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夫夫孩子熱炕頭 234

《夫夫孩子熱炕頭》 234

上午八點的時候,一隊人馬,回避牌走在最前面,而后旌旗獵獵,迎風飛舞,那旌旗上,繡著龍飛舞,明黃在朝下燁燁生輝。

旌旗過后,金瓜、鋮斧、朝天凳,之后便是一輛黃蓋朱纓八寶雙轅馬車。

而后是兩輛朱華蓋車,再往后,便是淡藍的雙轅馬車,這是府尹大人的,后頭跟著的是深藍的雙轅馬車,是縣令大人。

浩浩,一大群人,走在路上威風凜凜,比起石宏大的那支護衛隊的煞氣,這隊人馬不僅人多,而且有著天然的威嚴,肅靜和氣勢。

若是說石宏大他們當時是一把出鞘的利刃,他們就是那放在高堂廟宇里的金玉,帶著輝,讓人不敢直視。

他們一路過來走的都是水泥大道,到了十八里鋪之后,十八里鋪大門大開,這回外頭的人,連看熱鬧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這伙人進了村口的大門之后,立刻有二十個人守在大門口,大門不關閉,但是誰也別想過去!

這二十個人里頭,有張福,因為他認識誰是十八里鋪的人,誰不是,他站在這里起到了一個認人的作用。

這些人可不是平時跟他們認識的捕快,一個個雖然長得俊,但是很嚴肅的樣子,且一個個在看到外來的村民聚到一起,很是張的刀出鞘了!

那明晃晃的大刀一出來!

好麼!

所有人不敢靠近大門十米之了!

因為那大刀閃著寒,在太下都讓人覺到了冷颼颼!

再說那些人,儀仗隊前頭都到了于家,后邊尾才進來村子口的大門!

幸好十八里鋪如人,地方寬敞,還能放得下他們,且于家的宅子也夠大,當時小于舉人蓋房的時候,還給村里的道路都弄了水泥的,十八里鋪三十戶人家,一排十戶人家,三條水泥大道都連著,若是在高空看的話,就好像是一個棋盤。

Advertisement

平時下雨也不會泥濘了大家的鞋子。

于家大門四敞大開,于家帶著家里人在等,于寶寶也被他從學堂接了回來,兩位老先生聽說是要接圣旨,相互看了一眼。

“可都準備好了?”黃老先生問小于舉人。

“大概吧!”說實話,小于舉人對劉文喜弄的那些還是不太放心的。

“我去看看!”黃老先生二話不說就過去了,看了看,覺得還行,但是規矩他們不懂啊!

劉文喜知道怎麼弄香案和供板,接圣旨的時候,怎麼個行禮啊,怎麼個謝恩啊,一竅不通啊!

“別張,這圣旨,也是分級別的,首先……。”黃老先生臨時給大家充當了一次禮儀老師。

一般圣旨開頭多為“皇帝詔曰”和“皇帝制曰”。

區別在于,“詔曰”由翰林院撰擬,閣大學士奏定后,由皇帝欽定的庶吉士書法大家書寫,最后鈴皇帝玉璽,而“制曰”是由皇帝對他所重的旨人或重要事件親手書寫。

圣旨是古代帝王權利的展示和象征,其軸柄質地按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的綾錦制品,圖案多為祥云瑞鶴,富麗堂皇。

圣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巨龍作為防偽標識。

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圣旨富,說明接封贈的銜越高。

而接圣旨的時候,一般都是對著圣旨三跪九叩,然后他們跪地磕頭來著?

圣旨到了之后,是要先放到香案上,就收三跪九叩大禮,而后宣傳太監才會上前,拿起圣旨,展開,此時,大家要面朝東,而不是給太監跪!

太監宣讀圣旨,此時不可出聲,等圣旨讀完了,大家再對著東方磕頭接旨就行了。

“為什麼是東方?”于寶寶好奇。

小侄子干得好!

小于舉人其實也同樣好奇啊!

為啥一定要是東方?

304 封候慶

“因為紫氣東來!”黃老先生只好給他們解釋了一句。

想再問點什麼,黃老先生就先說了:“這些以后再問,現在,還是迎接圣旨要!”

因黃老先生并非于家之人,更不是十八里鋪的人,所以老爺子指點一番之后,就回去了學堂。

而那群人也恰好到了大門口。

呼呼啦啦一大群人占據了于家,或者說,守衛著于家,老村長作為村長只能帶路,在大門口就停下了,他知道這個時候他進去不合適。

不過小于舉人死死地拉著他不放手:“您快跟我進去吧!”

還有顛顛趕過來的車爺爺,隔壁的喬大娘等等,也都沒放過,于良吉是這麼說的:“家里沒個長輩,我心里沒底!”

為了讓小于舉人有底,大家只好 著頭皮往里走,索他們是小于舉人請 來的鄉親們,跟來的人并沒有不放行。

馬車進了大門,停在了一邊,第一輛馬車上,下來一個穿著天藍服繡有葵花團圖案的人。

此人面白無須,戴著黑的三山帽,腳蹬黑白底靴,拿著一柄拂塵,手指頭微翹。

小于舉人:“……!”

他看到了什麼?

跟著后頭車下來的六個人,同樣都是面白無須,戴著三山帽,是紗網的那種,穿著茶鴕鄉著團花圖案的服,腳下卻是短靴。

“總管。”其中一個一張,于良吉渾一哆嗦。

這個時候,宇文縣令跟房府尹終于過來了,尤其是宇文縣令,立刻一躬作揖:“總管大人辛苦了。”

于良吉跟石宏大也跟著作揖,其實宇文縣令這就是給他們倆明正大的“通風報信”呢!

來的可不是什麼普通的傳旨太監,來的可是一位監,皇帝邊伺候的人啊,雖然圣太祖再如何努力,消除了明朝宦對大蒙朝的影響,可也沒能徹底取締宦這個畸形職業。

留下言,不能重蹈明朝的復轍。

這句話殺傷人巨大!

小于舉人暗道:明朝的宦在他的那個時代也是赫赫有名,歷朝歷代,明代的宦是最出名的!

穿越前輩再厲害,也沒能徹底消滅“宦”。

“不辛苦,咱家這是為了圣上辦差,閑話敘,哪位是小于舉人吶?”這位總管太監還很和氣,雖然說話的時候能聽出細嗓子,但是不仔細聽是聽不出來的,跟正常人一樣。

“這位是下治下的正六品武石宏大,小于舉人的結契之人。”房直接拉過石宏大開始介紹,然后又指了指于良吉:“這位便是于良吉,小于舉人。”

于良吉個頭不高,比這位總管太監還矮那麼一點,打眼一瞅就能看出來的那種差距。

這讓總管太監很是高興,因為平視就可以了啊,雖然還要稍微垂一下眼皮子,不過覺良好啊!

“小于舉人啊,您可真能耐!”東北大漢里頭還能有這麼秀氣的,真不容易啊!

“呵呵!”于良吉不知道要怎麼跟他說話了。

“咱家姓柳,好了,請圣旨吧!”柳公公是個干脆利落的,他后那六個太監一個都沒說話,看樣子是小太監,這位大太監也不廢話,直接請了圣旨出來。

一卷明黃的圣旨,帶著托兒放到了供桌上,上了三株高香,于良吉帶頭跪地磕頭。

以往他都是每逢年節的時候才去給墳塋磕頭,這次可是給個圣旨磕頭,怪別扭的,不過這個朝代雖然被穿越前輩改變了不,可有些事還真是沒法改。

磕 完了頭,面朝東邊跪著,柳公公展開圣旨,宇文縣令跟房府尹立刻斜眼看了一下,倒吸了一口冷 氣!

小于舉人的這道圣旨,用的是三品金軸,且圣旨兩端是翻飛的金龍!

等太監一開口,大家都明白了,為什麼是繡金龍的圣旨了。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于門良吉,以好學,游心典謨,既綜七經,又緯,鉤深極奧,學富五車……。”

這是皇帝親自書寫的圣旨!

嚴格的說,皇上的旨意分兩種,一種是經過大臣比如丞相,三省等等權力機構核實頒布的,這個圣旨,是要通發天下,記載史冊的東西,尤其是小于舉人這樣的封候圣旨。

而皇帝直接下發不經上述部門同意的,中旨,以前是可以接可以不接,看那個大臣的膽子了,一般都會接的,但是這種旨意一般不會同傳天下,朝廷上知道就行了,老百姓知不知道無所謂。

這些統稱也都是圣旨,除非皇帝和大臣的關系很差才會出現中旨的況。

例如明朝的時候,君臣關系相對很張,再有宦為禍,這明旨不通過,皇帝就發中旨了!

現在嘛 ,這中旨基本上都是傳給后宮的妃以下子,可惜,兩代帝王都很專,這中旨到現在,也沒人見過,皇帝更沒頒發過。

一大堆說法,聽的于良吉頭暈目眩,幸好有原主的底子在,但是好多年不曾之乎者也過了,他有點消化不良怎麼辦?

“……晉爾為候,命慶,正三品爵,降級世襲,是為慶候也,欽此!”柳公公終于念完了這道圣旨。

降級的話,也就是小于舉人的第一代后人,便會是慶伯,伯爵后慶子爵,然后是慶男爵,世襲的話,也就是正四品的慶伯,正五品的慶子爵,正六品的慶男爵。

到男爵之后,便會沒了爵位。

當然,小于舉人的后人若是爭氣的話,他們也可以以自己的能力保住爵位,甚至立下大功勞,將爵位往上升,也不是不可能啊!

石宏大也終于明白了,上頭為什麼這麼久才給小于舉人封賞,不是有人半路攔截,而是這封賞太大,自開國以來,封的不,封爵的麟角!

要不是小于舉人的功勞太大,上頭肯定會,哪怕是賜小于舉人一個進士出都有可能 。

這是一種榮譽啊!

但是給一個爵位,還是侯爵的爵位,這就太大了!

“太侯,接旨吧!”柳公公樂呵呵的宣讀完圣旨,還開心,這可是一趟差。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