力極其強大,李自都快攻到北京城了,朝廷員還在為是否遷都南京爭論不休,而現在是萬歷四十四年冬,奴爾哈赤尚未發布“七大恨”進攻大明、出生於萬歷三十四年的李自和張獻忠這一對同齡人還在陝西放羊,大明朝雖有天災人禍,但在大多數臣民看來,這還是盛世,並沒有多危機,盲目自大是普遍的心態,張原並不能憑一場辯論就能改變這種局面——
而方從哲親臨國子監就是給翰林院、詹事府這些員施加力,因為方從哲早已表明是支持沈榷的,這些員哪裡會為了徐啟和張原而忤了首輔方從哲的心意,若不是徐啟、張原在辯論中佔了上風,評判員們的措詞還不會這麼溫和,肯定完全倒向沈榷一方——
方從哲瞥了徐啟、張原等人一眼,微微一笑,心道:“在朝中說話憑的是地位和實力,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又有何用。”向皇太子朱常施禮道:“太子殿下,這場辯論至此為止吧,臣以為這種辯論除了擾人心之外,於國家政事毫無補益,以後萬萬不要再舉行這種無謂的辯論了。”
方從哲想三言兩語就把這次辯論的影響抹掉,要照常施行沈榷止天主教的主張,徐啟、張原諸人當然要力爭,徐啟道:“前兩日的辯論,於格窮理、興利除害皆有探討,怎能說毫無補益。”
皇太子朱常對講徐啟是頗為敬重的,問道:“那徐讚善通過這次辯論想要在朝政上有哪些革新?”
徐啟道:“臣有三點建議:一,釋放王肅等教士和教民,將南京教堂還給耶穌會士;二,由禮部開設歷局,參照西洋歷重修歷法;三,翰林院設譯書局,由儒臣和西洋陪臣翻譯西洋歷算、地理、醫藥、農田、水利書籍,補我大明之缺。”
方從哲道:“王肅、謝務祿煽教眾、企圖謀反,絕不能姑息,至於歷法,西洋歷法絕用不得,我大明豈無郭守敬那樣的人才,欽天監自會吸納懂歷法的賢才修歷,何須西洋人參與,翻譯西洋書籍更屬無謂,我大明農書有《齊民要》、醫書有《本草綱目》,比之海外偏遠的西人書籍豈非更適用。”
張原道:“《齊民要》書於北魏,距今一千多年,方閣老還認為適用於時下的大明?”
方從哲冷冷道:“為何不適用,難道西洋的學問就適用嗎?”
張原道:“徐讚善正編纂《農政全書》,是針對我大明近年旱澇頻繁而作的,參考了北魏《齊民要》、元代的《農書》,去蕪存菁,著重論述備荒救災,當然也引用了《泰西水法》這類書籍,方閣老認為這種書有編纂的必要否?”
張原問話的口氣似乎很恭敬,但方從哲聽得出其中的譏諷,一個六品修撰竟敢這麼對他說話,是想在翰林院一直待著嗎,說道:“編纂農書那是徐讚善的事,推行利農政令是朝廷的事,互不相乾。”言下之意是張原在萬言廷策裡提到的徐啟《甘薯疏》休想推行下去。
這一刻,張原很想把方從哲揍一頓,堂堂首輔不論是非、只看喜惡,這樣的國家還能治理得好!
太監王安向皇太子朱常耳語幾句,朱常便發話道:“辯論至此為止,記錄的書吏三日把辯論記錄整理謄真呈覽,沈侍郎、徐讚善各上一道奏疏,表明各自觀點,是否教、修歷、開譯局,由皇帝獨斷。”說罷,便命啟駕回慈慶宮。
方從哲看也不看張原一眼,很快就離開了國子監。
吳道南方才一直沒說話,他不能為了這辯論之事在皇太子面前與首輔起爭執,這時把張原過來道:“你真是年氣盛,何必與方閣老當面力爭!”
張原道:“吳閣老,學生不能因為方閣老的喜惡而隨意改變自己的觀點呀。”心道:“我現在阿諛方從哲也沒用了,大辯論繞過閣,方閣老已視我為敵,還不如旗幟鮮明地堅持自己,方從哲這首輔難道還能當十年、八年嗎!”
……
翌日,徐啟寫好奏疏,傍晚時到李閣老胡同來見張原,張原對奏疏進行了一些補充,十一月二十日,徐啟把奏疏呈遞上去,沈榷的奏疏也送到了閣直房——
方從哲、吳道南這兩位閣臣現在關系有些怪異,表面上依然和氣,但已經沒有真心話講,一般的奏疏票擬吳道南還是會順從方從哲的意思,但徐啟和沈榷的奏疏,吳道南沒有在方從哲的票擬後署名,表示他不認可,還專門寫了一道奏疏表明自己的意見——
方從哲沉著臉,讓司禮監侍把徐、沈二人的奏疏還有國子監書吏整理的一冊“辯論紀要”送覽,同時也寫了一道奏疏,他要向皇帝辭職,這首輔他乾不了啦,方從哲這是以退為進,迫萬歷皇帝表態,閣現在這樣子已經無法正常履行職責,方從哲自信在萬歷皇帝心目的地位高於吳道南。
許霜林一腳踏空穿成了悲催的農家女。 父親臥病在床,母親性子軟弱,幾畝薄田被伯叔嬸嬸趁火打劫。 家裡哥哥姐姐一大窩,窮得揭不開鍋。 幸得上下同心,挽起衣袖,挖池養蠶,誓要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來到各種史前巨獸存在的原始社會,這里蛇蟒遍地走,兇獸跑漫山,天空是猛禽的,水里是兩棲的,可以說,人類是食物鏈最低端的存在,甚至于,部落與部落之間,都會拿對方當做果腹的食物。這里的一切,只為生存。不過,你以為姬賊會帶領原始人們走到食物鏈頂端,制霸原始社會麼?姬賊:別逗了,有...
【爆笑+沙雕+輕靈異】 師傅去世吩咐她下山,在城市里祛除惡靈,積攢功德,她天生陰命,此路必定危險重重! 但她沒想到,居然踫到了一個喜歡粘著她的霸星… 師傅卻托夢再三警告,不能讓她靠近霸星,不然兩人必定霉運連連或是丟失性命。 前幾世他們都不得善終,而這一世又會如何? “清辭,我不會讓你離開我的,哪怕失去性命,我都不許!” “程煜,前幾世都是你護著我,這輩子輪到我守著你。”
古武世家的慕鳳煙被暗處仇家的熱武器把她的靈魂給一炮轟到了一個平行時空,歷史都沒有記載的年代。醫毒雙絕的她怎麼也沒想到,她明明已經把仇家一個個的都送上西天了,無聊的在家里腳指頭都快摳出三畝地了,怎麼就被哪個犄角旮旯里冒出來的仇家一炮就把自己一命嗚呼了呢。她真是相當的郁悶。。。。。。。某冰山王爺剛回府,就看到小廝跑來急報:“王爺,王妃留下話就帶著小世子走了。”“王妃說什麼?”“王妃說,王爺您敢違背當初誓言迎娶側妃入門,她就帶著小世子還有肚子里的球浪跡天涯。”某冰山王爺雙目赤紅:“誰說本王要迎娶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